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翼龍屬
鐵翼龍(屬名:Ferrodraco,意為「鐵之龍」,源自其化石發現於鐵礦床中)是一類已滅絕的古魔翼龍類,化石出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溫頓組(Winton Formation)晚白堊世地層,[1]唯一已知種為模式種倫氏鐵翼龍(F. lentoni),其種加名源自溫頓市前市長格雷厄姆·托馬斯·布奇·倫頓(Graham Thomas 『Butch』 Lenton)的姓。鐵翼龍屬的化石澳大利亞保存最完整的翼龍化石,其正模標本AODF 876主要由頭骨和齒骨的前部、中部頸椎和部分翼骨組成,其翼展約為4米(13英尺)。早期研究認為鐵翼龍屬屬於鳥掌翼龍亞科,是獵空翼龍屬的姐妹群。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鐵翼龍屬確實是獵空翼龍屬的姊妹分類群,但二者都屬於古魔翼龍科下的脊頜翼龍亞科。鐵翼龍屬也是古魔翼龍類中生存年代最晚的成員。
鐵翼龍屬 化石時期:土侖期,
| |
---|---|
以脊頜翼龍屬為基礎繪製的倫頓鐵翼龍骨骼復原圖,圖中比例尺為50毫米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科: | †鳥掌翼龍科 Ornithocheiridae |
亞科: | †鳥掌翼龍亞科 Ornithocheirinae |
屬: | †鐵翼龍屬 Ferrodraco Pentland et al., 2019 |
模式種 | |
†倫氏鐵翼龍 Ferrodraco lentoni Pentland et al., 2019
|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最初發現於2017年4月,當時養牛場主羅伯特·A·埃利奧特( Robert A. Elliott)在貝爾蒙特站(Belmont Station)附近噴灑除草劑。之後阿黛爾·H·彭特蘭(Adele H. Pentland)領導的一個團隊挖掘了鐵翼龍屬的正模標本,一個綽號為「布奇」的志願者阿里·卡爾維(Ali Calvey)參與了進一步研究。隨後他們對其進行了CAT掃描。[1]
2019年,模式種倫頓鐵翼龍由阿黛爾·H·彭特蘭、斯蒂芬·弗朗西斯·波羅帕特(Stephen Francis Poropat)、特拉維斯·R·蒂施勒(Travis R. Tischler)、特里什·斯隆(Trish Sloan)、羅伯特·A·埃利奧特、哈利·A·埃利奧特(Harry A. Elliott)、朱迪·A·埃利奧特(Judy A. Elliott)和大衛·A·埃利奧特(David A. Elliott)等人命名並描述。屬名源自拉丁語ferrum(意為「鐵」)和draco(意為「龍」),意指其化石發現於鐵礦床中;種加名是為了紀念2017年去世的溫頓市市長格雷厄姆·托馬斯·「布奇」·倫頓,以表彰他為當地社區所做的工作以及對澳大利亞恐龍時代的支持。
正模標本AODF 876發現於森諾曼期——下土侖期(約9600萬年前)的溫頓組地層中,包含部分頭骨和下顎。它包含頭部前部、前上頜骨、上頜骨和頜骨上的牙齒、左額骨、左下顎的後部、四十顆單齒、五節頸椎骨、右肩關節、左尺骨、左橈骨、左腕骨近端和遠端、兩個第四掌骨、左手第一指到第三指的指骨和無名指的第一節指骨。這具標本代表了一隻形態成熟但發育尚未成熟的動物。由於鐵礦石的原因,大部分骨骼得到了三維保存,但一些骨頭已經被壓碎。它的發音器官也可能形成了化石,但在被發現之前就已經因為侵蝕和牛群而分解了。鐵翼龍屬目前是溫頓組中發現的唯一一類翼龍,在2019年,它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完整的翼龍化石,這在澳大利亞非常罕見。[1]
描述
體型與特徵
描述者指出鐵翼龍屬具有兩種獨有衍征:吻部前上頜骨和前下頜骨的第一對牙齒比其他前牙小,第四到第七對牙齒比第三對和第八對牙齒小。[1]
此外,鐵翼龍屬還存在一種獨特的組合特徵,但這些特徵本身並不獨特。前上頜骨前緣呈扁平的三角狀,其中的第一對牙齒與頜骨垂直,並從下頜輪廓略微向上偏移。上下頜的前部沒有向側面擴大。後牙與頜骨垂直,從前往後尺寸逐漸減小。牙槽相對於頜骨外壁增大。吻部有一個前上頜骨脊,其前緣連接了吻部尖端的邊緣,以60度角急劇上升,並在圓形牙頂處結束。[1]
