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後滅亡的歐洲國家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本條目詳細列出了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來,歐洲存在過之後又滅亡的所有國家,包括傀儡國家。每個國家的信息都分為不同的一列:不同國家的名稱、其存在時間、曾經擁有過的全部或部分的一個或多個國家,以及該國家的進一步信息。[1][2]
範圍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就歐洲邊界和勢力範圍進行了一輪談判。[3]維也納會議是一次為期9個月的泛歐政治家會議,會議旨在解決因法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的不穩定影響而產生的許多問題。[3]
直接的背景是1814年5月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失敗和投降,結束了連續25年的幾乎不間斷的戰爭,在此期間法國導致無數歐洲微型國家以及一些更大的微型國家被併吞或地緣政治重組。維也納會議是後來被稱為歐洲協調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中的第一次會議,該會議試圖在歐洲建立和平的權力平衡[3],包括恢復或重組許多此前已從歐洲政治版圖中刪除的國家。
主權國家
這是1815年至今已滅亡的歐洲所有獨立國家或傀儡國家的列表。(每個國家的存在時間都基於該國家的主權。這意味着這些國家可能也在這些日期之外存在,但並未完全獨立。)
國家名稱 | 主權存在時間 | 現今屬於 | 滅亡原因及注釋 | 旗幟 | 徽章 |
---|---|---|---|---|---|
安哈爾特公國 | 1813–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 1918–1920 |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土耳其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在俄羅斯革命之後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導致了俄羅斯帝國的崩潰。然而,它於1922年被入侵並併入蘇聯。 | ||
奧地利帝國 | 1804–1867 |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歐加利西亞,特蘭西瓦尼亞,伏伊伏丁那,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 | 這個建立在哈布斯堡君主國之上的實體在憲法上可以被視為一個在聯邦制基礎上的單一君主制,匈牙利王國在這個聯邦實體框架內的特殊地位是一個獨立的特別組成部分,由個人聯合統治,沒有被吞併或併入帝國。 | ||
奧匈帝國 | 1867–1918 |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歐加利西亞,特蘭西瓦尼亞,伏伊伏丁那,特倫蒂諾-上阿迪傑,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根據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了一個聯合君主制國家,君主為哈布斯堡王朝君主,擁有一些共同的機構,但兩國的地位和內政是分開的。 | ||
阿瓦爾汗國 | 13世紀–1864 | 俄羅斯 | 由切爾克西亞和達吉斯坦共和國組成,它是高加索地區最後一個被俄羅斯帝國吞併的國家:1859年吞併達吉斯坦和1864年吞併切爾克西亞。 | ||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 1918–1920 | 阿塞拜疆 |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在俄羅斯革命之後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導致了俄羅斯帝國的崩潰。然而,它被入侵並最終於1922年併入蘇聯。 | ||
巴登大公國 | 1806–1871 | 德國 | 加入德意志帝國並成為其成員之一。 | ||
巴伐利亞王國 | 1806–1871 | 德國 | 加入德意志帝國並成為其成員之一。 |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 1918–1919 | 白俄羅斯 | 從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獲得獨立,但很快被俄羅斯蘇維埃吞併。目前,其拉達(理事會)是仍在運作的最古老的流亡政府。 | ||
不來梅自由市 | 1813–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不倫瑞克公國 | 1815–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喀爾巴阡烏克蘭 | 1938–1939 | 烏克蘭 | 1938年底至1939年3月15日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一個自治區。它於1939年3月15日宣布自己為獨立共和國,但在1939年3月15日至3月16日期間被匈牙利王國吞併,一直處於匈牙利的控制之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它被割讓給蘇聯。 | ||
科斯帕亞 | 1440–1826 | 意大利 | 由於錯誤,在出售條約中沒有提及一小塊土地,其居民立即宣布獨立;近400年後,它被平等地併入教宗國和托斯卡納。 | ||
庫托米斯托 | 10世紀–1864 | 西班牙和葡萄牙 |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間的中立領土,1864年被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 | ||
克里特島 | 1898–1913 | 希臘 | 在多次反抗奧斯曼帝國後獲得獨立,並在獨立僅15年後加入希臘王國。 | ||
克里米亞 | 2014 |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爭議領土) | 一個未被承認的國家,在公投後獲得獨立,一天後加入俄羅斯。 | ||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 1941–1945 | 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 |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傀儡國家。 | ||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 1918 - 1938 | 捷克,斯洛伐克,外喀爾巴阡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統一政府。 | ||
