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卡塔琳娜

颶風卡塔琳娜(英語:Hurricane Catarina)是2004年3月下旬吹襲巴西東南部的一場極其罕見的南大西洋熱帶氣旋,源自3月12日一條幾乎保持靜止的低心上層低壓槽。近一星期後,低壓槽沿線於3月19日發展出擾動天氣,這股擾動天氣朝東南偏東方向移動,直到3月22日受高壓脊阻擋時止。擾動天氣所在海域對熱帶天氣系統發展異常有利,不但風切變很少,水溫也高於平均水平。兩種因素共同影響,促使系統3月24日時已開始從溫帶氣旋亞熱帶氣旋轉變。風暴繼續發展出熱帶天氣系統特徵,風速也穩步增強,於次日成為熱帶風暴。3月26日,氣旋風速達到每小時120公里,已處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的一級颶風下限,成為有紀錄以來南大西洋第一個達到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並且非正式地獲名「卡塔琳娜」。外界環境接下來依然非常有利,風暴繼續強化,估計在3月28日達到風力時速155公里的最高強度。當天晚上,氣旋中心從聖卡塔琳娜州帕蘇迪托雷斯巴內阿里約蓋沃塔之間登陸,然後急劇減弱,於次日完全消散。

颶風卡塔琳娜
Hurricane Catarina
二級颶風(美國
3月27日,颶風卡塔琳娜逼近巴西
形成2004年3月24日
消散2004年3月28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55公里/小時(10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72[1]百帕毫巴
(為南大西洋歷史最低)
死亡直接造成三至十一人喪生
損失$3.5億(2004年美元
影響地區聖卡塔琳娜州南里奧格蘭德州巴西南部
2003-2004年南大西洋颶風季 的一部分

卡塔琳娜是有可靠紀錄以來第一個登陸巴西的熱帶氣旋,造成的破壞程度相當嚴重。雖然類似情況前所未有,但巴西政府還是採取相應行動,警告公眾有風暴來襲,部分居民聽從警告前往別處躲避,還有些在家中靜待颶風過去。氣旋最終共計摧毀1500套民居,另有約四萬套受損。該國農業遭受沉重打擊,有85%的蕉類作物和40%的稻米作物被毀。雖然缺乏足夠警告,但巴西經確認只有三人因氣旋來襲喪生,另有75人受傷。整場風暴造成的損失數額達3.5億美元(2004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5.65億美元)。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2004年3月12日,巴西南部近海形成基本沒有移動的冷心上層低壓槽。同月19日,低壓槽沿海形成擾動天氣,擾動天氣朝東南偏東方向移動,直至22日被東南方向的高壓脊擋住去路並停止移動。系統所在海域環境異常有利,不但上層風強度略低於平均水平,[2]24至26°C水溫也略高於平均值。擾動天氣逐漸發展,到24日時已類似亞熱帶風暴。系統此時位於弗洛里亞諾波利斯東南偏東方向約1015公里洋面,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朝西移動,於3月25日轉變成熱帶風暴[3]

風暴繼續向西移動並穩步增強,整體呈非常緊湊的圓形。氣旋的組織結構持續改善,從衛星圖像上呈現的清晰風眼判斷,風暴於3月26日達到颶風強度標準。[4]巴西某報紙發表的文章以《颶風對聖卡塔琳娜州構成威脅》(Furacão threatening Santa Catarina)作為標題。部分受到這篇頭條新聞的影響,風暴得名「卡塔琳娜」(Catarina),只是這並不屬於正式名稱。因行經洋面環境持續利好,估計風暴在28日達到風力時速155公里的最高強度,已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標準。陣風時速更高,達到每小時195公里。當晚,卡塔琳娜以陣風時速195公里強度吹襲聖卡塔琳娜州南海岸和南里奧格蘭德州東北部,然後就像其它絕大多數進入陸地上空的熱帶氣旋一樣迅速消散。[3]

命名

 
2004年3月26日,國際空間站拍下卡塔琳娜的照片。

巴西氣象學家因風暴靠近聖卡塔琳娜州(之後還在該州登陸)而用「卡塔琳娜」為其命名。雖然風暴已呈現出多種熱帶天氣系統特徵,並且還有清晰可見的開放式風眼,但巴西政府的正式預報中起初拒絕承認卡塔琳娜已是颶風。直到風暴登陸超過一年後,巴西氣象學家才將其歸類成熱帶氣旋[5]

北美洲的氣象預測機構雖然對卡塔琳娜的形成和強度頗感意外,但還是在看到衛星演算結果證實後立即認定氣旋已成為颶風。風暴內明顯有深層對流組成的風眼牆圍繞中心密集雲區旋轉,螺旋狀的外圍雨帶和外流結構層次分明,氣旋行經洋面水溫達到26°C,而且風切變很少,氣旋核心為暖芯,總體呈現出多項熱帶天氣系統特徵,形成時間3月也相當於北半球颶風季最活躍的9月。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認定卡塔琳娜已是颶風。[6]

雖然卡塔琳娜是指代這場風暴最常見的名稱,但這並不屬正式名稱,世界氣象組織下屬的氣象機構在監控該颶風期間都沒有為其命名(熱帶氣旋的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預先確定後按需分配),因此氣旋實際上沒有正式名稱[7]

