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匈牙利革命

1848年匈牙利革命匈牙利語1848–1849-es forradalom és szabadságharc)是歐洲1848年革命的一部分,與1848年奧地利帝國革命緊密相連。在革命發生後,匈牙利王國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獨立,但很快被俄奧聯軍鎮壓,匈牙利重新併入奧地利。

1848年匈牙利革命
1848年革命的一部分

匈牙利畫家齊析(Mihály Zichy)所繪之1848年匈牙利革命
日期1848年3月15日 – 1849年10月4日
地點
結果 俄羅斯帝國與奧地利帝國勝利
參戰方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塞爾維亞公國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

匈牙利王國

波蘭王國
*普魯士王國 德意志邦國革命軍團
義大利
指揮官與領導者

奧地利帝國 斐迪南一世
奧地利帝國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斐迪南之侄)
奧地利帝國 阿爾弗雷德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
奧地利帝國 Ludwig von Welden
奧地利帝國 Julius Jacob von Haynau
奧地利帝國 約瑟夫·耶拉西奇
奧地利帝國 Josif Rajačić
奧地利帝國 Stevan Šupljikac  
奧地利帝國 路德維托·史都爾
奧地利帝國 Jozef Miloslav Hurban
奧地利帝國 Michal Miloslav Hodža
奧地利帝國 Hryhory Yakhymovych
俄羅斯帝國 尼古拉一世 (俄國)

俄羅斯帝國 伊萬·帕斯克維奇

科蘇特·拉約什
包賈尼·拉約什 (被俘)
格爾蓋伊·亞瑟 (被俘)
凱羅帝·克拉普卡
János Damjanich
Lajos Aulich
波蘭 Henryk Dembiński
波蘭 約瑟夫·貝姆
波蘭 Józef Wysocki
普魯士王國 Peter Giron

Alessandro Monti
兵力
1849年 : 170,000人[1]

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是科蘇特·拉約什塞切尼·伊什特萬裴多菲·山多爾約瑟夫·貝姆。1848年匈牙利革命爆發的3月15日是匈牙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

革命前的匈牙利

與其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地區不同,匈牙利王國有一部古老的不成文憲法[2]該憲法限制了王室的權力,並大大增加了自13世紀以來議會的權力。1222年金璽詔書是憲法對歐洲君主權力施加限制的最早例子之一,[3]憲法被強加給匈牙利國王,就像英格蘭國王約翰被要求籤署《大憲章》一樣。1804 年,弗朗茨皇帝為該王朝的所有世襲領地(Erblande)和其他土地擔任了奧地利皇帝的頭銜,但新的世襲領地術語不適用於匈牙利王國。[4]法院向匈牙利的獨立議會——匈牙利國會保證,君主獲得的新頭銜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會影響匈牙利的獨立法律制度和憲法。[5]

哈布斯堡王朝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匈牙利傳統上高度自治的縣,這被證明是哈布斯堡專制主義在匈牙利建設的堅實而主要的障礙。各縣是匈牙利地方公共行政和地方政治的中心,它們擁有公認的拒絕執行任何「非法」(違憲)皇家命令的權利。因此,人們有可能質疑源自維也納的皇家命令中令人驚訝的高比例的合法性。[6]

直到1848年,匈牙利王國的行政和政府基本上沒有受到「總體」奧地利帝國政府結構的影響。然而,舊的匈牙利憲法和匈牙利公法使得匈牙利王國在法律上不可能與另一個國家合併。[7]匈牙利的中央政府結構與帝國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分離。該國由匈牙利代理官委員會(Gubernium)(前期位於波佐尼,即現在的布拉迪斯拉發,後來遷到佩斯)和維也納的匈牙利皇家法院總理府管理。[8]

雖然在大多數西歐國家(如法國和英國),國王的統治是在其前任去世後立即開始,但在匈牙利,加冕禮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因為如果執行不當,王國就會成為「孤兒」(空位)。即使在匈牙利王國和其他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地區長期的共主期間,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也必須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才能在那裡頒布法律或在匈牙利王國領土上行使皇室特權。[9]自1222年金璽詔書以來,所有匈牙利君主都有義務在加冕儀式上宣誓,以維護國家的憲法安排,維護臣民的自由,尊重國家的領土完整。[10]從1526年到1851年,匈牙利王國也保留了自己的海關邊界,將匈牙利與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其他領土的聯合海關系統隔開。

匈牙利雅各賓派

1790年2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去世,由弗朗茨二世繼位,匈牙利的開明改革停止了,這激怒了許多以改革為導向的法語知識分子,他們是基於法國啟蒙哲學的新激進思想的追隨者。伊格納茨·馬丁諾維奇曾擔任新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秘密特工,直到1792年,他在《親利奧波德二世宣言》中明確宣布,只有來自社會契約的權威才應得到承認;他認為貴族是人類的敵人,因為他們阻礙了普通人接受教育。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人民與公民問答》中,他認為公民傾向於反對任何鎮壓主權屬於人民。他還成為了共濟會會員,並贊成在匈牙利建立聯邦共和國。作為匈牙利雅各賓派的一員,他被一些人視為革命思想的理想主義先驅,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是一個肆無忌憚的冒險家。他在匈牙利農奴中煽動一場反對貴族的起義,這一顛覆行為導致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解僱了馬丁諾維奇和他的上司、前秘密警察局長費倫茨·戈特哈迪。1795年5月,他與其他六名著名的雅各賓派一起被處決。超過42名共和國秘密社團成員被捕,其中包括詩人亞諾什·鮑察尼和語言學家費倫茨·考爾岑[11][12]

雖然匈牙利雅各賓共和運動沒有影響匈牙利議會和議會政黨的政策,但它與議會以外的力量有着強烈的意識形態聯繫:激進的青年和學生,如詩人山多爾·裴多菲、小說家莫爾·約卡伊、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帕爾·瓦什瓦里,以及引發1848年3月15日皮爾瓦克斯咖啡宮革命的記者約瑟夫·伊利尼。[13]

改革時期

統治初期頻繁舉行的議會除了戰爭補貼外,幾乎沒有其他東西;1811年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停止召喚他們。[14]在弗蘭茨一世統治的最後幾年,梅特涅「穩定」政策的陰影籠罩着匈牙利,反動專制主義勢力占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在表面之下,一股強大的流行潮流開始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匈牙利社會受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但沒有得到國外的直接幫助,正在為未來的解放做準備。作家、學者、詩人、藝術家、貴族和普通人、非專業人士和牧師,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工作的歷史或明顯的聯繫,正在為團結所有匈牙利人的政治自由理想而努力。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米哈利·沃羅什莫蒂、費倫茨·克爾切伊、費倫茨·考爾岑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為匈牙利文學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實現政治目標,他們的筆被證明不亞於祖先的劍。[15]

1825年,拿破崙戰爭後,皇帝弗朗茨二世終於召開了國會,以回應匈牙利貴族對稅收經濟衰退日益凸顯的擔憂。這一點——以及對約瑟夫二世改革的反應——開啟了所謂的改革時期(匈牙利語:reformkor)。即便如此,貴族們仍然保留着不納稅、不給予群眾投票權。有影響力的匈牙利政治家伊什特萬·塞切尼伯爵認識到,有必要讓該國取得如英國等更發達的西歐國家的進步。