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 | 1938 - 1939 | 捷克,斯洛伐克,外喀爾巴阡 | 被割讓蘇台德後淪為德國的附屬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 ||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共和國 | 1945 - 1948 | 捷克,斯洛伐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統一政府。 |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48–1992 | 捷克,斯洛伐克 | 二戰後鐵幕背後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產主義政府。 | ||
但澤(國際聯盟) | 1920–1939 | 波蘭 | 國際聯盟的保護國;二戰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共和國期間被吞併。 | ||
古里亞共和國 | 1905-06 | 格魯吉亞 | 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 1949–1990 | 德國 | 也被稱為東德;是二戰後蘇聯控制的德國政府。 | ||
芬蘭民主共和國 | 1939–1940 | 俄羅斯 | 二戰期間從芬蘭南部建立的蘇聯傀儡國家,很快被併入蘇聯。 | ||
阜姆自由邦 | 1920–1924 | 克羅地亞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由奧匈帝國領土形成,後來被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以及意大利王國瓜分。 | ||
法蘭克福自由市 | 1816–1866 | 德國 | 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 1918–1921 | 格魯吉亞 | 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是在俄國革命之後出現的,從1918年到1921年存在。1921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紅軍入侵喬治亞,1922年被強行併入蘇聯。 | ||
希臘王國 | 1832–1924 1935–1941 1944–1974 |
希臘,土耳其 | 希臘王國在君主制和獨裁制之間搖擺不定,歷史上曾三度建國,根基不穩。 | ||
漢堡 | 1813–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漢諾威王國 | 1814–1866 | 德國 | 在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之前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組成共主邦聯;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黑森大公國 | 1806–1867/1871 | 德國 | 北部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然後加入德意志帝國,南部後來也加入德意志帝國。 | ||
黑森-洪堡 | 1622–1866 | 德國 | 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黑森選侯國 | 1813–1866 | 德國 | 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霍亨索倫-黑興根 | 1576–1850 | 德國 | 1850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侯國 | 1576–1850 | 德國 | 1850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 1943–1945 | 意大利 |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傀儡國家。 | ||
愛爾蘭共和國 | 1919–1922 | 北愛爾蘭,愛爾蘭島 | 部分承認的革命國家。1918年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的選舉後宣布獨立。1921年英愛條約簽訂後,分裂為愛爾蘭自由邦和英國。 | ||
克拉科夫自由市 | 1815–1846 | 波蘭 | 普魯士王國、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保護國,後來併入奧地利帝國。 | ||
庫班人民共和國 | 1917–1920 | 俄羅斯 | 從1917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到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吞併,它一直是北高加索地區一個短命的小國,從未重新獲得獨立。 | ||
匈牙利王國 | 1000–1918 1920–1946 |
匈牙利,斯洛伐克,烏克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奧地利,波蘭 | 這個歷史王國的領土連續性在其生命周期中多次改變,但在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後永久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1920年的特里亞農條約中,匈牙利王國領土的2/3被重新劃分並分配給其他國家。之後建立了沒有國王但有攝政的匈牙利王國,之後恢復了部分領土。 | ||
利希滕貝格公國 | 1815–1834 | 德國 | 由薩克森-科堡家族的一個分支所有;1834年賣給普魯士王國。 | ||
利珀親王國 | 1123–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呂貝克自由市 | 1815–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盧卡公國 | 1815–1847 | 意大利 | 1847年被托斯卡納大公國吞併。 | ||
