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世界

馬來世界馬來語Dunia MelayuAlam Melayu爪夷文دنيا ملايو / عالم ملايو閩東語馬臘加實際讀音/ma˨˩ laʔ˥ ka˥˥/)是一個種族、語言以及文化上的概念。該詞最先在地理大發現時期由西方人所發明,用以代指受馬來語影響的東南亞。[1]

  一般情況下被視爲馬來世界一部分的國家 (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
  歷史上曾受馬來文化影響的國家 (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

而在現代,馬來世界廣義上可以與南島民族重疊,其範圍向東最遠可達復活節島,最西可至馬達加斯加[2]該定義可追溯至18世紀末期,當時的東方主義者發明了馬來人種一詞指稱現代意義的南島民族。而狹義上,馬來世界則指一系列使用馬來語的國家或領土,包括汶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南,有時亦可與一些比較中立的詞彙,例如「馬來群島」和「努山達拉」等混用。[3]近來亦有學者將定義進一步收窄,將其定義爲馬來族的故土,主要由一系列歷史上受不同蘇丹統治,並使用不同馬來語群語言的地域組成,包括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及其週邊附近的小島。[4][5][6]20世紀時期,當時馬來民族主義者爲鼓吹「大印度尼西亞」或「大馬來西亞」,亦有使用馬來世界該概念。

馬來文化實際上亦對一些馬來世界以外的國家產生重要的影響,最顯著的要數斯里蘭卡[7]泰國。斯里蘭卡的諸多傳統菜品,例如叄巴醬椰糖糯米糕英語Dodol以及薑黃飯英語Nasi kuning都源自於馬來群島。[8][9] 斯里蘭卡的紗籠巴迪布英語Batik亦是歷史上與印尼和馬來人接觸的過程中所引入。[10]而泰國菜中亦吸收了不少馬來元素,例如沙嗲[11]

歷史

早期概念

馬來(Melayu)一詞源自梵文Malaiur Malayadvipa ,可譯為「群山之地」,這個詞由古代印度商人所採用,指稱馬來半島[12][13][14][15][16]。這個名稱後來用來指末羅瑜王國[17],該國在7世紀到13世紀存在於蘇門答臘

葡萄牙歷史學家高丁紐•埃雷迪亞英語Manuel Godinho de Erédia根據當地共有的宗教和文化特徵,[18]發明了「馬來海」(Malayos)一詞來指代馬六甲蘇丹國影響下的地區。[19]該片地(海)域以馬六甲海峽爲中心,北至安達曼海,南至巽他海峽部分,東至中國南海西部,是一個穆斯林世界的國際貿易中心,以馬來語爲通用語[20]

而另外一個術語,馬來人土地(Tanah Melayu)則在不同的馬來人文字記錄中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21]馬來族詩史《漢都亞傳》經常出現此詞,通常亦用以指代受馬六甲蘇丹國所影響的地區。[22]早在16世紀,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亦發明了一個類似的詞語 Terra de Tana Malaio,意指蘇門答臘島的東南部分——末代蘇丹馬末沙在被葡萄牙人擊敗後曾到此地建立了流亡政府。

之後英國人約翰·克勞福在1820年其著作中開始將「馬來人土地」一詞等同於馬來半島。而早在18世紀早期,英語就已經使用馬來亞(Malaya)來稱呼馬來半島。[23]

由於缺乏對應的資料,目前很難追溯馬來世界該詞到底是何時與馬來群島產生聯繫。

人種定義

馬來人種該詞最先來自德國人種學家布盧門巴赫的研究。他在原有的四個膚色人種的基礎上,添加另一人種稱為馬來人種,認為這是埃塞俄比亞人種蒙古人種的子類別,同時將馬里亞納群島摩鹿加群島巽他群島、菲律賓、印度支那太平洋群島的原住民(如大溪地)歸爲該人種類別。布盧門巴赫的命名法,深受殖民時期的馬來語言文化影響。[24]當時馬來語在各蘇丹國佔有特別地位,在17及18世紀的東南亞被視爲是文化人的語言。18世紀的一些歐洲文獻甚至稱「在東方,若一個人不通曉馬來語,此人則不能算是受過教育的人士。」[25]

馬來人種該概念歸根到底是殖民時期的產物,尤其經過西班牙17世紀及英國18世紀以來的鼓吹,更將整個海洋東南亞視爲馬來世界。英國政治家斯坦福·萊佛士在該概念的發展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突破歷史傳統,使得「馬來」該詞不再侷限於當時的馬來蘇丹國,而將其投射爲整個人種、民族。[26]

領土定義

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德·詹姆斯·威克孫英語Richard James Wilkinson習慣使用「國家」(state)一詞指代其時馬來半島上的政治實體,同時以「王國」或「蘇丹國」稱呼歷史上的馬來國家。威克孫筆下的「馬來亞」不單指當時英國治下的馬來半島部分,甚至將北部暹羅統治的部分亦涵蓋進來。除了「印度群島」(the Indian Archipelago),他亦會使用「馬來世界」一詞指涉海洋東南亞[27]