這是對憲法的直接攻擊,用伊什特萬·塞切尼的話說,憲法首先「讓國家從病態的昏昏欲睡中驚醒」。1823年,當反動勢力考慮採取聯合行動鎮壓西班牙革命時,政府在沒有諮詢國會的情況下徵收了戰爭稅兵源。縣級議會立即抗議這一非法行為,在1823年的國會上,弗蘭茨一世不得不否決他的部長們的行為。然而,這些莊園主認為,維護他們的自由需要有比古代法律的死文字更具實質性的保障。

曾在國外居住並學習過西方政治架構的塞切尼被公認為所有希望在舊匈牙利之外建立一個新匈牙利的領袖人物。多年來,他和他的朋友們通過發行無數小冊子來教育公眾輿論,這些小冊子雄辯地闡述了新自由主義。特別是塞切尼堅持認為,人民不能只指望政府,甚至國會進行必要的改革。社會本身必須採取主動,打破階級排斥的障礙,恢復健康的大眾意識。1832年的國會中,下議院的自由黨獲得了絕大多數席位,這一教義的影響顯而易見。其中最著名的是費倫茨·戴阿克和厄頓·貝奧提。然而,在上議院,權貴們與政府聯合成立了一個保守黨,堅決反對任何改革項目,這挫敗了自由黨的所有努力。[15]

19世紀30年代中期,記者拉約什·科蘇特成為匈牙利國會的新星,並因其在國會自由派中的演說家才能而與塞切尼的聲望相媲美。科蘇特呼籲更廣泛的議會民主、快速工業化、普遍稅收、通過出口實現經濟擴張,以及廢除農奴制和貴族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835年斐迪南一世皇帝登基後不久,政府對自由黨的權力和聲望感到震驚,試圖通過逮捕和監禁包括科蘇特和米克洛什·韋塞萊尼在內的最活躍的煽動者來鎮壓改革運動。然而,匈牙利不再被嚇倒,1839年的國會拒絕在政治犯獲釋之前開展公務。在下議院,改革派的多數席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而在上議院,自由黨也在路易·巴特亞尼伯爵和約瑟夫·厄特沃什男爵的領導下成立了。

1839年國會的結果並沒有讓自由黨人滿意,而政府和上議院的反對進一步激起了普通民眾的不滿。這種不愉快的情緒也主要是由科蘇特於1841年創辦的匈牙利第一份政治報紙《Pesti Hirlap》煽動導致的。它出版的文章主張在必要時進行武裝報復,從而激怒了極端分子,但疏遠了公開攻擊科蘇特觀點的塞切尼。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但像往常一樣,極端派觀點占了上風,當1843年的國會召開時,科蘇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而塞切尼的影響力明顯下降。這次會議的基調充滿激情,政府因干預選舉而受到猛烈抨擊。一個名為反對黨的新政黨成立了,該黨團結以改革為導向的自由黨,反對保守黨。自由黨(和反對黨)取得了新的勝利——1844年,匈牙利議會將馬扎爾語作為匈牙利王國行政、立法和教育的官方語言,結束了拉丁語844年的統治,並將農民的財產從所有封建義務中解放出來,[15]使跨族裔通婚合法化,並向非貴族人士開放官方職位。[15]

1843年國會和1847年國會之間的間隔,各政黨完全瓦解和轉型。塞切尼公開加入政府,而溫和的自由黨則與極端分子分離,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中間黨。

在1841年的小冊子《東方人民》(Kelet Népe)中,塞切尼伯爵分析了科蘇特的政策,並回應了科蘇特的改革建議。塞切尼認為,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應該緩慢而謹慎地進行,以避免哈布斯堡王朝暴力干涉的潛在災難性前景。塞切尼意識到科蘇特的思想在匈牙利社會中的傳播,他覺得匈牙利社會忽視了與哈布斯堡王朝建立良好關係的必要性。

 
人群占據蘭德爾-黑肯納斯特印刷廠,印刷十二點和國歌。行動當日的3月15日是匈牙利新聞自由紀念日

對科蘇特來說,他明確拒絕貴族的角色,並質疑既定的社會地位規範。與塞切尼相反,科蘇特認為,在社會改革過程中,不可能將民間社會限制在被動地位。他提出,更廣泛的社會運動不能繼續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科蘇特社會觀的背後是一種自由觀,強調權利的統一起源,他認為這體現在普選權上。在行使政治權利時,塞切尼考慮到了公民的財富和教育,因此他只支持類似於當時西歐(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的有限選舉權。1885年,科蘇特稱塞切尼為自由主義精英貴族,而塞切尼則認為自己是民主主義者。[16]

塞切尼是一位孤立主義政治家,而根據科蘇特的說法,與國際自由主義和進步運動的牢固關係和合作對於自由的成功至關重要。[16]:47在外交政策方面,科蘇特和他的追隨者拒絕接受塞切尼的孤立主義政策,因此他們站在自由國際主義的立場上:他們支持符合其道德和政治標準的國家和政治力量。他們還認為,具有相同現代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政治運動應該結成聯盟,反對「封建」保守派。[17]

塞切尼的經濟政策以大英帝國實行的自由放任原則為基礎,而科蘇特則因匈牙利工業部門相對薄弱而支持保護性關稅。科蘇特設想建設一個快速工業化的國家,而塞切尼則希望保留傳統上強大的農業部門作為經濟的主要基石。[18]

保守派通常反對大部分改革,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在舊封建議會中保持微弱多數,因為改革自由派在塞切尼和科蘇特的思想之間存在分歧。然而,就在選舉前夕,德阿克成功地將所有自由黨人團結在「十二點」的共同綱領上。[15]這十二點是後來四月法律的基礎。具體如下:[19]

  • 1.新聞自由(廢除審查制度和審查員辦公室)
  • 2.布達和佩斯的責任部委(不是簡單的皇家任命部長,所有部長和政府都必須由議會選舉和罷免)
  • 3.佩斯的年度議會會議。(而不是國王召集的罕見特別會議)
  • 4.法律面前的公民和宗教平等。(廢除普通民眾和貴族的單獨法律,廢除貴族的法律特權。充分的宗教自由而不是適度的寬容:廢除國教(天主教))
  • 5.國民警衛隊。(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匈牙利國民警衛隊,在制度過渡期間,它像警察部隊一樣維護法律和秩序,從而維護了革命的道德)
  • 6.共同分擔稅收負擔。(取消貴族免稅,取消貴族海關和關稅豁免)
  • 7.農役的廢除。(廢除封建主義,廢除農民農奴制和奴役制度)
  • 8.在平等的基礎上選出陪審團和代表。(普通民眾可以被選為法院的陪審團成員,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官員,即使是公共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最高級別官員,只要他們受過規定的教育)
  • 9.國家銀行。
  • 10.軍隊宣誓支持憲法,我們的士兵不應該被派往國外,外國士兵應該離開我們的國家。
  • 11.釋放政治犯。
  • 12.聯盟。(與特蘭西瓦尼亞,包括在奧斯曼戰爭期間分離的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議會的重新聯合)
 
包賈尼政府成員,塞切尼位於包賈尼左下,科蘇特位於包賈尼右上,戴阿克位於科蘇特右側

隨後的議會選舉為進步黨帶來了徹底的勝利。這也是最後一次基於舊封建等級議會制度的選舉。政府和反對派之間達成諒解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科蘇特不僅要求糾正實際的不滿,還要求進行自由化改革,使不滿在未來變得不可能。在最高的圈子裡,現在似乎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解散國會;但是,在實施之前,巴黎二月革命的消息於3月1日傳到了普雷斯堡(布拉迪斯拉發),3月3日,科蘇特任命一個獨立、負責的部委的動議被下議院接受。溫和派再次試圖干預,與其說是對動議本身,不如說是對其語氣感到震驚;但3月13日,維也納革命爆發,皇帝迫於壓力或恐慌,任命路易·包賈尼伯爵為匈牙利第一個負責部委的總理,其中包括科蘇特、塞切尼和戴阿克。[15]

