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又稱銅板銅毫銅角子,是晚清時期的中國吸收歐洲國家鑄造金屬硬幣的方式,發行的一種特有的銅製硬幣,特指中國銅幣。銅元從1900年在中國內地正式誕生,到1953年西藏地區的停止使用,走過了53年的歷史。

湖北省造大清銅幣

形制

銅元為圓形制錢,大部分銅元與中國傳統的方孔錢最大的區別則在於中間無孔。銅元面背圖案多樣複雜,在當時工藝較先進,不易被民間所偽造。

銅元的尺寸隨着面值的大小不同而變化,直徑從約15毫米的一文銅元,到直徑約40多毫米的當百文銅元甚至更大,規格不一。大部分銅元由紅銅和黃銅等銅鑄造,還有少量的白銅樣幣。

產生背景

最早的銅元可以追溯到1863年香港所自己鑄造的銅製硬幣。當年英國政府同意香港自己鑄造硬幣,以便節約從外地運輸硬幣到香港的費用。銅元分「一仙」和「一文」兩種。1866年英國政府在香港成立皇家造幣廠分廠(香港政府出資),發行一仙銅元。但由於香港市民不歡迎印有英國女王頭像的硬幣而導致流通不暢,當年即停止生產。此後香港本土未再發行銅元硬幣,均由英國鑄造後運來,直到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為止。

1895年中國在和日本甲午戰爭中遭遇失敗而且需要大額賠款,維新派要求國家改革的激情被充分點燃。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於1896年奏請鑄造銅元,彌補國家停鑄制錢後的市面空虛。當時以慈禧太后為主的清政府已經批准他的建議並準備下令沿海省份試鑄,但保守派大臣的頑強牴觸最終讓奏請並未實行。同期江南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等試鑄了一批方孔制錢,而後章京劉慶汾於1898年、1899年兩次奏請均未批准。1900年,在錢荒嚴重的現實問題面前,清政府終於決定鑄造銅元。

清朝銅元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

1900年6月,廣東造幣廠造出中國內地最早的「光緒元寶」銅元,重量為庫平2錢(7.46克),上書「廣東省造」,下書「每百枚換一圓」,一圓即一銀圓,這說明了早期的廣東銅元是仿製香港銅元的模式鑄造的,銅銀的價值比為30比1。廣東銅元作為最早發行的內地銅元,流通範圍廣,鑄量大而質地精良。緊接着福建省也於同年8月開始鑄造銅元,並結合國人不習慣銅元輔幣而習慣制錢的特點,下書直接採用「每枚當制錢十文」,深受民眾歡迎。

從1901年始,江蘇湖北安徽浙江奉天湖南北洋直隸四川江西吉林山東河南廣西雲南等地都開始陸續製造銅元,並且流通全國。銅元的大量發行,使得銅元由最開始的升值(如80枚銅元換一圓銀幣)到後期的貶值(如140枚銅元換一圓銀幣)。清政府於1903年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總廠,1905年竣工並試鑄銅幣。同時清政府下令全國各地均鑄造「大清銅幣」取代以前的「光緒元寶」,統一幣制。950品位。面值為制錢10文、20文的兩種。

各省還有發行紙幣「銅元票」。由於銅元兌換大銀元的比價迅速下跌,逐漸退出主要流通職能,被大洋小洋和相應的銀元票紙幣取代。

1906年度支部制定了《整頓圜法章程》,把24處造幣廠合併為9處。由於十文銅元的鑄量過大導致貶值不斷加劇,清政府於1909年下令各廠暫停鑄造十文銅幣,並鑄一文黃銅幣緩解十文銅元的壓力,但僅有湖北江寧河南等省有大量發行一文。此後清政府於1910年發布了《幣制則例》來規範幣制,1911年再發行「宣統三年」的一套銅元,但卻與《幣制則例》有所出入。

民國銅元

 
古佈圖壹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在武昌起義爆發不久,駐扎在九江南昌的江西新軍宣佈江西獨立,並佔領造幣厰,立即設計並製造了「大漢銅幣」以紀念辛亥革命的成功。由於製作過程倉促且幣形制粗糙,此銅元很快停產,但其作爲帝制結束後的中華民國第一次發行的銅元,有很高的歷史意義。

1912年3月,財政部長陳錦濤呈文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申請設計發行民國新式銅元,即「開國紀念幣」。開國紀念幣在批准發行後,即大規模鑄造,並且在全國流通。同時各省也依然自造銅元,銅元種類複雜不統一,質量差別也有地方的不同,因此銅元的貶值也無可避免地加劇了。在袁世凱稱帝后,湖南和新疆的主政者還發行了「洪憲年號中華帝國銅元;但隨著袁世凱83天後的一命嗚呼,該銅元也立即停止鑄造了。