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德·溫斯泰德在其著作《馬來世界地理》(Ilmu Alam Melayu)十分清晰的介紹了該概念的領土含義。其筆下的「馬來世界」分爲四個部分:馬來亞(Tanah Melayu)、英屬婆羅洲、荷屬印尼和菲律賓,並將四者整合一起來介紹其歷史、居民、產物、城市等話題。這種系統性的綜合介紹大大地深化了「馬來世界」的領土含義。[28]

馬來歷史學家 Abdul Hadi Haji Hassan 的著作《馬來世界歷史》(Sejarah Alam Melayu)亦採用了溫斯泰德的思路,將「馬來領土」分爲三個層次:馬來州屬(九個蘇丹州)、英屬馬來亞和馬來世界。[29]

馬來民族主義

馬來亞一些早期的文獻會採用一種馬來亞中心主義,將馬來亞視爲整個馬來世界的中心。戰後英屬馬來亞的一些前貴族組織逐漸轉化爲巫統等政黨,其領土認同亦從馬來九個蘇丹國擴展到整個馬來半島。另一方面,作爲平民出身的泛馬來組織馬來青年同盟英語Kesatuan Melayu Muda,亦將其想象中的民族故土延伸到整個馬來群島,亦即馬來世界。

語言及文化

馬來世界最大的語言族群是以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為主,包括了爪哇島的爪哇語;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以及廖內群島馬來語(在馬來西亞被稱為馬來西亞語;在印度尼西亞被稱為印度尼西亞語);有些時候菲律賓的他加祿語(被稱為菲律賓語)也被歸為這個語族中。

約一千年以前,馬來世界的主要宗教是一種混合印度教佛教原始信仰的宗教,而如今,伊斯蘭教是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南和菲南的馬來族信奉的主要宗教;東馬原住民除了信奉伊斯蘭教以外,也信奉基督宗教基督信仰中的天主教是菲律賓和東帝汶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則是巴厘島的主要宗教;非馬來族群信奉的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錫克教等。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以人文地理學的概念來說,馬來世界是島嶼東南亞以及使用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的大陸臨海地區的統稱,在這個概念之下,馬來世界其實與馬來群島是有互換性的關係。

在這個概念中的馬來世界指的地區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群島以及波利尼西亞群島;此外,與馬來王國有歷史淵源的新加坡也可被列為馬來世界。

參見

參考文獻

  1. ^ Ooi 2009,第181頁
  2. ^ Farrer 2009,第26頁
  3. ^ Amin Sweeney 2011,第295頁
  4. ^ Milner 1982,第112頁
  5. ^ Benjamin & Chou 2002,第7頁
  6. ^ Wee 1985,第61–62頁
  7. ^ Ricci R. The Malay World, Expanded: The world's first Malay newspaper, Colombo, 1869. Indonesia and the Malay World. 2013, 41 (120): 168–182. S2CID 161912362. doi:10.1080/13639811.2013.794527. 
  8. ^ Ten Wonderful Things We Have The Malays To Thank For. Roar Media. [2022-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9. ^ Bullis, Douglas; Hutton, Wendy. Food of Sri Lanka . Periplus. 2001: 5, 14. ISBN 9625937609. 
  10. ^ Ten Wonderful Things We Have The Malays To Thank For. Roar Media. [2022-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11. ^ Thai Food : An Ancient Cuisine With a World of Influences. Hua Hin Thai Cooking Academy. [2022-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12. ^ Govind Chandra Pande. India's Interaction with Southeast Asia: History of Science,Philosophy and Culture in Indian Civilization, Vol. 1, Part 3. Munshiram Manoharlal. 2005: 266. ISBN 978-8187586241. 
  13. ^ Lallanji Gopal. The economic life of northern India: c. A.D. 700-1200. Motilal Banarsidass. 2000: 139. ISBN 9788120803022. 
  14. ^ D.C. Ahir. A Panorama of Indian Buddhism: Selections from the Maha Bodhi journal, 1892-1992.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5: 612. ISBN 8170304628. 
  15. ^ Radhakamal Mukerjee. The culture and art of India. Coronet Books Inc. 1984: 212. ISBN 9788121501149. 
  16. ^ Himansu Bhusan Sarkar. Some contributions of India to the ancient civilisation of Indonesia and Malaysia. Calcutta: Punthi Pustak. 1970: 8. 
  17. ^ Origins of the Word 'Melayu'. Sabrizain.org. [201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2). 
  18. ^ Mohamed Anwar Omar Din 2011,第31頁
  19. ^ Andaya 2008,第200頁
  20. ^ Mohamed Anwar Omar Din 2011,第28–30頁
  21. ^ Mohamed Anwar Omar Din 2012,第80–81頁
  22. ^ Reid 2010,第95頁
  23. ^ Soda 2001,第211頁
  24. ^ Ooi 2009,第181頁
  25. ^ Milner 2010,第81頁
  26. ^ Reid 2001,第296–313頁
  27. ^ Soda 2001,第212頁
  28. ^ Soda 2001,第213–214頁
  29. ^ Soda 2001,第214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