馬薩與卡拉拉公國 | 1473–1829 | 意大利 | 1829年被摩德納和雷焦公國吞併。 | ||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 1352–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芒通和羅克布呂訥自由市 | 1848-1849 | 法國 | 芒通與羅克布呂訥-卡普馬丹於1848年脫離摩納哥。1849年11月被薩丁尼亞王國吞併,1861年被法國吞併。 | ||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 1814–1859 | 意大利 | 加入中意大利聯合省(意大利王國的前身之一)。 | ||
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 | 1918 | 摩爾多瓦 | 從1917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到1918年,以及凡爾賽條約將這片領土加入羅馬尼亞王國,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一直是俄羅斯帝國在歐洲的繼承國之一。 | ||
黑山王國 | 1910–1918 | 蒙特內哥羅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塞爾維亞擴張期間被塞爾維亞吞併以創建南斯拉夫的王國。 | ||
黑山公國 | 1878–1910 | 蒙特內哥羅 | 黑山王國前身。 | ||
北高加索山區共和國 | 1917–1920 | 俄羅斯 | 從1917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到1920年,這個國家在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吞併之前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並且從未重新獲得獨立。 | ||
拿騷公國 | 1806–1866 | 德國 | 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北德意志邦聯 | 1867–1871 | 德國,波蘭,南日德蘭,加里寧格勒 | 德意志第一個聯邦州和德意志帝國的前身。 | ||
奧爾登堡大公國 | 1180–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奧斯曼帝國 | 1299–1923 | 土耳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摩爾多瓦,烏克蘭,伊拉克,敘利亞,科威特,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領土,埃及,沙特阿拉伯,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 | 這個帝國是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帝國之一,它從近東崛起,在其歷史上的領土和經濟地位劇烈波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解體。 | ||
教宗國 | 752–1870 | 意大利 | 整個東部地區加入了中意大利聯合省(意大利王國的前身之一); 然而,西海岸的剩餘土地直到1870年才被併入意大利。 | ||
帕爾馬公國 | 1814–1859 | 意大利 | 加入中意大利聯合省(意大利王國的前身之一)。 | ||
普魯士王國 | 1701–1867 | 德國,波蘭,南日德蘭,加里寧格勒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羅伊斯幼系親王國 | 1806–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安哈爾特地區) | ||
羅伊斯-格賴茨親王國 | 1778–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安哈爾特地區) |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17–1922 | 俄羅斯 | 從1917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到1922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共產主義國家,包括俄羅斯帝國在其最後幾年擁有的幾乎所有領土;1922 年它成為蘇聯的主要和主導國家,直到聯盟於1991年結束。 | ||
薩爾(國際聯盟) | 1920–1935 | 德國 | 魏瑪共和國境內的國際聯盟託管地。 | ||
薩爾保護領 | 1947–1956 | 德國 | 法國管轄的地區後來劃歸西德。 | ||
聖馬可共和國 | 1848–1849 | 意大利 | 革命國家,在1848-49年存在17個月。以威尼斯潟湖為基礎,延伸到威尼托大區的大部分地區,或威尼斯共和國的特拉弗瑪。 | ||
薩丁尼亞王國 | 1720–1861 | 意大利,法國 | 包括意大利的撒丁島和皮埃蒙特地區;統一意大利半島的領導國家。 | ||
薩克森-阿爾滕堡 | 1826–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圖林根州的一個省) | ||
薩克森-科堡-哥達 | 1826–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圖林根州的一個省) | ||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 | 1699–1826 | 德國 | 1826 年合併為薩克森-科堡-哥達。 | ||
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 | 1680–1826 | 德國 | 1826 年合併為薩克森-科堡-哥達。 | ||
薩克森-邁寧根 | 1675–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圖林根州的一個省) | ||
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 | 1809–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圖林根州的一個省) | ||
薩克森王國 | 1806–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紹姆堡-利珀親王國 | 1643–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石勒蘇益格公國 | 1864–1866 | 德國,丹麥 | 1864年從丹麥獨立;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吞併。 | ||