風暴還有另一個非正式名稱「艾爾東加」[8]英國氣象局在公告中稱其為「01T-阿爾法」(01T-ALPHA),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則以「50L-無名」(50L-NONAME)指代[3]

罕見的形成

通常情況下,南大西洋都有強烈的上層風切變,水溫也比較低,而且缺乏對流輻合帶,所以極少有熱帶氣旋形成。當然這其中也偶有例外,1991年和2004年初,南大西洋的海洋和大氣環境都曾略朝有利於氣旋形成的方向轉變。卡塔琳娜的形成就是異常氣候和大氣條件共同影響的產物。風暴沿途水溫範圍在24到25°C,僅略低於通常情況下足以支持熱帶氣旋形成的26.5°C,但已足以讓風暴經斜壓途徑成型。[4]

截至2016年6月,卡塔琳娜依然是南大西洋自1970年開始有可靠氣象紀錄以來唯一達到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這片海域前後40餘年間雖有其它風暴出現,但都沒有達到颶風標準,衛星和雷達圖像上也從未出現過風眼。[9]雖然卡塔琳娜的形成位置很不尋常,但這同全球變暖或其它任何全球氣候變化現象的關係依然沒有定論。巴西氣象協會認為這場風暴是因「氣候變化和大氣異常」而形成,[5]另有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南極震盪南半球的其它天氣季節變化引起,同全球氣候變化密不可分[10]。但在得出結論前,專業人員還需對相應洋面開展更多研究[10]

影響

 
登陸時的颶風卡塔琳娜

同大部分熱帶氣旋一樣,卡塔琳娜也在沿途產生大量降水並引發洪災。雖然無法確定風暴動向,但巴西有關部門還是採取相應措施確保沿海地區居民安全。許多生活在海岸沿線的居民順利撤離,但也有部分人決定留在家中靜待風暴過去。[4]受風暴影響,約有1500套民宅被毀,另有四萬戶受損,損失的稻米作物多達40%。整場颶風的損失總額估計達3.5億美元(2004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5.65億美元)。氣旋還導致至少三人遇難,另有至少75人受傷。風暴過後,巴西至少有2000人無家可歸。[11]

帕蘇迪托雷斯有許多造船廠被毀,這些造船廠在設計建造時就沒有考慮熱帶氣旋產生的氣壓變化,另外該市還有大量房屋的屋頂受損[12]。曼皮圖巴河(Mampituba River)位於南里奧格蘭德州托雷斯市境內河段附近一幢房屋在狂風搖曳下朝上遊方向移動50米之多,最終停在聖卡塔琳娜州的帕蘇迪托雷斯。農村地區種植的玉米香蕉和稻米作物受創最重,不過部分稻農在風暴登陸前就已收割,因此得以挽回部分損失[12]

共有約3萬6000套民房在卡塔琳娜肆虐期間受損,其中993戶完全倒塌。巴西商業機構的受災程度略輕,但也有2274幢建築受損,472套坍塌。另外,還有397幢公共建築受損,兩套被毀。占災區建築總數的26%,財物損失總額約為2560萬美元(2004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4130萬美元)。五分之四的受損房屋存在一定程度的屋頂破壞或坍塌。氣旋導致受損的大部分建築物建築質量很差,磚石房屋大多缺少灰泥黃梁撐柱。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大多住着低收入家庭,大部分家庭年收入不足400美元。[12]

參見

參考資料

  1. ^ McTaggart-Cowan, R.; Bosart, L. F.; Davis, C. A.; Atallah, E. H.; Gyakum, J. R.; Emanuel, K. A. Analysis of Hurricane Catarina (2004).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06-11, 134 (11): 3029–3053. Bibcode:2006MWRv..134.3029M. doi:10.1175/MWR3330.1. 
  2. ^ OSDPD, NOAA. NOAA/NESDIS 50 KM GLOBAL ANALYSIS: SST — Climatology (C), 3/23/2004. The Office of Satellite Data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04-18]. (原始內容 (GIF)存檔於2012-04-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3.2 Gary Padgett. March 2004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Thomas R. Metcalf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4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4.0 4.1 4.2 Bob Henson. What was Catarina?. UCAR Communications. 2005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5.0 5.1 Phenomenon Catarina in Debate. Informativo. Sociedade Brasileira de Meteorologia. 2005-07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Blake. Tropical Weather Discussio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03-26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Worldwide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NLMRY. Hurricane Catarina/Aldonca — Rare South Atlantic Hurricane. Phil Smith. 2004-03 [2008-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Department of Meteorology, e-Education Institute. Upper-Level Lows. Meteorology 241: Fundamentals of Tropical Forecasting.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10.0 10.1 Pessa, Alexandre B.; Ian Simmonds. Catarina: The First South Atlantic Hurrican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High Latitude Blocking (PD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rn Hemisphere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06-04 [2007-11-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1-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Jefferson Bernardes. First South Atlantic hurricane hits Brazil. USA Today. 2004-03-30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12.0 12.1 12.2 Marcelino, Emerson Vieira; Isabela Pena Viana de Oliveira Marcelino; Frederico de Moraes Rudorff. Cyclone Catarina: Damage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PDF). Santa Catarina Federal University. 2004 [2016-07-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非正式研究和總結頁面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