佩斯和布達的不流血革命

維也納革命

正如科蘇特所料,這場危機來自國外,他充分利用了這場危機。1848年3月3日,巴黎革命的消息傳來後不久,他在一次關於超越權力的演講中要求匈牙利實行議會政府,並在奧地利其他地區實行憲政。他呼籲哈布斯堡王朝「我們敬愛的弗朗茨·約瑟夫大公」(當時17歲)希望通過滿足自由人民的一半願望來延續王朝的古老榮耀。他立刻成為奧地利和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廣受歡迎的革命演說家;他的演講在維也納街頭向推翻梅特涅的暴徒大聲宣讀(發生於3月13日),當匈牙利國會的一個代表團訪問維也納接受斐迪南皇帝對他們請願的同意時,科蘇特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巴黎革命消息的到來,以及科蘇特關於自由和人權德語演講,激起了3月13日維也納奧地利民眾的激情。[20]當維也納民眾將科蘇特視為英雄時,3月15日布達爆發了革命;科蘇特立刻返回。[21]

佩斯革命

商品生產和資本化的過程慢慢重塑了貴族的社會條件和世界觀,改革時期以來,貴族開始在匈牙利倡導人權和公民權利。最近的社會史研究也表明,所謂的「三月青年」,即平民知識分子,本身不應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現象,而應被視為由小資產階級組成的新興社會階層的知識分子先鋒。與全國範圍內的貴族相比,他們並不代表一種可衡量的政治和經濟力量,但在歷史危急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更大更發達的城市中心,他們仍然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因素。在政治上,小資產階級是類似於法國和德國政治事件的激進共和願望的承載者。

 
19世紀40年代,位於佩斯的普里瓦克斯咖啡宮

革命始於佩斯的皮爾瓦克斯咖啡館,這是19世紀40年代年輕的議會外激進自由派知識分子最喜歡的聚會點。那天一大早,山陀爾·裴多菲匆匆趕到年輕人聚集的皮爾瓦克斯咖啡館。他在那裡找到了帕爾·沃什瓦里和久勞·布廖夫斯基,邀請他們到莫爾·約卡伊的公寓,在那裡編輯了12分的公告。8點左右,裴多菲和他的同伴們去了皮爾瓦克斯咖啡館,在設定的時間只有六個人出現(裴多菲、約卡伊、布廖夫斯基、塞博、厄爾內·高阿爾和達涅爾·豪莫里)。在這裡,約卡伊宣讀了十二點和宣言。裴多菲朗誦了他的新詩《民族之歌》。

根據初步協議,他們先從這裡前往位於大學街的法律大學。一群學生已經在院子裡等着他們,他們立即搬來一把椅子給裴多菲和約卡伊,裴多菲在這裡朗誦了他前一天晚上寫的詩歌《民族之歌》,約凱則朗誦了《十二點》。他們從這裡來到於伊維爾拉格街(Újvilág Street)上的醫科大學,在那裡學生們也中斷了大學課程,在院子裡表演了同樣的內容,後來又在工程系和哲學系的學生面前表演了同樣的內容;在大學廣場上也有同樣的舞蹈表演。此時,他們不僅被一大群年輕人包圍,而且街上的觀眾也越來越多。裴多菲決定由人民通過自己的權力來實現十二點中的第一點,即新聞自由,他也確實做到了。10點鐘,他們來到了位於哈特瓦尼街的蘭德勒出版和印刷公司(全城最大的出版和印刷公司)。看到群眾的熱情,裴多菲將哈特瓦尼街改名為自由出版街。[22]印刷公司老闆屈服了,他立即將所需文件翻譯成德語,片刻之後,數千份文件從快速印刷機中流出,儘管下着傾盆大雨,這些文件仍源源不斷地分發給聚集在一起的群眾。

直到中午左右,憤怒的人群才散去,同意下午前往布達釋放政治犯米哈利·坦契奇。作為裴多菲著名節日的象徵,活動人士向人群分發了匈牙利三色徽章。

下午3點,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大樓前的博物館廣場舉行了大規模示威活動,分發了數千冊《民族之歌》和「十二點」;然後前往市政廳,敦促通過「十二點」。聚集的人們決定前往市政廳,並在那裡呼籲市議會簽署他們的意願。議會大廳開放,議程項目提交給議會,議會成員接受,並由市議會書記員簽署。

他們立即選舉了一個常設委員會,裴多菲是該委員會的成員。人民任命了他們的臨時委員會,希望在布達被審查官員逮捕的政治犯米哈利·坦契奇能夠獲釋。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於下午5點左右來到布達,聚集在官方大樓的院子裡,堅定地支持他的願望,而他的選區宣布:從人民中選舉新聞法庭。議會主席費倫茨·齊希立即釋放了坦契奇,親自駕着他的車從布達送到國家劇院廣場,然後進入劇院。

 
1848年使用的匈牙利帽章

當天下午,人們希望國家劇院副院長約瑟夫·包伊晁在劇院演出被禁的歌劇《邦克總督》,並為慶祝這一天而燈火通明。演員們帶着帶有民族色彩的徽章登台,加博爾·埃格雷西演唱了《民族之歌》,合唱團演唱了《匈牙利讚美詩》和《民族之歌》。大多數觀眾都希望坦契奇出現在舞台上,但當他意識到舞台狀況不佳時,他選擇放棄登台。最終,人們與拉科齊第二一同散去。然而,常務委員會一直坐到早上。

第二天,即3月16日,佩斯縣副市長帕爾·尼亞里、佩斯副市長利波特·羅滕比勒和其他人領導了這場運動,因此這些事件具有全國意義。這是陷入困境的人們的第一項任務,要求國民警衛隊立即進入,此時他們已經開始收集簽名,幾個小時後就收集了數千個簽名。人們要求拿到武器。軍事當局報告說,它只能提供500件武器,因為其餘的都被帶到了科馬羅姆。下面,已經有2萬到2.5萬人的人要求獲得武器,並威脅說如果他們得不到武器,就要闖入軍火庫。隨後,一個小組委員會被任命為國民警衛隊武器分配問題小組委員會,經過一個小時的審議,羅滕比勒向聚集在大廳里的人們做出保證,約卡伊通過宣布一項法案來安撫人群,該法案規定夜間輪流擔任國民警衛隊,以維護法律和秩序。

 
在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前的廣場上向民眾背誦《民族之歌》

傍晚,兩座姊妹城市燈火通明,一群熱情的人們在街上咆哮,高呼「自由萬歲!」窗戶上掛着繡有自由名字的國旗。整晚,秩序和寧靜守衛着這座城市,突襲的國民警衛隊逮捕了藏匿在幾個地方的通緝犯流浪者搶劫犯,他們都想利用當天的局勢出來犯罪。

佩斯布達的不流血示威迫使帝國總督接受了他們的全部十二項要求。

奧地利在那一年的維也納革命中也有自己的問題,它最初承認匈牙利新政權。因此,總督的官員以國王的名義任命了匈牙利新議會,由拉約什·包賈尼擔任首任總理。奧地利皇帝還做出了其他讓步來取悅維也納民眾:1848年3月13日,克萊門斯·馮·梅特涅親王被迫辭去奧地利政府總理的職務。為了自己的安全,他逃亡到倫敦