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 | 1599–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圖林根州的一個省) | ||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 | 1599–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圖林根州的一個省) | ||
塞爾維亞王國 | 1882–1918 | 塞爾維亞,北馬其頓 | 由其他國家兼併而成的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 | ||
塞爾維亞公國 | 1815–1882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王國的前身。 | ||
塞普丁修拉共和國 | 1800–1815 | 希臘 | 一個群島共和國,從1800年到1807年,在名義上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存在於伊奧尼亞群島,然後被法蘭西帝國統治。 | ||
斯洛伐克共和國 | 1939–1945 | 斯洛伐克 |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傀儡國家。 | ||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 1918 | 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伏伊伏丁那 | 一個短暫的獨立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塞爾維亞擴張期間被塞爾維亞吞併以創建南斯拉夫。 | ||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 1918 | 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 | 俄羅斯帝國滅亡後,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成立,但僅在兩個月後就解體了。 | ||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 | 1947–1975 | 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 | 1954年,鄰國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實際上分裂,1975年兩國達成協議正式取消。 | ||
托斯卡納大公國 | 1815–1859 | 意大利 | 加入中意大利聯合省(意大利王國的前身之一)。 | ||
兩西西里王國 | 1816–1860 | 意大利 | 包括意大利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地區; 1860年3月被薩丁尼亞王國吞併。 | ||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1917–1921 | 烏克蘭 | 從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獲得獨立,但很快被俄羅斯蘇維埃吞併。 | ||
蘇聯 | 1922–1991 | 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 現代超級大國之一,包括曾經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包括二戰後從德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吞併的歐洲的一些新領土。1991年解體、 | ||
荷蘭聯合王國 | 1815–1839 |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 拿破崙一世垮台後統一的荷蘭領土主權國家;只有盧森堡地區是德意志邦聯的一部分。 | ||
中意大利聯合省 | 1859–1860 | 意大利 | 意大利統一的第一步,包括托斯卡納大公國,帕爾馬公國,摩德納和雷焦公國,以及教宗國的東部地區;1860年3月被薩丁尼亞王國吞併。 | ||
伊奧尼亞群島合眾國 | 1815–1864 | 希臘 | 是英國的一個州和友好保護國。它是七島共和國的繼承國。 | ||
瓦爾代克和皮爾蒙特親王國 | 1180–1867 | 德國 | 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 | ||
魏瑪共和國 | 1919–1933 | 德國,波蘭,加里寧格勒 | 德國第一民主政體。 | ||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1918–1919 | 烏克蘭 | 奧匈帝國滅亡後烏克蘭人未被承認的繼承國。 | ||
符騰堡王國 | 1806–1871 | 德國 | 加入德意志帝國並成為其成員之一。 |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1992–2006 | 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共產主義垮台後的民主南斯拉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於1991年至1993年間獲得獨立;2003年更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
南斯拉夫王國 | 1918–1941 | 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科索沃,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統一的斯拉夫國家。 |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1944–1992 | 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科索沃,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 | 二戰後鐵幕下的南斯拉夫族共產主義政府。 | ||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 1938–1945 | 捷克 |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傀儡國家。 | ||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 1918–1934 | 奧地利 | |||
