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
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現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陳家祠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 |
---|---|
成立 | 2007年 |
地址 |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
類型 | 藝術博物館 原陳氏宗祠 |
網站 | www.gzchenjiaci.com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陳家祠堂 | |
地址 | 廣東省廣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3-85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地圖 | |
歷史
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為私人物業。
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供奉的牌位,據統計有上萬塊之多。日軍佔領廣州期間,陳家祠並未遭遇嚴重損毀。[來源請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陳氏書院被政府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此停止祭祖功能。1964年對頭門和聚賢堂進行維修。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萬塊牌位盡被燒毀,儘餘兩塊倖存。兩棟堅厚的木大門上的兩個門神公,被人用鑿子挖成大坑窪。大廳兩面的壁畫被鑿毀[來源請求]。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政府重修陳家祠時,將木大門、牆壁用塗料填充平整,請門神畫原作者陳略用中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來源請求]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陳氏書院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2001年進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對全祠灰塑進行維修。
陳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兩個版本的羊城八景,名為「古祠留芳」[1]或「古祠流芳」[2][3]。
-
1895年攝
-
中華民國年間(1917至1919年)的圍欄
-
民國年間的院落
-
1930年代的大門
-
祠中供奉的牌位
建築
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築布局為「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抄」,深三進,廣五間,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有《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6幅大型磚雕;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處裝飾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
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
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有石欄杆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 。
郭沫若曾於1959年造訪陳家祠並賦詩讚美其建築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4]」
雕刻藝術
陳家祠的建築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祠堂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
陳家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後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牆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後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
建築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築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製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5]
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建築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築裝飾藝術,民間藝人以石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上發酵後的稻草或草紙,經反覆錘鍊,製成草筋灰或紙筋灰,然後根據建築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設計圖案,在需裝飾的部位進行現場製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紙筋灰細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後,最後繪上各種色彩。
陳氏書院灰塑累計總長2562米,總面積約2448平方米,主要用於屋脊基座、山牆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規模之大為嶺南之冠。從陳氏書院灰塑裝飾的題材來看,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曲人物,以及由祥禽瑞獸、花卉果木、吉祥文字組成的各種吉祥圖案等,還有山水、樓台亭閣等風景圖案,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
-
屋脊灰塑「福祿壽」
-
灰塑「獨占鰲頭」「桃園結義」
-
屋脊灰塑獨角獸
-
鰲魚鴟吻陶塑
-
連廊灰塑「張松看蒙德新書」「五福捧壽」
-
連廊灰塑「夜遊赤壁」
-
磚雕《劉慶伏狼駒》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的陳家祠,是收藏、研究、展覽以廣東地區為主,兼及中國各地民間工藝品的藝術類博物館[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了陳家祠,交由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使用。1957年12月31日,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將陳家祠移交廣州市文化局。1958年,廣州市文管會負責陳家祠的維修,決定用陳家祠作為館址籌建廣東民間工藝館。1959年10月1日,經過全面修繕,以陳家祠作為館址成立的廣東民間工藝館正式對外開放。文革爆發後,1966年9月廣州市新華印刷廠遷入陳家祠,廣東民間工藝館停止對外開放。1980年底,廣州市新華印刷廠遷出,陳家祠經維修後,於1983年2月恢復對外開放。1994年6月23日,經廣州市編制委員會同意,廣東民間工藝館更名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6]。2017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7]。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藏品分為彩瓷、青瓷、黑瓷白瓷、青花、廣州彩瓷、楓溪瓷器、琺瑯、廣州刺繡、潮州刺繡、墨、漆、廣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潮州麥杆貼畫、黎族服飾、石灣陶器、廣州套色蝕花玻璃、銅鏡、金漆木雕、廣東木雕、廣東石雕、廣州象牙雕刻、玉雕、竹雕、椰欖雕等等[8]。
綠化廣場
陳家祠綠化廣場(簡稱「陳家祠廣場」)位於陳家祠的東側,於1999年9月落成,前身是廣州電筒廠和低矮的居民樓宇。廣場面積17.15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7萬平方米,分前廣場、下沉廣場和小遊園三部分,中心下沉廣場作為人流集散中心,並與康王路地下商業街、地鐵站銜接,總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是廣州市人民政府「一年一小變」的重點工程之一。
2009年,荔灣區人民政府將包括廣州市第四中學初中部(原廣州市第三十二中學)在內的校舍及商鋪拆除,將廣場擴建至原面積的兩倍。擴建部分於2010年落成,但在2014年該擴建部分就被拆卸建設地鐵8號線車站,被市民斥責太浪費[9]。2020年11月26日,隨着8號線北延段的開通,陳家祠綠化廣場恢復了原狀。2023年7月6日,廣州市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金花服務站在陳家祠綠化廣場內揭牌成立[10]。
交通
參考文獻
- ^ 广州巨变移步是景 再评新景正当其时. 新快報. 2010年11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21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羊城新八景劲揭芳名. 新快報. 2011年5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26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留芳”还是“流芳”?. 羊城晚報. 2011年3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21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陈家祠:岭南第一“大宅门”. 新浪旅遊. [2013-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 ^ 广州陈家祠——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廣州日報. 2012-06-20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7).
- ^ 6.0 6.1 陈家祠百年历史.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5).
- ^ 关于发布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的通知. 中國博物館協會.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5).
- ^ 馆藏精品.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2017-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 ^ “短命建筑”频现:挥霍了谁的血汗钱?. 新華網. 2014-09-04 [2014-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 ^ 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金花服务站揭牌. 廣州日報. 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