議會君主制的建立

1848年3月17日,皇帝同意包賈尼建立了匈牙利第一個負責任的政府。1848年3月23日,作為政府首腦,包賈尼向國會推薦了他的政府。

第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成立了,拉約什·包賈尼擔任首相。除了拉約什·科蘇特以外,政府的所有成員都是塞切尼思想的支持者。

十二點法案,即現在所稱的三月法案,隨後由立法機構通過,並於4月10日獲得王室批准。匈牙利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與奧地利的關係僅限於奧地利大公作為皇室成員[15]。新政府批准了一項全面的改革方案,稱為「四月法案」,建立了一個民主的政治制度。[23]新成立的政府還要求哈布斯堡帝國將從匈牙利收到的所有稅款都花在匈牙利境內,議會應對哈布斯堡軍隊旗下的匈牙利軍團擁有權力。

新的選舉法(1848年第五號法案)將舊的封建等級議會轉變為民主代議制議會。這項法律提供了當時歐洲最廣泛的選舉權[24]第一次議會大選於6月舉行,其基礎是民眾代表制,而不是封建形式。以改革為導向的政治力量贏得了選舉。選舉制度和選舉權與當代英國制度相似。[25]

 
一位候選人的競選活動

當時匈牙利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不穩定,包賈尼面臨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行動是組織武裝部隊地方政府。他堅持認為,奧地利軍隊在匈牙利時,將受匈牙利法律管轄,奧地利帝國也承認了這一點。他試圖從匈牙利遣返應徵士兵。他成立了民兵組織,其工作是確保國家的內部安全。

包賈尼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領導人,但他被困在奧地利君主制和匈牙利分離主義者之間的衝突之中。他致力於君主立憲制,旨在維護憲法,但皇帝對他的工作不滿意。

 
1848年7月5日,基於民眾代表制的第一屆匈牙利議會開幕式

約西普·耶拉契奇克羅地亞和達爾馬提亞總督英語Ban of Croatia,這兩個地區與匈牙利王國屬於共主邦聯。但他反對匈牙利新政府,並在其領地內增兵。從法律上講,這意味着君主準備用另一支軍隊攻擊他國家任命的合法政府之一。

1848年夏天,匈牙利政府預見內戰即將到來,試圖獲得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對抗耶拉契奇。他們申請向意大利北部派兵。1848年8月,維也納帝國政府正式命令佩斯的匈牙利政府不要組建軍隊。

8月29日,在議會的同意下,包賈尼與費倫茨·德阿克一起前往皇帝處,要求他命令塞爾維亞人投降,並阻止即將襲擊匈牙利的耶拉契奇。但耶拉契奇在沒有奧地利官方命令的情況下,繼續入侵匈牙利,並強行解散匈牙利政府。

 
帝國部隊(橙色)和匈牙利部隊(綠色)在匈牙利境內的行軍路線,南側是耶拉契奇的部隊

雖然皇帝正式解除了耶拉契奇的職務,但耶拉契奇和他的軍隊於1848年9月11日入侵了穆勞科茨(梅吉穆列)和匈牙利南外多瑙河地區。

維也納奧地利革命失敗後,奧地利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接替了精神不健全的叔叔斐迪南一世。弗朗茨·約瑟夫不承認包賈尼於9月25日開始的第二次首相任期。此外,弗朗茨·約瑟夫沒有被匈牙利議會承認為匈牙利國王,直到1867年才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最後,維也納和佩斯之間的最後一次決裂發生在陸軍元帥弗朗茨·菲利普·馮·蘭貝格伯爵被授予控制匈牙利所有軍隊(包括耶拉契奇的軍隊)的權力時。他前往匈牙利,在那裡他被圍攻並慘遭殺害。在他被謀殺後,帝國法院解散了匈牙利議會,並任命耶拉契奇為攝政王

與此同時,包賈尼再次前往維也納,尋求與新皇帝的妥協。他的努力仍然沒有成功,因為弗朗茨·約瑟夫拒絕接受「四月法令」的改革。這是違憲行為,因為他的叔叔斐迪南已經簽署批准這些法律,他無權撤銷這些法律。

 
帕科茲德戰役,匈牙利的勝利導致克羅地亞軍完全倒向維也納一方

佩斯的匈牙利自由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個機會。1848年9月,帝國議會對佩斯起義做出讓步,以避免分裂奧匈聯邦。但反革命勢力正在集結。在取得多次地方勝利後,波希米亞和克羅地亞聯軍於1849年1月5日進入佩斯。[26]

因此,除了科蘇特、塞梅雷和梅薩羅斯,包賈尼和他的政府都辭職了。後來,應斯特凡總督的要求,包賈尼再次成為首相。9月13日,包賈尼宣布反叛,並要求總督領導叛亂。然而,在皇帝的命令下,斯特凡選擇辭職並離開了匈牙利。

匈牙利現在在四條戰線上爆發戰爭:南面是耶拉契奇的克羅地亞部隊;東南部巴納特地區的羅馬尼亞人;位於東面特蘭西瓦尼亞的卡爾·馮·烏爾班率領的奧地利軍隊和阿夫拉姆·揚庫率領的羅馬尼亞叛亂分子;以及西面由溫迪施格拉茨親王任最高指揮官的奧地利主力部隊。

由於缺乏士兵,匈牙利政府陷入了嚴重的軍事危機,因此他們派科蘇特(作為才華橫溢的演說家)為匈牙利新軍招募志願者。當耶拉契奇向佩斯進軍時,科蘇特挨個城鎮喚起民眾保衛國家,國防軍這支人民力量就是他的傑作。

在科蘇特招募演講的幫助下,包賈尼迅速組建了匈牙利革命軍。革命軍隊中40%的私人部隊由該國的少數民族組成。[27] 9月29日,匈牙利新軍在帕科茲德戰役中擊敗了克羅地亞人。

這場戰役因其對政治和士氣的影響而成為匈牙利軍隊的象徵。科蘇特給奧地利人民的第二封信和這場戰役的結果是10月6日維也納第二次革命的起因。

包賈尼慢慢意識到,他無法實現他的主要目標,即與哈布斯堡王朝和平妥協。10月2日,他辭職,並辭去了議會席位。他的內閣部長們也在同一天辭職。

奧地利體育場憲法和對立的更新

1849年3月4日,維也納的哈布斯堡政府頒布了一部新憲法,即所謂的「體育場憲法」。[28]中央集權的體育場憲法為君主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權力,標誌着新絕對主義的道路。[29]奧地利新的三月憲法是由奧地利帝國議會起草的,匈牙利在那裡沒有代表權。奧地利的立法機構,如帝國議會,在匈牙利傳統上沒有權力。儘管如此,帝國議會也試圖廢除匈牙利議會(自12世紀末以來,匈牙利議會一直是匈牙利的最高立法機構)。[30]奧地利體育場憲法試圖與匈牙利現行憲法相矛盾,以期廢除匈牙利議會。[31]甚至國家的領土完整也處於危險之中:3月7日,以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名義發布了一項帝國公告,為整個帝國制定了一部聯合憲法,其中匈牙利王國被劃分為五個獨立的軍區。[15]:917-918

塞梅雷政府和攝政總統拉約什·科蘇特

當包賈尼辭職時,他任命塞梅雷臨時接管政府,9月底,科蘇特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主席。