奧地利聯邦國 | 1934–1938 | 奧地利 |
自治國家或合併保護國
這是 1815 年至今不存在的所有國家/地區的所有屬地列表。(每個國家的存在時間都基於該國家的主權。這意味着這些國家可能也在這些日期之外存在,但並未完全獨立。)
國家名稱 | 存在時間 | 現今屬於 | 簡介 | 旗幟 | 徽章 |
---|---|---|---|---|---|
阿布哈茲公國 | 1810–1864 | 格魯吉亞 | 該公國實際上自12世紀就存在,甚至在15和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仍設法保持自治;自治公國於1810年被移交給俄羅斯帝國,並於1864年完全解體並被俄羅斯同化。 | ||
保加利亞親王國 | 1878–1908 |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 | 在1878年的俄土戰爭以及黑山、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獨立期間,保加利亞在奧斯曼帝國內獲得了自治地位;公國於1908年獲得完全獨立。 | ||
葉里溫汗國 | 1604–1828 | 亞美尼亞 | 1604年成為卡扎爾王朝的一個自治區,1828年被俄羅斯帝國吞併。 | ||
芬蘭大公國 | 1809–1918 | 芬蘭,俄羅斯 | 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自治君主制國家,以俄羅斯沙皇為大公。 | ||
古里亞公國 | 1810–1829 | 格魯吉亞 | 該公國實際上自15世紀就已存在,甚至在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仍設法保持自治;自治公國於1810年被移交給俄羅斯帝國,並於1829年完全解體並被俄羅斯同化。 | ||
倫巴第-威尼托王國 | 1815–1866 | 意大利 | 包括意大利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地區;奧地利帝國內的一個自治王國。 | ||
黑山公國 | 1815–1878 | 蒙特內哥羅 | 在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傀儡國家之後,它重新獲得了奧斯曼帝國的自治地位,直到1878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獨立。 | ||
莫里斯尼特 | 1816–1919 | 比利時 | 1816年,中立莫里斯尼特成為荷蘭和普魯士共同管理的領土。荷蘭於1830年被比利時取代。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將該領土割讓給比利時,並於1920年正式吞併。 | ||
納希切萬汗國 | 1747–1828 | 阿塞拜疆,亞美尼亞 | 1747年成為卡扎爾王朝的一個自治區,1828年被俄羅斯帝國吞併。 | ||
波蘭會議王國 | 1815–1830 | 波蘭,立陶宛 | 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自治君主制國家,以俄羅斯沙皇為國王;在國內,它被稱為「波蘭王國」,但在國際上被稱為波蘭會議王國,更像是一個保護國。 | ||
羅馬尼亞聯合公國 | 1859–1878 | 羅馬尼亞 | 1859年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統一為聯合公國,並在奧斯曼帝國內獲得自治地位,直到1878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獨立。 | ||
薩梅格列羅公國 | 1803–1857 | 格魯吉亞 | 該公國實際上自公元前4世紀就存在,甚至在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仍設法保持自治;自治公國於1803年被移交給俄羅斯帝國,並於1857年完全解體並被俄羅斯同化。 | ||
塞爾維亞公國 | 1817–1878 | 塞爾維亞 | 1804年和1817年爆發了叛亂,塞爾維亞在奧斯曼帝國內獲得自治地位,直到1878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獨立。 |
提議國家
這是自1815年到現在之間可能存在或本來可能存在的所有獨立國家的列表,這些國家由於某種原因從未存在過。
國家名稱 | 建議成立時間 | 現今屬於 | 注釋 | 旗幟 |
---|---|---|---|---|
波羅的聯合公國 | 1918 | 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 | 最初由德國人提出但在凡爾賽條約和波羅的海地區成為當今三個國家後被拒絕的想法。 | |
大奧地利合眾國 | 1905 |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歐加利西亞,特蘭西瓦尼亞,伏伊伏丁那,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 | 哈布斯堡王朝為應對自治帝國內部的緊張局勢而提出的概念; 專制帝國將變成一個統一的自治國家,每個國家在弱得多的哈布斯堡君主制的支持下進行自治。 | |
海間聯邦 | 1918 | 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 | 是一個地緣政治項目,由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繼承國的政治家在幾次迭代中構思出來,其中一些預期包括其他鄰國。 擬議的多國政體將跨越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的領土,因此拉丁語名稱Intermarium,意思是「海洋之間」。 |
參見
參考資料
- ^ This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the main articles on these former countries.
- ^ Archived copy. [201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1).
- ^ 3.0 3.1 3.2 Bloy, Marji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1 November 1814 – 8 June 1815. The Victorian Web. 2002-04-30 [200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