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州征討

長州征討是指日本江戶時代後期江戶幕府長州藩之間的兩次戰事,亦稱長州征伐長州出兵幕長戰爭征長之役長州戰爭等。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長州征討
假名ちょうしゅうせいとう
平文式羅馬字Chōshū-Seitou
長州征討
日期1864年8月20日-1864年11月21日
1866年6月7日-1866年9月28日
地點
長州
結果 長州藩勝利
參戰方
長州藩 德川幕府
伊予松山藩
濱田藩
彥根藩
高田藩
小倉藩
紀州藩
薩摩藩
(只在第一次參戰)
指揮官與領導者
高杉晉作
世良修藏
大村益次郎
山縣有朋
德川家茂
德川慶喜
兵力
4,000長州藩兵 150,000幕軍及各藩聯軍

第二次長州征討也被稱作第二次幕長戰爭,又因幕府軍由四個方向進攻,長州方面也將之稱作四境戰爭

第一次長州征討

江戶時代後期,長州藩尊王攘夷倒幕思想盛行,因此長州藩圖謀改變京都的政局。然而在1863年(文久3年)以公武合體派的公家薩摩藩會津藩、桑名藩和一橋派發起的八月十八日政變為契機,長州勢力被驅逐出京都。

1864年(元治元年),為求得對長州藩主父子的赦免,長州勢力聲稱不惜動用武力也要向天皇申冤,以恢復長州藩及藩主父子的名譽,於是長州軍隊向京都進軍並引發了禁門之變。因此朝廷在七月二十三日以長州藩向京都御所開炮為由將長州立為朝敵,向幕府下達了征討長州的敕命。幕府以前尾張藩主德川慶勝為總督,越前藩主松平茂昭為副總督,薩摩藩士西鄉隆盛為參謀,聚集了36個藩的15萬士兵向長州進軍。

另一方面,長州藩內部在下關戰爭後,出現了意見分歧。保守派(俗論派)掌握了政權,以致戰事陷於不利處境。最終,長州軍接受由幕府軍西鄉隆盛提出的條件,禁門之變責任者之三家老(國司信濃益田右衛門介福原越後)切腹、三條實美等五卿移轉至他藩並拆毀山口城,結束了第一次長州征討。

第二次長州征討

1865年(慶應元年),高杉晉作等發動政變,打倒了控制長州政事的保守派(俗論派),成立了倒幕派政權(功山寺舉兵)。高杉等人採用西洋軍制,進口並裝備以新式武器,進行了軍事改革。同時幕府保守派急於鞏固八一八政變及第一次征討勝利後重建的聲威,派老中阿部正外松前崇廣去京都試圖將宮廷的衛戌部隊換成他們帶去的幕府常規軍,卻受到了以德川慶福為首的人士的抗拒;而此時長州藩的倒幕派重掌藩政可以說正給了他們一個走出這種進退兩難境地的藉口。

幕府保守派認為,一旦第二次長州征討勝利,不僅能鞏固幕府的聲威,而且尤其能在京都宮廷重新確立主導地位。因此,第14代將軍德川家茂決定再次征討長州。3月6日,幕府正式宣佈征討開始。然而由於內有尾張藩、福井藩、廣島藩、福岡藩、土佐藩等大名不與配合及刻意阻撓(一個原因是在法國的支持和幕府的有意利用下,各大名恐懼幕府藉此機會重建一個侵奪地方權力的中央集權制度),薩摩藩更與長州藩成立聯盟,外有英國支持薩長、外國艦隊駛進大阪灣(京都附近水域首次受到「玷污」),加上親皇派德川慶喜與宮廷公卿的活動與經濟不支強制借貸帶來的民眾不滿,駐留在大阪的幕府軍直到一年多之後的1866年7月18日才開動[1][2]

雖被稱作四境戰爭,但是幕府本打算發兵五路進攻,只是這次的薩摩藩已經與長州藩達成經由土佐藩脫藩坂本龍馬及中岡慎太郎秘密策畫的薩長盟約,因此拒絕出兵。此時長州一邊拖延與幕府軍的談判,一邊進行迎擊的準備。

1866年(慶應2年)6月7日,以長州藩向幕府艦隊控制的周防大島的炮擊為起點,13日在藝州小瀨川方向,16日在石州方向,17日在小倉方向,戰事各自開始。長州方面指揮戰鬥的是在山口藩政府的合議制下進行的。

  • 大島口(周防大島方向),由幕府陸軍的西式步兵隊與松山藩的部隊登島進行占領。宇和島藩拒絕了幕府的出兵命令。幕府海軍與高杉率領的艦隊交戰,遭到奇襲而敗走。之後,世良修藏指揮的長州軍奪回大島,並繼續在島內消滅幕府軍殘黨,直至戰爭結束。
  • 藝州口(藝州方向),長州藩、岩國藩的軍隊在小瀨川將彥根藩以及高田藩的軍隊輕易擊潰,之後與代替被擊潰部隊的幕府步兵隊以及紀州藩的軍隊繼續交戰。後來戰爭進入了膠着狀態。又及,藝州藩拒絕了幕府的出兵命令。
  • 石州口(石州方向),大村益次郎指揮的(名義上的指揮官是清末藩主毛利元純)長州軍通過了持中立立場的津和野藩的領地向由德川慶喜的弟弟擔任藩主的濱田藩進攻。18日,濱田城陷落。直到明治年間,濱田城及其領下的石見銀山都由長州所控制。
  • 小倉口(小倉方向),由總督小笠原長行指揮的九州諸藩同高杉晉作山縣有朋率領的長州藩在關門海峽交戰數次。然而佐賀藩並未出兵,小笠原的指揮亦不當,各藩隨時準備撤兵。當接到將軍家茂逝去的報告時,小笠原也從戰線脫離了。被孤立的小倉藩於8月1日在城內放火,向香春退卻。此後雖然小倉藩與長州藩的戰鬥仍在繼續,但實際上戰局是以幕府軍的全面潰敗結束的。

而且由於各藩為防戰事演變成長期戰均戮力儲備兵糧(米),以致市場米價高漲,全國各地因此發生了動亂。

雖然德川慶喜一開始親自出陣、聲稱要掃平敵軍,但接到小倉陷落的報告後受到打擊,停止了進攻。再後來將軍德川家茂病逝前更改讓德川慶賴的三歲兒子龜之助繼任將軍的計畫,向朝廷請求由德川慶喜接任將軍,並擔任此次長州征伐的統帥。慶喜接任後,明白形勢無望,9月24日晉見堅持要求討伐長州的孝明天皇,說明戰況並請求停止戰爭,朝廷才下達了停戰詔書。9月28日,德川家茂的死訊方才正式對外公布。

最終,由勝海舟與長州的廣澤真臣井上馨宮島進行會談,達成了停戰協議。

影響

第二次長州征討的失利,使得幕府實力不再的事實為人所周知,同時幕府對長州藩以及薩摩藩的影響、干涉能力亦喪失殆盡。因此,有史料指出是此役的成敗決定着德川幕府的續留與覆亡。

相關書籍

  1. ^ Donald Keeme. 《明治天皇》pp107-109. : 107–109. 
  2. ^ Marius Janson.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