從憲法的角度來看,根據加冕誓言,加冕的匈牙利國王在世時不能放棄匈牙利王位。如果國王還活着,但無法履行統治者的職責,則總督(或攝政王)必須承擔皇室職責。因此,斐迪南仍然是匈牙利的合法國王。如果由於前任國王去世(斐迪南一世還活着)而不可能自動繼承王位,但君主想在去世前放棄王位並任命另一位國王,從技術上講,只有一種法律解決方案:議會有權廢黜君主並選舉繼任者為匈牙利新國王。由於法律和軍事緊張局勢,匈牙利議會沒有授予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這一榮譽。這一事件為匈牙利抵抗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合法基礎。從那時起直到革命失敗,拉約什·科蘇特作為匈牙利國家元首,成為該國事實上和法律上的統治者。[15]:915-918除卡茲梅爾·包賈尼外,新內閣的所有成員都是科蘇特的支持者。

新政府(塞梅雷政府)於1849年5月2日成立:[32]

  • 國家元首:拉約什·科蘇特
  • 首相兼內政部長:貝爾陶朗·塞梅雷
  • 外交部長兼農業、工業和貿易部長:卡茲梅爾·包賈尼
  • 財政部長:費倫茨·杜謝克
  • 司法部長:塞卜·武科維奇
  • 教育、科學和文化部長:米哈利·霍爾瓦特
  • 勞工、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長:拉斯洛·恰尼
  • 國防部長:拉扎爾·梅薩羅斯(1849年4月14日至5月1日)奧圖爾·戈爾捷(5月7日至7月7日)和拉約什·奧里希(7月14日-8月11日)

從那時起,科蘇特的權力越來越大。整個政府的方向掌握在他手中。雖然沒有軍事經驗,科蘇特仍需控制和指揮軍隊的行動;他無法控制將軍們,也無法建立對成功至關重要的軍事合作。尤其是奧圖爾·戈爾捷,科蘇特是第一個認識到他才能的人,但戈爾捷拒絕服從;這兩個人性格迥異。科蘇特兩次罷免了戈爾捷的指揮權;又兩次不得不給他復權。如果科蘇特能像戈爾捷那樣有計劃地冷酷無情,那就好了,因為正如人們所說,他奪取的革命權力只能通過革命手段來掌握;但他天生心地善良,總是很仁慈;雖然他經常大膽,但在與他人打交道時缺乏決斷力。據說他缺乏個人勇氣;這並非不可能,使他成為如此偉大的演說家的過度情感,很難與士兵在危險中所需的冷靜相結合;但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給別人注入勇氣。

在接下來的可怕的冬天裡,他的精力從未讓他失望。正是他克服了軍隊不願前往維也納救援的困難;在施韋夏特戰役失敗後,他派約瑟夫·貝姆繼續在特蘭西瓦尼亞作戰。年底,當奧地利人接近佩斯時,他要求美國特使威廉·亨利·斯泰爾斯(1808-1865)進行調解。然而,溫迪施格拉茨親王阿爾弗雷德一世拒絕了所有條款,國會和政府逃往德布勒森,科蘇特帶着匈牙利民族的神聖象徵聖斯蒂芬王冠。1848年11月,斐迪南皇帝退位,支持弗朗茨·約瑟夫。新皇帝撤銷了3月份授予的所有特許權,並宣布科蘇特和匈牙利政府為非法,匈牙利政府是根據4月份的法律合法成立的。1849年4月,當匈牙利人取得了諸多勝果,在聽取了軍隊的意見後,科蘇特發表了著名的《匈牙利獨立宣言》,他在宣言中宣布「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在上帝和人類面前作了偽證,已經喪失了匈牙利王位。」這是他熱愛極端和戲劇性行動的一步,但這增加了他與那些只希望在舊王朝下自治的人之間的分歧,他的政敵毫不猶豫地指責他謀求王權。廢黜也使得與哈布斯堡王朝的任何妥協實際上都不再可能。

 
布達圍攻戰,1849年5月

科蘇特在率領匈牙利軍隊圍攻和奪回布達城堡的數周內發揮了關鍵作用,最終於1849年5月21日成功。然而,俄羅斯的干預使最終成功的希望破滅了;所有對西方列強的呼籲都是徒勞的,8月11日,科蘇特退位,支持戈爾捷,理由是在最後關頭只有將軍才能拯救國家。戈爾捷在維拉戈什(現羅馬尼亞的希里亞)向俄羅斯人投降,俄羅斯人將軍隊移交給奧地利人。[15]

獨立戰爭

1848年和1849年,想要獨立的匈牙利或馬扎爾人只在該國中部地區占多數。匈牙利人被其他民族包圍着。

1848年至1849年,奧地利君主國及其顧問操縱了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前一天向馬扎爾人做出了承諾,第二天又向塞爾維亞人和其他群體做出了相互矛盾的承諾。[33]:229其中一些團體是由爭取自身獨立的領導人領導的,與匈牙利政府作戰;這引發了馬扎爾人和羅馬尼亞人之間的許多殘酷事件。

然而,在1848年和1849年,匈牙利人得到了大多數斯洛伐克人德國人盧森尼亞人和匈牙利-斯洛文尼亞人的支持,[34]匈牙利猶太人,以及許多波蘭、奧地利和意大利志願者的支持。[35]1849年7月28日,匈牙利革命議會宣布並頒布了歐洲第一部關於民族和少數民族權利的法律[36],但在俄羅斯和奧地利軍隊鎮壓匈牙利革命後,這些法律被推翻。[37]奧地利王位偶爾會在匈牙利分而治之的策略中過度使用他們的手段,從而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種情況發生在斯洛伐克人身上,他們在戰爭開始時至少是漠不關心的,並非積極反馬扎爾的話,但後來支持匈牙利政府反對王朝。[33]:390但在另一個案例中,1849年戰爭期間,奧地利人的雙重交易為匈牙利事業帶來了一些更令人驚訝的新盟友。

克羅地亞人

自12世紀以來,克羅地亞王國與匈牙利王國一直處於共主邦聯狀態。克羅地亞民族主義在19世紀初很弱,但隨着匈牙利壓力的增加而增長,尤其是忽視匈牙利王國統治下克羅地亞自治的四月法案。[38]

作為回應,克羅地亞領導人呼籲建立一個獨特的三重王國。約西普·耶拉契奇總督後來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克羅地亞英雄,他試圖將克羅地亞從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匈牙利獨立出來。最終,他前往維也納宣誓成為奧地利皇帝的顧問。拉約什·科蘇特宣布匈牙利王國獨立,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後不久,克羅地亞人反抗匈牙利人,宣布效忠奧地利。匈牙利革命的第一場戰鬥發生在克羅地亞人和馬扎爾人之間,奧地利對其忠誠的克羅地亞臣民的干預在維也納引起了動盪。[39]耶拉契奇在他的命令下派遣了軍隊,希望鎮壓匈牙利革命者日益強大的力量,但失敗了,並於9月29日在帕科茲德附近被匈牙利人擊退。[40]

隨着匈牙利革命的結束,克羅地亞將由奧地利直接統治,直到19世紀60年代的克羅地亞-匈牙利殖民地[41]

