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游擊區
閩中游擊區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閩中地區建立的一個游擊區。
1934年夏,福清縣和莆田縣的中共組織分別建立工農游擊隊福清大隊和莆田紅軍游擊隊,在福清西北部和莆田北部山區開展游擊戰爭。1935年5月,新的中共閩中特委成立,王於潔任特委書記,將兩支游擊隊分別改組為閩中工農紅軍游擊第一支隊、第二支隊。紅一支隊在福清、閩侯、永泰、莆田交界的羅漢里山區建立根據地。紅二支隊在莆田、仙遊、永泰交界的常太山區建立以馬院(今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馬院村)為中心的常太根據地[1]。
1936年2月底,福建國民黨當局調集正規軍、憲兵、保安隊等3000餘人,進攻羅漢里根據地。紅1支隊150餘人分成小分隊,與敵周旋於高山密林之中。3月下旬,駐紮在莆田的國軍第9師25旅49團2個連和保安團、民團500餘人,也進攻常太游擊根據地。紅二支隊一部轉移到莆田、永泰交界的廣業地區隱蔽,一部南下沿海,潛入敵後。「進剿」軍回撤後,紅2支隊又返回常太根據地。4月,紅一支隊向莆田、永泰交界地區轉移,後根據中共閩中特委決定,向常太根據地靠攏。6月,紅一支隊和紅二支隊在常太際川會師。隨後,這兩支紅軍游擊隊合編為閩中抗日救國義勇軍第二支隊,吳德標任司令員,劉突軍任政治委員[2]。
1936年7月,國軍第80師239旅接防閩中,派3個連兵力會同省保安團、縣自衛隊共500餘人,分3路進攻常太根據地,並採取焦土政策。游擊隊轉戰於各個山頭。由於國軍長駐不退,中共閩中特委遂決定將部隊撤至莆田、永泰交界的山溪、後溪一帶,開闢新游擊區。9月,永泰縣保安隊1連進攻山溪。游擊隊在夜間對其發動襲擊,殲其一部,大部逃回。10月上旬,莆田、永泰兩縣保安隊再次進攻游擊隊駐地——山溪寺,游擊隊預先設伏,導致保安隊損失慘重。10月中旬,國軍第478團糾集莆田、仙遊、永泰3縣保安隊共500餘人,分3路包圍山溪地區。為保存實力,游擊隊再次轉移,主力撤往寧里、旗插安一帶隱蔽,另一部重返常太地區。11月23日夜,劉突軍、吳德標率領40餘名游擊隊員,殲滅福清琯口民團,並打電話給福清縣政府,聲稱:「共軍1000多人攻占琯口,即將進攻福州」,導致福州戒嚴3天[3]。
1937年2月,中共閩中特委因內部人員變節而遭到破壞,王於潔、黃孝敏等5個閩中特委領導人被國民黨當局集體逮捕(後於同年6月23日在福州被處決);劉突軍等人隨即組成中共閩中工委,繼續領導閩中抗日義勇軍。1937年8月,閩中游擊隊負責人之一的楊采衡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達成停戰協議。此時,閩中抗日義勇軍有200餘人[3]。1938年,新四軍軍部決定將閩中游擊隊編為軍部特務營第2連。楊采衡率領168位游擊隊員編入新四軍,從福州出發,北上抗日[1]。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福建莆田闽中游击区:坚持斗争的革命“孤岛”.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
- ^ 3.0 3.1 军事志.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