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英語:Main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是香港大學最古老建築物,位於香港港島薄扶林道般含道本部校園。大樓外部自1985年起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歷史
本部大樓由摩地爵士捐建,於1910年動工興建,在3月16日由時任港督盧吉主持奠基,並於1912年3月11日落成啟用。開校初期,本部大樓是大學的唯一建築物。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於12月7日早上起[1],本部大樓被徵用作臨時醫院,而大樓屋頂被非法拆毀作燃料之用[2]。最初大學各學系、圖書館及行政部門一起共用此大樓。百週年校園落成後,大樓改為教學及行政用途。
-
1912年的大學本部大樓
-
1946年大樓遺下二戰間遭破壞的痕跡
結構
大樓由李柯倫治建築師行(Leigh & Orange,即今利安顧問有限公司;保育工程亦由利安負責)設計,屬愛德華式建築,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形式,是香港古典復興式(Classic Revival Style)建築物的典範。
大樓倚山建築,兩翼依山勢漸減底層,為「日」字形佈局,以紅磚及麻石建成,並建有兩層的巨型愛奧尼柱式及舍利安那式拱窗,加上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大樓頂部置有遮打爵士於1930年所捐贈的鐘樓,四角則有塔樓。大樓最初有兩個庭園,植有現時高近9米的棕櫚樹,後於1952年大樓擴建時增加南部兩個庭園,成為「田」字形佈局。此外,大樓於1958年加建一層。[3]
陸佑堂(即本部大樓的禮堂)
本部大樓中有一大禮堂,主要用作學生的開學禮,考試,畢業典禮,高桌晚宴,及舞會之用。
港大成立初期的財政並不充裕,1915年遇上經濟危機更幾乎停辦。曾捐款創建港大的馬來西亞華僑陸佑,即時提供五十萬元貸款,並答應免息21年,使港大度過難關。1950年代本部大樓進行擴建,由原來的「E」字型變成「田」字型,而大禮堂亦加建了舞台,1956年命名為「陸佑堂」,以紀念陸佑對香港大學的捐獻。
陸佑堂可容納450人,裏面的古典裝飾仍保持初建時的模樣,只是屋頂在戰時嚴重損毀、木樑、地板被人偷取拆毀作燃料之用,因而需要重建。該禮堂見證過不少歷史時刻,最為矚目就是1923年2月20日,剛卸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重臨香港,應邀在此發表演說,直言香港是孕育他學養和革命思想的地方。現今大學每年頒授榮譽學位都在這座禮堂舉行,此外亦不時舉辦音樂會和其他文化活動,電影《玻璃之城》,《色,戒》便曾在此取景拍攝。
參考資料
- ^ Ching, Frank. War: The University in Suspended Animation. 130 Years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18: 155–198. ISBN 978-981-10-6315-2.
- ^ Visit HKU. [2013-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Loke Yew Hall,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