伏伊伏丁那的塞爾維亞人

 
弗爾夏茨之戰,由伏伊伏丁那塞爾維亞人對抗匈牙利人,1849年1月

奧斯曼帝國大土耳其戰爭中戰敗後,伏伊伏丁那成為匈牙利王國領地。

多瑙河以北的蒂薩河和特蘭西瓦尼亞之間是前匈牙利區,被稱為「巴納特」。[42]摩哈赤戰役後,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多瑙河以北地區出現了南斯拉夫人與入侵的奧斯曼軍隊的湧入。1804年,半獨立的塞爾維亞公國在多瑙河以南成立,貝爾格萊德為首都。1849年,多瑙河將塞爾維亞從匈牙利王國分割出去。河北岸的匈牙利區被稱為「伏伊伏丁那」,當時它已經是近50萬塞爾維亞居民的家園。根據1840年伏伊伏丁那省的人口普查,塞爾維亞人占總人口的49%。伏伊伏丁那的塞爾維亞人尋求獨立或與多瑙河對岸的塞爾維亞公國建立聯繫。面對1848年革命前新興的匈牙利獨立運動,奧地利君主國承諾伏伊伏丁那塞爾維亞人在奧地利帝國內享有獨立地位。

為此,約西夫·拉亞契奇於1849年2月被任命為伏伊伏丁那大主教。[33]:613拉亞契奇是塞爾維亞民族運動的支持者,儘管有點保守,並親奧地利的傾向。1849年3月下旬,在反對匈牙利政府的戰爭的關鍵時刻,當奧地利人需要更多的塞爾維亞士兵參加戰爭時,指揮奧地利駐匈牙利軍隊的奧地利將軍尤拉伊·盧卡維納·維多夫格拉茨基正式重申了伏伊伏丁那獨立的承諾,並承認了大主教關於塞爾維亞國家地位的所有要求。[33]:250默許大主教的要求本應意味着放鬆伏伊伏丁那嚴格的軍事管理。在邊境地區的軍事管理下,任何16歲至60歲的男性都可以被徵召入伍。[33]

伏伊伏丁那的塞爾維亞人預計,他們對奧地利徵兵要求將是第一個放寬的措施。但新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另有想法,這一承諾在向伏伊伏丁那人民作出後不到兩周就被打破了。這導致伏伊伏丁那省的人口分裂,該省至少有一部分塞爾維亞人開始支持當選的匈牙利政府反對奧地利人。[33]一些塞爾維亞人試圖討好奧地利帝國,以促進伏伊伏丁那的獨立。

由於面臨三線作戰,匈牙利政府本應在敵對行動開始時立即被鎮壓。然而,戰爭初期的事件對政府有利。奧地利對伏伊伏丁那法律地位的背信棄義破壞了南部戰線塞爾維亞人的團結。

 
塔皮歐比奇凱之戰,1849年4月4日

戰爭開始時,匈牙利國防軍(Honvédség)在與奧地利人的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43],例如1848年9月的帕科茲德戰役和1849年4月的伊沙塞格戰役,當時他們趁勝發表了《匈牙利從哈布斯堡帝國獨立宣言》。同月,奧爾圖爾·戈爾捷成為獨立的匈牙利所有軍隊的新任總司令。[33]:603

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敗後,伏伊伏丁那成為奧地利帝國領地。1860年,它再次成為匈牙利王國領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都是匈牙利的一部分。[44]

西斯洛伐克起義

 
斯洛伐克志願軍

斯洛伐克志願軍是反對匈牙利革命的反動武裝運動。志願軍在現代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區組織起來,在上匈牙利的斯洛伐克多數地區領導了多次運動,一直到東部的卡薩(科希策)。[45]斯洛伐克志願軍的領導人烏多維特·施圖爾、約瑟夫·米洛斯拉夫·胡爾班和米哈爾·米洛斯拉夫·霍扎努力爭取斯洛伐克民族的全力支持。許多斯洛伐克農民更關心的是廢除封建奴役,而不是更廣泛的國家目標。宗教差異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斯洛伐克志願軍的領導人主要是新教徒,這導致在斯洛伐克天主教占多數的地區很難獲得支持。[46]因此,他們最多只能招募2,000人,而在匈牙利革命者中,在匈牙利國民衛隊服役的斯洛伐克人口比例要高得多。[47]

到目前為止,斯洛伐克民族和人民的定義很弱,因為斯洛伐克人民缺乏明確的邊界或民族認同。然而,在革命前的幾年裡,匈牙利人採取措施將匈牙利控制下的斯洛伐克地區匈牙利化。這樣做的目的是將匈牙利各地的不同種族群體融入共同的文化。在匈牙利革命爆發時,這一進程被視為對少數民族,特別是許多斯洛伐克知識分子的迫在眉睫和威脅。[48]斯洛伐克人要求他們的文化不要被馬扎爾化,並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和權利。這些要求很快爆發為更廣泛的示威活動,要求匈牙利少數民族的權利。逮捕行動進一步激怒了示威者,最終在布拉格舉行了泛斯拉夫人大會。這次大會起草了一份文件,並送交匈牙利政府,要求斯洛伐克人民的權利。匈牙利人的回應是對斯洛伐克地區實施戒嚴令。[48]

帝國政府認識到,在整個帝國,少數民族都在尋求更多的自治權,但只有匈牙利希望徹底決裂。他們利用這一點支持反對匈牙利政府的民族運動。斯洛伐克志願軍受委託在維也納參加穿越劇院反對匈牙利人的運動。隨後,一個斯洛伐克團向米亞瓦(今天的斯洛伐克米亞瓦)進軍,斯洛伐克議會在那裡公開宣布脫離匈牙利。隨着匈牙利軍隊以叛國罪處決了一些斯洛伐克領導人,緊張局勢加劇,戰鬥變得更加血腥。[48]

然而,斯洛伐克志願軍的領導人也希望從匈牙利獲得自治權。他們希望斯洛伐克的土地能成為奧地利帝國的直接組成部分。由於奧地利人未履行承諾而造成的緊張局勢很快開始加劇。由於缺乏支持,加上匈牙利加大了努力,斯洛伐克志願軍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幾乎沒有影響,直到俄羅斯人進軍。在俄羅斯進攻後,它被用來「掃蕩」抵抗,然後不久就被解散了,結束了斯洛伐克對革命的參與。起義的結局尚不清楚,因為斯洛伐克人在帝國統治下倒退,並在一段時間內缺乏任何自治權。[48]

特蘭西瓦尼亞

 
泰梅什瓦爾(蒂米什瓦拉)戰役,1849年8月

1848年5月29日,在科洛什瓦爾(現羅馬尼亞克盧日),特蘭西瓦尼亞議會(由116名匈牙利人、114名塞凱利人和35名薩克森人組成[49])批准了與匈牙利的重新統一。但羅馬尼亞人和德意志人不同意這一決定。[50]

1848年6月10日,《維也納日報》寫道:無論如何,特蘭西瓦尼亞(與匈牙利)的聯盟,違背所有人權,是無效的,全世界的法院必須承認羅馬尼亞人民抗議的正當性[51]

1848年9月,奧地利指揮官卡爾·馮·烏爾班是第一個反對革命的人。9月10日,他召集特蘭西瓦尼亞公國所有44個地區的領導人到他在瑙索德(訥瑟烏德)的總部,並為拒絕徵兵的村莊和擔心農民起義的地主提供保護。烏爾班隨後向數百名農民和村代表宣誓效忠,最終在一份廣泛分發的備忘錄中譴責了革命。馮·烏爾班的行動如此引人注目,以至於到9月底,該地區的918個社區已經與革命劃清界限,轉而支持帝國和反革命事業。這對特蘭西瓦尼亞革命黨的權力造成了致命的打擊。[52]

