鴯鶓鷯鶯

鶓鷯鶯屬學名Stipiturus),或稱帚尾鷯鶯屬,是細尾鷯鶯科鳥類,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棲息於灌木、荒野以及草原。鴯鶓鷯鶯體型較小,它們身長為12-19厘米 ,而尾部占身長的一半以上。鴯鶓鷯鶯的尾部僅有六根結構鬆散、樣子普通的羽毛 ,這些羽毛與鴯鶓的羽毛質地相似。本屬包含三個物種,而其中一種正瀕臨滅絕。

鶓鷯鶯屬
棕冠鶓鷯鶯 Stipiturus ruficep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細尾鷯鶯科 Maluridae
屬: 鶓鷯鶯屬 Stipiturus
Lesson, 1831
模式種
南鶓鷯鶯
Muscicapa malachura
Shaw, 1798
物種

分類

鴯鶓鷯鶯的通用名是源於它們尾部與鴯鶓羽毛的相似之處。[1] 儘管歐洲人移民至悉尼灣(Sydney Cove)之後不久就遇到並記述過南鶓鷯鶯,但是它的種類是由法國自然主義者勒內•萊松 (René Lesson)於1831年界定的,萊松從1823到1825年乘 科基耶號(Coquille)到傑克森港(Port Jackson)遊覽不久後為其做了出明確的界定。[2] 根據異型酶研究表明,與鶓鷯鶯屬親緣關係最近的似乎是來自新幾內亞山脈中的棕鷯鶯屬的單型種棕鷯鶯英語Orange-crowned fairywrenClytomyias insignis)。 [3]

3個種類包括:

  • 南鶓鷯鶯英語Stipiturus malachurus (學名:Stipiturus malachurus), 發現於澳大利亞東南沿海以及西南部。它有7個公認的亞種。
  • 馬里鶓鷯鶯 (學名:Stipiturus mallee) (瀕危), 僅棲息於維多利亞州西北部的馬里以及南澳的西南部。
  • 棕冠鶓鷯鶯英語Stipiturus ruficeps (學名:Stipiturus ruficeps)棲息於澳大利亞中北部地區的乾旱內陸。

鳥類學家理查德•斯科特英語Richard Schodde(Richard Schodde)提出帚尾鷯鶯是另外兩種鷯鶯進化前祖先的形態。

描述

三種鴯鶓鷯鶯都展現出兩性異形,雄性鴯鶓鷯鶯有褐色翅膀,亮度不同的紅褐色冠,頸部和胸部上方呈天藍色。而雌性少有藍色羽毛,其身體上部羽毛主要是紅棕色而下部則是灰白色。它們最特殊的羽毛長在尾部,由6根纖維狀羽毛組成,中間兩根長度最長。其中,帚尾鷯鶯和棕冠帚尾鷯鶯尾巴長度是體長的兩倍。它們的體重不等,體型最小的棕冠帚尾鷯鶯重5.4克,而帚尾鷯鶯重7.5克。[4]

棲息地和行為

這3種鴯鶓鷯鶯選擇三種不同的棲息地:帚尾鷯鶯喜歡棲息在沼澤和荒野,馬里鷯鶯棲息於馬里林地濱刺草下層,而棕冠帚尾鷯鶯則棲息於沙漠地區的濱刺草中。所有鴯鶓鷯鶯都生活在矮灌木叢中,它們的行蹤都相當隱蔽並難以追蹤。鴯鶓鷯鶯主要以蟲類為食,但是它們也吃種子。[2] 它們因為行蹤詭秘以及棕色的羽毛,常常被錯認成灌木鼠。[1]

參考文獻

  1. ^ 1.0 1.1 Wade P. (ed.). Every Australian Bird Illustrated. Rigby. 1977: 188. ISBN 0-7270-0009-8. 
  2. ^ 2.0 2.1 Rowley and Russell, p. 202.
  3. ^ Christidis L, Schodde R.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Australo-Papuan Fairy-wrens (Aves: Malurinae): an evaluation of the utility of allozyme data. Australian Journal of Zoology. 1997, 45 (2): 113–129 [2007-09-20]. doi:10.1071/ZO960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4. ^ Rowley and Russell, p. 33.

引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