鐵托主義

鐵托主義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Titoizam;英語:Titoism)是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命名的一種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體系。它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拒絕一切服從蘇聯,導致蘇南決裂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愛德華·卡德爾,鐵托的副手,鐵托主義的主要理論家

鐵托主義的特點有:實行工人自治,強調南斯拉夫人身份認同,政治上不依附蘇聯,倡導不結盟運動[1]

產生與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鐵托的政黨在斯大林的名義下與德國納粹作戰,斯大林卻無法完全掌控鐵托,於是在1948年將南斯拉夫驅逐出了東方集團[1]

在20世紀50年代,南斯拉夫共產黨全面改革了他們的制度,主要的做法包括分權、非官僚化和工人自治管理,南斯拉夫共產黨希望找到一個位於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之間的「中間地帶」。

鐵托主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共產黨的執政方針和政策的基礎上,即:在各個國家實現共產主義這一最終目標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方針和政策,必須基於這個國家本身所特有的條件而有別於其他國家。在鐵托時代,這就意味追求共產主義的目標應該獨立於(而且經常是對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政策。這一目標導致鐵托支持以色列的存在和以色列國的建立,而和蘇聯不同。

與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斯大林主義影響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不同,南斯拉夫是依然獨立於莫斯科的。這一方面是因為鐵托強有力的領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南斯拉夫共產黨解放南斯拉夫時,蘇聯紅軍只提供了有限的幫助。這一切也使得南斯拉夫成為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之前,在所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唯一一個始終頂住壓力、獨立於莫斯科的政權,鐵托對自己能使南斯拉夫獨立引以為傲。

結果與影響

南斯拉夫立法機關所做的是政治局已做出的圖章決定。南斯拉夫秘密警察國家安全局的行動比東歐其他地區的行動者要嚴格得多,但仍被視為一種令人恐懼的政府控制工具。南斯拉夫媒體仍然受到西方標準苛刻的限制,但仍然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民族主義者團體是當局眼中的一個特別目標。秘密警察國家安全局暗殺過流亡海外的「國家敵人」。蘇聯及其他東歐國家經常指責南斯拉夫實行托洛茨基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同時,不結盟國家未能組建第三集團,特別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分裂之後。

儘管蘇聯在非斯大林主義進程中態度有所改變。勃列日涅夫使兩國關係再次冷淡(儘管它們從未惡化到與斯大林的衝突程度)。南斯拉夫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間支持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然後與特立獨行的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建立了特殊的關係(並非全部時間)。鐵托主義與杜布切克的社會主義相似,而齊奧塞斯庫因他拒絕縱容(並參加)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引起同情,這短暫地構成了羅馬尼亞和蘇聯間的關係。然而,齊奧塞斯庫實際上從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獲利,因此是聯盟中不太可能的成員。

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將捷克斯洛伐克局勢推上高峰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一直保持著特殊關係,直到1980年代中期。齊奧塞斯庫改編了鐵托主義中提到「一個特定國家的條件」的部分,但將其與羅馬尼亞民族主義合併,並與朝鮮與文革的體系進行比較。鐵託事實上受到西方盟友的歡迎,但他仍是共產黨。

鐵托自己的意識形態由於南斯拉夫境內的壓力及1970年代克羅地亞之春而變得不清楚。南斯拉夫變得更接近自由市場經濟,並且對南斯拉夫公民在西歐的外勞活動寬容。儘管鐵托主義仍然被奉為官方政策,但實際上鐵托主義的所有方面在1980年鐵托去世後迅速下滑。同時,領導層制止了公開的資本主義復辟嘗試(如斯捷潘·梅西奇),粉碎了自由主義思想家的異議(如原南共盟四號人物米洛萬·吉拉斯),促進了南斯拉夫國家主義。

評價

在莫斯科把鐵托及其主義視為「修正主義」期間,鐵托主義是個貶義詞。這段時間自1948年開始持續到1955年為止,其間蘇聯和南斯拉夫之間的關係被稱為「Informbiro」(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南斯拉夫名稱)。

美國政治學者Michael G. Roskin認為,鐵托主義只有在鐵托的領導下才能得以進行。[1]

鐵托主義政黨

現存:

已消亡: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Political Science》第12版,Michael G. Roskin著,PEARSON出版,ISBN:978020507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