羅馬尼亞人

1849年2月25日,羅馬尼亞人民的代表向哈布斯堡皇帝遞交了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大公國從鄰近領土到匈牙利和布科維納羅馬尼亞民族備忘錄,要求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在政府領導下聯合起來(…)將奧地利國家的所有羅馬尼亞人聯合成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奧地利統治下,作為君主制的一部分[53]

特蘭西瓦尼亞薩克森人

1848年10月初,斯蒂芬·路德維希·羅特認為薩克森人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站在匈牙利一邊,並反對羅馬尼亞人和帝國;第二種是站在羅馬尼亞一邊,並支持帝國對抗匈牙利人。在這個選擇中,羅馬尼亞人和匈牙利人是偶然因素。最重要的原則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因為它保證了奧地利公布憲法的延伸。[54]

特蘭西瓦尼亞薩克森人明確拒絕將特蘭西瓦尼亞併入匈牙利。[55]

與其他民族和解的嘗試

 
匈牙利政府發行的「科蘇特紙幣」,上面有各個民族的文字

早在1848年8月至9月,匈牙利議會國籍委員會就為羅馬尼亞人起草了一項國籍法案,承諾他們享有非常廣泛的權利,甚至可以比擬今天的民主標準:

  • 1.母語教育。該法案承諾,在建立公立學校時將考慮到羅馬尼亞語人口。然而,以羅馬尼亞語為教學語言的中學必須將匈牙利語言和文學作為普通科目教授。
  • 2.大學將設立羅馬尼亞語言學和文學系。
  • 3.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宗教上完全平等,
  • 4.根據民族比例選舉官員,
  • 5.國家與羅馬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和市之間的官方通信可以用羅馬尼亞語進行,
  • 6.羅馬尼亞人可以用母語向國家和地方當局講話,
  • 7.當選為市和縣議會議員的代表不必懂匈牙利語,
  • 8.在少數民族地區,國民衛隊將以民族語言接受命令,
  • 9.授予一個國籍的所有權利將擴展到所有其他國籍。[56]

儘管匈牙利人做出了努力,羅馬尼亞人還是向皇帝尋求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導致了他們與匈牙利人之間的血腥內戰。[57]

俄羅斯人

由於革命抵抗的成功,弗朗茨·約瑟夫不得不在1849年3月向「歐洲憲兵」(俄羅斯)尋求幫助[58]。1849年4月8日,一支由約8000名士兵組成的俄羅斯軍隊入侵了特蘭西瓦尼亞。[33]:242,262但當他們越過南喀爾巴阡山口(沿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邊境)時,他們遇到了由波蘭出生的將軍約瑟夫·貝姆領導的匈牙利革命大軍。[59]

貝姆曾參與1830-31年的波蘭起義,1848年參與維也納起義,最終在1848年至1849年期間成為匈牙利最高陸軍指揮官之一。[33]:319當他遇到俄羅斯人時,貝姆擊敗了他們,迫使他們離開特蘭西瓦尼亞的赫爾曼施塔特(現羅馬尼亞錫比烏)和喀琅施塔特(現在的布拉索夫)過南喀爾巴阡山脈,穿過羅特圖爾姆山口進入瓦拉幾亞。[33]:319只有2,000名俄羅斯士兵從特蘭西瓦尼亞返回瓦拉幾亞,其他6,000名士兵被匈牙利軍隊殺害或俘虜。[33]:242在確保了特蘭西瓦尼亞的全部安全後,貝姆率領3萬至4萬人的匈牙利軍隊在巴納特北部對抗奧地利軍隊,占領了特梅什瓦爾市(現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33]:334

奧地利人

 
奧圖爾·戈爾捷

拉瓦爾·努根特·馮·韋斯特米斯是奧地利軍械大師,但他在戰場上擔任將軍,試圖召集所有仍然忠於奧地利帝國的塞爾維亞人,再次對匈牙利政府發動進攻。[33]:611在這裡,即使在南部戰線,匈牙利軍隊最初也證明是成功的。

這場戰鬥導致了1848年10月的維也納起義,當時叛亂分子襲擊了前往匈牙利支援部隊的駐軍。然而,奧地利軍隊成功平息了叛亂。與此同時,在施韋夏特,奧地利人挫敗了匈牙利占領維也納的企圖。勝利後,溫迪施格拉茨將軍和7萬名士兵被派往匈牙利鎮壓匈牙利革命。奧地利人沿着多瑙河從維也納進發,越過匈牙利,包圍了科莫恩(現在的匈牙利科馬羅姆和斯洛伐克科馬爾諾)。他們繼續沿着多瑙河前往匈牙利王國的首都佩斯。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由溫迪施-格拉茨王子阿爾弗雷德一世率領的奧地利人占領了布達和佩斯。[33]:343(該鎮在德語中被稱為奧芬,後來布達和佩斯合併為布達佩斯)。

1849年4月,在這些失利之後,匈牙利政府恢復了元氣,並在這條西線取得了幾次勝利。他們阻止了奧地利的進攻,奪回了布達和佩斯。[33]:304隨後,匈牙利軍隊解除了對科馬羅姆的圍困。[33]:346因此,春季攻勢被證明是革命的巨大成功。

因此,匈牙利政府在東線(特蘭西瓦尼亞)對抗俄羅斯人和西線對抗奧地利人同樣成功。但還有第三條戰線——南部的巴納特戰線,在伏伊伏丁那省與塞爾維亞民族運動的軍隊和耶拉契奇的克羅地亞軍隊作戰。巴納特匈牙利軍隊的將軍莫爾·佩切爾最初在南部戰線的戰鬥中取得了成功。[33]:331

1849年4月,路德維希·馮·魏爾登男爵接替溫迪施格拉茨成為奧地利駐匈牙利部隊的新任最高指揮官。[33]:293 匈牙利人沒有追擊奧地利軍隊,而是停下來奪回布達堡並準備防禦。然而,與此同時,在意大利的勝利解放了許多迄今為止一直在這條戰線上作戰的奧地利軍隊。1849年6月,俄羅斯和奧地利軍隊進入匈牙利,人數遠遠超過匈牙利軍隊。在所有對其他歐洲國家的呼籲都失敗後,科蘇特於1849年8月11日退位,支持奧圖爾·戈爾捷,他認為奧圖爾·戈爾捷是唯一有能力拯救國家的將軍。

1849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承諾加倍努力反對匈牙利政府。他和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開始重新集結和武裝一支軍隊,由奧地利陸軍中將安東·弗格爾指揮,他曾積極參與1848年加利西亞民族解放運動的鎮壓。[33]:618但即使在這個階段,弗格爾也分身乏術,因為他需要阻止加利西亞的另一場革命起義。[33]:303沙皇還準備從波蘭向東喀爾巴阡山脈派遣3萬名俄羅斯士兵。奧地利控制了加利西亞,並派遣另外的部隊進入匈牙利。與此同時,能幹的尤利烏斯·雅各布·馮·海瑙率領一支由6萬名奧地利人組成的軍隊從西方奪回了春季失去的土地。7月18日,他最終占領了布達和佩斯。[60]俄羅斯人在東部也取得了勝利,匈牙利人的處境變得越來越絕望。

 
維拉戈什的投降

8月13日,在經歷了幾次慘痛的失敗之後,特別是塞格什瓦爾對俄軍的戰役以及紹雷格和特梅什瓦爾對奧軍的戰役[60],很明顯匈牙利輸了。在絕望的情況下,戈爾捷在維拉戈什(現在的羅馬尼亞希里亞)向俄羅斯人簽署了一份投降書(這樣戰爭就被視為俄羅斯的勝利,因為叛軍認為俄羅斯人更寬容),俄羅斯人將軍隊交給了奧地利人。[61]

