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蒙古人稱為莫林胡爾蒙古語ᠮᠣᠷᠢᠨ
ᠬᠣᠭᠣᠷ
鮑培轉寫Morin Quur西里爾字母морин хуур)或綽爾潮兒[1]:153蒙古語ᠴᠣᠭᠣᠷ),是蒙古族常用的一種弓弦樂器,祖先為馬尾胡琴,是中世紀北方弓弦胡琴的一種。

馬頭琴
龍紋馬頭琴
分類弓弦樂器
著名演奏家
齊·寶力高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分類傳統音樂
序號66
編號項目Ⅱ—35
登錄2006年

命名

科爾沁草原的蒙古人稱其為「潮兒」,錫林郭勒察哈爾的蒙古人稱它為奚琴(Hihil-Hor)。二者結構基本相同,但定弦法、琴弦位置和外形有差異。[1]:172

1907年,一名日本青年考古學家到內蒙古考察,在現在的昭烏達盟巴林右旗一個蒙古牧民家發現了馬頭琴。根據她的日記:[1]:172

這是現存的最早的「馬頭琴」一詞的記錄。[1]:172

歷史

傳說從前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小馬的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作成二弦琴,由於通常在琴杆的頂部按小馬模樣雕有一個馬頭而得名馬頭琴。

馬頭琴從唐、宋時期的胡琴發展而成,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馬頭琴流行於蒙古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

齊·寶力高改革

齊·寶力高在1973年開始對馬頭琴進行改革,擴大了馬頭琴的音量和音域。1983年,他又對馬頭琴進行第二次改革,1996年發明出白松木面的馬頭琴(原為蟒皮面)。此外,他還對馬頭琴的演奏技法做過改革,加入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新的跳弓、擊弓、碎弓、抖弓、連跳弓、砍弓、連砍弓等技術。[2]

1986年,齊·寶力高集合了許多內蒙古的優秀馬頭琴藝人,統一了他們的弓法、節奏、指法,組建了馬頭琴隊(即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開馬頭琴合奏的先河。1989年6月20日,中國馬頭琴學會呼和浩特成立,齊·寶力高任會長。[1]:171[2]

2001年,齊·寶力高在呼和浩特國際青少年馬頭琴藝術節上率領1000名馬頭琴手演奏《萬馬奔騰》,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2]

2011年10月20日,齊·寶力高建立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這是中國唯一有馬頭琴專業的高等院校,齊·寶力高任院長,教授馬頭琴演奏和製作。[2]

2014年10月,齊·寶力高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馬頭琴學術研討會。[2]

構造

馬頭琴用硬木製作,音箱有倒梯形、長方形等多種。大者琴長120厘米,小者琴長70厘米。音箱兩面蒙繪有圖案的馬皮或羊皮。琴弦的特別之處是由多根馬尾分為兩束而成琴弦,按四度關係定弦,以馬尾弓納兩弦間拉奏;發音圓潤,低回婉轉,音量較弱,可奏雙音和泛音;使得音色與其他弓弦樂器會有較大差異。弓在弦外。

馬頭琴的傳統定弦有3種:

  • 正四度A、d。
  • 反四度a、e。
  • 西部地區五度定弦d、a。

在演奏時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挾於兩膝間,右手持馬尾弓拉奏。可奏雙音。音量較小。用於獨奏、與四胡等樂器的合奏民歌說書伴奏。為民歌伴奏時,多用三度、四度顫音模仿歌唱。常模擬馬的嘶鳴。

指法

一般拉弦樂器,演奏時都是從正面壓弦,馬頭琴則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從左向右頂弦,無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從左向右頂弦,小指夠不着裡弦時,它從外弦底下伸過去頂裡弦(奏外弦時直接頂弦)。

 
演奏馬頭琴
 
演奏內蒙古式馬頭琴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莫爾吉胡. 追寻胡笳的踪迹.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6. 
  2. ^ 2.0 2.1 2.2 2.3 2.4 巴依斯古楞. 此生只为马头琴(传承人). 人民網. 2015-07-31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