北伐戰爭勝利後,政府將貨幣的政策逐漸轉到紙幣爲主,銅元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下降。1930年,政府頒佈《中華民國國幣條例》,明令禁止舊銅元的流通。1933年廢兩改元後,各地造幣廠依然我行我素,發行了衆多種類的銅元;只是相比以前的流通廣泛來説,銅元的流通量已經很小了。1935年,國民政府規定禁止全國各地鑄造銅元,只有上海中央造幣廠有鑄幣權,鑄造一分、半分兩種古佈圖的銅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造幣廠內遷重慶,硬幣都暫停鑄造。中國的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銅元又被拿出來重新流通,但又常被日軍搜刮,或被國民政府徵購作爲軍事物品製造。銅元因此基本退出了流通領域,僅在邊疆地區或者少數民族地區繼續流通。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再發行銅元。西藏地區的鑄造和使用銅元的歷史直到1953年才結束。

各地造幣廠及銅元局

廣東造幣廠 -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開制

福建銅元局 -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開制

吉林銅元局 - 光緒二十七年開制

安徽銅元局 - 光緒二十八年開制

湖南銅元局 - 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奏請開制

湖北銅元局 - 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奏請開制

北洋鑄造銀圓總局 - 光緒二十八年六月開制銅元

浙江銅元局 - 光緒二十九年正月開制

江西銅元局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開制

四川銅元局 -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開制

奉天機器局/奉天製造銀元局 - 光緒二十九年九月開制

濟南(山東)銅元局 - 光緒三十年七月開制

河南銅元局 - 光緒三十年十月開制

清江銅元局 - 光緒三十一年正月開制/光緒三十二年期七月停產(生產時長:19個月)

廣西銅元局 - 光緒三十一年一月奏請開制/光緒三十二年七月併入廣東局(未正式生產,只有樣幣存世)

天津造幣總廠 -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開制

度支部造幣滇廠 - 光緒三十三年底開制

迪化銅元局 - 光緒三十二年開制/民國二十年停製 (中間有過停產,真正生產時長:9年)[1]

西藏 - 宣統二年開制

喀什銅元局 - 民國元年/民國二十三年停產 (中間有過停產,真正生產時長:12年)[1]

阿克蘇銅元局 - 民國元年/民國三年停產 (生產時長:3年)

重慶銅元局:局長:王陵基 劉航琛

銅元研究

 
刻有「洪憲元年」與「當十銅元」字樣的中華帝國銅元(湖南用)

對銅元的收藏與研究自銅元發行使用之時就在進行,特別是民國成立以後,西方的文化理論大量湧入中國,促進了中國銅元研究的發展。1911年即有一位叫拉姆斯登(Ramsden, Henry A)的美國錢幣收藏家寫了《現代中國銅幣》(Modern Chinese Copper Coins),對中國銅元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描述。早期影響很大的一位研究者是伍德華(A. M. Tracey Woodward)在1936年結集出版的《中國鑄造的十文銅幣》(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將銅元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以及系統化的研究,並且直接對銅元的收藏造成很積極的影響。當時的中國本土值得紀念的銅元收藏家可以說是鄒樛了。他編寫的《銅元詳考》墨拓了1158品銅元,其初衷是為了將當時銅元的粗製濫造的情況反映給政府,但其生前一直未發行該書,至1996年才經整理後公開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段時期銅元的研究發展基本停頓。1980年代到1990年代,銅元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里。1991年出版的《中國機制銅幣》和1992年出版的《中國銅元目錄》都對銅元的研究和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但由於作者水平以及當時研究的落後,兩書錯誤百出,不過還是起到了推動銅元收藏的基本作用,在研究上的價值並不高。台灣收藏家鄭仁傑施誠一等編寫的《中國銅元鑑賞》,上海錢幣協會主編的《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第8卷《清民國銀錠銀元銅元》卷,在銅元的研究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段洪剛所著的《中國銅元分類研究》(甲種本)以及《中國銅元譜》(乙種本)都是對銅元研究的一個強力而完整的歸納和深入。

參考文獻

  • 《中國銅元譜》,中華書局,段洪剛編
  • 《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中華書局
  • 《中國銅元收藏與研究的歷史發展概況》
  1. ^ 1.0 1.1 何代水/周沁園.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 上海科技. 2012. ISBN 978-7547836323.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