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
鑲黃旗(滿語:ᡴᡠᠪᡠᡥᡝ
ᠰᡠᠸᠠᠶᠠᠨ
ᡤᡡᠰᠠ,穆麟德轉寫:kubuhe suwayan gūsa),又作「廂黃旗」,清代八旗之「頭旗」(滿語:ᡶᡝᡵᡝ
ᡤᡡᠰᠠ,穆麟德轉寫:fere gūsa)、八旗之首。以鑲紅邊的黃色旗幟而得名。同為上三旗的還有正黃旗和正白旗。
受漢文化「正副」觀念影響,現代民眾、影視劇多誤認為正黃旗為八旗之首[1]。根據金受申的《北京通》記載,實際上鑲黃旗才是八旗頭旗,清朝皇帝的戶口亦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御名」[2]。
簡介
鑲黃旗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不另設旗主,由清朝皇帝親自統帥。清朝末期,鑲黃旗下轄84個整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有旗丁兩萬六千人,算上家眷總人口約13萬人。《光緒會典事例》記載鑲黃旗的佐領的名額比例為:宗室一個、覺羅四個、新滿洲四個、蒙古九個、俄羅斯一個、滿洲六十五個半。
皇帝和后妃、先朝妃嬪,以及未分府的皇子和未出嫁的公主(皇女)也在此旗。
雍正元年(1723年),依雍正帝的旨意,在北京城中初設八旗都統衙門。其中,鑲黃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衙門設於拐棒胡同,是為「該管旗官公所」[3]:60。雍正六年(1728年),奏准將安定門內大街官房一所作為滿蒙漢都統衙門[3]:62,共計57間房[4]:72。雍正七年(1729年),奏准滿洲都統衙門移設於東直門內大街。[3]:62,官房一所,共計75間[4]:72。乾隆二年(1737年),滿洲都統衙門移設安定門大街交道口東官米局,房屋36間。乾隆七年(1742年),購買衙門後房屋31間。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建23間半。此前的乾隆十九年(1754年),蒙古都統衙門遷移至新橋南,建築物有41間。漢軍都統衙門仍在安定門大街[4]:73。光緒至宣統年間,滿洲都統衙門在安定門大街交道口。漢軍都統衙門在滿洲都統衙門的最北邊。蒙古都統衙門在東直門大街北新橋街[4]:7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的民國時期調查資料顯示,滿洲都統衙門在東城交道口東39號。時為大中學校占住,不准入內,亦不得外窺,故未繪草圖。蒙古都統衙門在東直門草廠16號。中院關閉,旁院由雜戶居住,外窺,擬繪草圖。漢軍都統衙門在東城交道口南街79號。時為軍警察監察處第四分處,不得入內,亦不得外窺,故無草圖[4]:76。
鑲黃旗名人
滿洲
漢軍
參見
參考文獻
- ^ 李怡芸. 自称正黄旗 并没有高人一等. 中時新聞網. 2017-07-21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簡體中文).
- ^ 金受申. 《北京通》.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 84. ISBN 9787800946578.
- ^ 3.0 3.1 3.2 趙寰熹. 《清代北京八旗都统衙门布局初探》. 滿族研究 (遼寧省瀋陽市: 遼寧省民族宗教聯絡與輿情中心). 2014, (2014年第3期): 59–66 [2021-02-17]. ISSN 1006-36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簡體中文).
- ^ 4.0 4.1 4.2 4.3 4.4 郗志群. 綿貫 哲郎 訳. 《京師八旗都統衙門の設置及び現状調査》. 満族史研究 (東京: 満族史研究會). 2003, (2003年): 71–89 [2021-02-17]. ISSN 1347-46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