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體畫,簡稱院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狹義上是指中國古代皇室宮廷畫家的繪畫作品[1],廣義上則包括宮廷繪畫在內和受到宮廷繪畫影響的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類別,以及傾向於中國古代宮廷繪畫的這種畫風[2]。院體畫風格多以工整細膩、細節繁複而寫實逼真為主。

「山徑春行圖」(馬遠)

院體畫在宋朝最為鼎盛,宋朝前期各朝亦有一定數量的宮廷畫師。宮廷繪畫對中國美術發展有重要影響。兩宋畫院可稱為歷史上畫院隆盛的時代,而畫院的制度以此最為完備。出自院畫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統治者的審美標準,謂之院體畫。

唐朝時不少畫家是為宮廷的需要而創作的,描繪宮廷生活成為流行一時的繪畫題材,如《明皇幸蜀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都是傑出的作品。張萱周昉是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們的仕女畫多反映宮廷題材,張萱曾供職於「畫直」一職[3]

五代時期,各個割據政權都比較重視繪畫的發展,顧閎中即為南唐畫院待詔,其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繪畫作品。西蜀宮廷畫家黃筌以其細膩富貴的畫風成為這一時期宮廷繪畫的代表,「黃筌富貴,徐熙野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兩種畫風的分流。

宋朝時期院體畫逐漸走向成熟。宋朝在建國之初建立了翰林圖畫院,然後集中了社會上的名西蜀南唐兩地的畫院畫家。翰林圖畫院歸內侍省管理,專門為宮廷及皇室貴族服務。畫院通過考試錄用或升遷人才,考試標準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既要求狀物繪形的嚴格和寫實技巧又強調立意構思,多摘取詩句為題目。宋徽宗趙佶對皇家專門的畫院即宣和畫院的支持,使得院體畫在北宋後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畫院內人才濟濟,多是北宋影響深遠的畫家,如馬賁、王希孟張擇端李唐、朱銳、蘇漢臣、劉益、富燮等。南宋初期則人用宣和畫院舊人並補充當地畫手重建畫院,名家亦齊聚宮廷,有馬遠夏圭、李嵩、梁楷、李迪等繪畫巨匠,又一次掀起宮廷繪畫高潮。

元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意識落後而對文化的漠視,以及對漢人和中原文化的高壓政策,朝廷亦不設立專門繪畫機構,所以院體畫的發展基本停滯。

明清時期,朝廷逐漸恢復宮廷繪畫機構,院體畫又有了一定的發展。明代沒有專門的畫院,但有宮廷畫家,多取法宋朝院畫,這一時期主要以戴進吳偉最為突出,另有邊景昭、孫隆、呂紀等。

清朝設有宮廷畫院處如意館,宮廷繪畫受到文人畫的很多影響,但缺乏創意。郎世寧等西方傳教士畫家供職於皇室,對中國畫在透視與寫實方面進行了嘗試性地探索[4]

參見

參考

  1. ^ 張迤邐編著. 国不知识一本通.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 2015.01: 271. 
  2. ^ 姜越編. 细说明朝 一本书读懂明代文明.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5.10: 203–204. ISBN 978-7-80256-831-0. 
  3. ^ 伍英編著. 中国古代绘画.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5.01: 140. ISBN 978-7-5044-8576-2. 
  4. ^ 楊新主編;故宮博物院編. 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5.10: 468. ISBN 7-80047-20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