骨骼
頭骨總長度約為60公分(2.0英尺)。吻部有一個相對較高的冠部,從側面看它可能有一個三角形的輪廓,但後緣沒有保留下來。然而,頂部的橫向厚度非常薄,只有4公釐(0.16英寸)厚。它內部是中空的,光滑的骨壁由小支柱連接。波峰的底部長度為131公釐(5.2英寸),高度為128公釐(5.0英寸)。下顎與頭骨的聯接處可能在第二個嵴中處延伸到下方。[1]
估計上顎共有十二顆牙齒,下顎共有十三顆牙齒,整個頭骨上總共有五十顆牙齒。牙齒形狀為具有橢圓形橫截面的錐形尖刺,橫向變平。在俯視圖中,腫脹的牙槽導致下頜線的輪廓出現了起伏。[1]
分類
鐵翼龍屬是古魔翼龍類中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成員,它的命名表明該演化枝在晚白堊世並未滅絕。[1]然而,早在2010 年,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包含兩顆牙齒的鳥掌翼龍類頜骨碎片(標本 WAM 68.5.11),發現地與鐵翼龍屬正模標本相同,這個標本出土於鼴鼠帽濕沙(Molecap Greensand),這些地層的年代可能比鐵翼龍屬化石出土的地層還要晚。[2]
彭特蘭等人在2019年對鐵翼龍屬進行的研究,包含兩個系統發育學分析的結果,試圖確定鐵翼龍屬在演化樹中的位置。第一項分析發現,鐵翼龍屬屬於鳥掌翼龍科鳥掌翼龍亞科,是獵空翼龍屬的姐妹群,後者是一種發現於澳大利亞較古老地層的翼龍,第二項分析將鐵翼龍屬歸類為基幹古魔翼龍類,並和古魔翼龍屬、鳥掌翼龍屬和殘喙翼龍屬組成了一個多分支。[1]然而,博爾雅·霍爾加多(Borja Holgado)和羅德里戈·佩加斯( Rodrigo Pêgas)在202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將鐵翼龍屬歸入古魔翼龍科脊頜翼龍亞科,但它仍然是獵空翼龍屬的姐妹群。[3]
版本1: 彭特蘭(Pentland)等人在 2019年進行的第一次系統發育分析。
|
版本2: 奧爾加多(Holgado)和Pêgas在2020年進行的系統發育學分析。
|
參考資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Pentland, Adele H.; Poropat, Stephen F.; Tischler, Travis R.; Sloan, Trish; Elliott, Robert A.; Elliott, Harry A.; Elliott, Judy A.; Elliott, David A. Ferrodraco lentoni gen. et sp. nov., a new ornithocheirid pterosaur from the Winton Formation (Cenomanian–lower Turonian)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Scientific Reports. December 2019, 9 (1): 13454. ISSN 2045-2322. PMC 6776501 . PMID 31582757. doi:10.1038/s41598-019-49789-4.
- ^ Kear, B.P., Deacon, G.L. & Siverson, M. 2010. "Remains of a Late Cretaceous pterosaur from the Molecap Greensand of Western Australia". Alcheringa 34: 273–279
- ^ Holgado, B.; Pêgas, R.V. A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c review of the anhanguerid pterosaur group Coloborhynchinae and the new clade Tropeognathinae.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20, 65. doi:10.4202/app.00751.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