後續

奧地利軍隊領袖尤利烏斯·雅各布·馮·海瑙被任命為全權代表,在衝突結束後恢復匈牙利的秩序。他下令處決阿拉德(今羅馬尼亞阿拉德)的13名烈士,前首相包賈尼當天在佩斯被處決。[61]

革命失敗後,1849年全國發生了「消極抵抗」。[62]1851年,特申公爵阿爾布雷希特大公被任命為攝政王,任期至1860年,在此期間他實施了日耳曼化進程。[63] 科蘇特在革命後流亡海外,最初在奧斯曼帝國獲得庇護,在那裡他一直居住在屈塔希亞,直到1851年。那一年,美國國會邀請他前往美國。他於9月離開奧斯曼帝國,在英國停留,然後於12月抵達紐約。在美國,他受到了公眾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的熱烈歡迎,這使得美國和奧地利之間的關係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有些緊張。愛荷華州科蘇特縣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852年夏天,他離開美國前往英國。他一直呆在當地直到1859年,他搬到了都靈,當時是皮埃蒙特-撒丁王國的首府,希望回到匈牙利。但最終未能如願。

科蘇特認為他最大的錯誤是對抗匈牙利少數民族。他提出了多瑙河沿岸多民族共和國聯盟的夢想,這可能會防止這些地區各民族之間敵對情緒的升級。[64]

科蘇特的許多流亡同志都與他一起前往美國,其中包括他一個姐妹的兒子。科蘇特離開後,其中一些「48年的人」留下來,在美國內戰中為聯邦而戰。匈牙利律師格奧爾格·利希滕斯坦(George Lichtenstein)曾擔任科蘇特的私人秘書,在革命後逃往柯尼斯堡,最終定居在愛丁堡,在那裡他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65]

1849年匈牙利軍隊在維拉戈什投降後,他們的革命旗幟被沙皇軍隊帶到了俄羅斯,並在沙皇和共產主義制度下一直保存在那裡。1940年,蘇聯向霍爾蒂政府交還這面旗幟,以換取被監禁的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馬加什·拉科西的釋放——霍爾蒂政府接受了這一提議。[66]

據傳說,匈牙利人不會一起碰杯,以紀念奧地利人在鎮壓革命後這樣做。[67]

1848-1849年的匈牙利革命和獨立戰爭引起了社會思想的根本性、決定性的變化,並在短時間內將大膽的思想轉化為法律,即使這些法律被「舊秩序」廢除,也無法被否定。[68]但只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因為改革時代和革命的思想再次成為法律,在1867年奧匈妥協後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匈牙利讓奧地利帝國明白,它不能單獨擊敗它。這反過來又為匈牙利提供了政治資本,導致了1867年的折衷妥協。在獨立戰爭期間,這種力量以防衛軍為代表,這支軍隊能夠與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奧地利皇家軍隊(K.u.K.)勢均力敵。[68]

美國內戰中的匈牙利革命者

1861年,美利堅合眾國的匈牙利裔人口相對較少,約為4000人。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數字中,有1000名匈牙利人加入了聯邦軍,與其他移民社區相比,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比例。這一事實說明了這些匈牙利人擁有非凡的軍事素質。儘管他們的代表人數很少,但有5人晉升為准將,15人晉升為上校,2人晉升為中校,14人晉升為少校,15人擔任上尉。

尤利烏斯·斯陶赫爾·薩姆瓦爾德將軍率領一個旅,亞歷山大·阿什博特將軍被任命為整個軍事區的指揮官。擔任參謀的菲利普·菲捷爾梅希上校和蓋薩·米哈洛齊上校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此外,喬治·烏塔西上校作為被稱為加里波第衛隊的紐約步兵團組織者和指揮官發揮了關鍵作用。查爾斯·薩貢尼上校完成了另一項了不起的壯舉,他和他的弗雷蒙特衛隊無畏地對抗明顯優勢的聯盟軍,占領了斯普林菲爾德高地。這一大膽的行動後來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薩貢尼的死亡之旅。

內戰開始時,亞伯拉罕·林肯總統任命拉迪什拉什·烏伊哈齊為駐安科納領事。戰爭結束後,許多其他匈牙利人在美國外交領事部門以及其他各種公共服務部門獲得了職位。[69]

另見

參考資料

  1. ^ A Global Chronology of Conflict: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 , by Spencer C. Tucker, 2009 p. 1188
  2. ^ Robert Young. Secession of Quebec and the Future of Canada. McGill-Queen's Press. 1995: 138. ISBN 9780773565470. the Hungarian constitution was restored 
  3. ^ Francis Fukuyama. What's Wrong with Hungary?. 
  4. ^ Michael Hochedlinger. Austria's Wars of Emergence, 1683–1797. Routledage. 2015: 17. ISBN 9781317887928. 
  5. ^ Laszlo, Péter. Hungary's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Constitutional and Democratic Traditions.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 2011: 6. 
  6. ^ Carlile Aylmer Macartney. The Habsburg Empire, 1790–1918. Faber & Faber. 2014: 29. ISBN 9780571306299. 
  7. ^ Joshua Toulmin Sm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of the independent Kingdom of Hungary; and of the interest that Europe has in the "Austrian Alliance. W. Jeffs. 1861: 19-23. 
  8. ^ Éva H. Balázs. Hungary and the Habsburgs, 1765–1800: An Experiment in Enlightened Absolutism. : 320. 
  9. ^ Yonge, Charlotte. The Crown of St. Stephen. A Book of Golden Deeds Of all Times and all Lands. Blackie and Son. 1867. 
  10. ^ András A. Gergely; Gábor Máthé. The Hungarian state: thousand years in Europe: [1000–2000]. Korona. 2000: 66. ISBN 978-963-9191-79-2. 
  11. ^ Charles W. Ingrao. The Habsburg Monarchy, 1618–1815, Volume 21 of New Approaches to Europea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1-107-26869-2. 
  12. ^ Jean Berenger; C. A. Simpson. The Habsburg Empire 1700–1918. Routledge. 2014. ISBN 978-1-317-89572-5. 
  13. ^ Ödön Beöthy; Tibor Vágvölgyi. A Magyar Jakobinusok Köztársasági Mozgalma. Budapest. 1968: 103 (匈牙利語). 
  14. ^ Lendvai, Paul. The Hungarians: A Thousand Years of Victory in Defeat. C Hurst & Co. 2002: 194. ISBN 978-1-85065-682-1.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Bain, Robert Nisbet; Philips, Walter Alison. Hungary. Hugh Chisholm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1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915-918. 
  16. ^ 16.0 16.1 Mihály Lackó. Széchenyi és Kossuth vitája. Gondolat. 1977. 
  17. ^ Hungary's Place in Europe: Liberal–Conservative Foreign Policy Disputes in the Reform Era. 2023-07-29. 
  18. ^ Gyula Viszota (編). Gróf Széchenyi István írói és hírlapi vitája Kossuth Lajossal. Budapest: Magyar Történelmi Társulat. 1927-1930 (匈牙利語). 
  19. ^ március15. marcius15.kormany.hu.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20. ^ Charles Frederick Henningsen. Kossuth and 'The Times'. 1851: 10. 
  21. ^ Peter F. Sugar; Péter Hanák; Tibor Frank. A History of Hung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213. 
  22. ^ Dr. Gyula Csernatoni; Zoltán Ferenci. Petőfi Museum (PDF). 1890-11-01 (匈牙利語). 
  23. ^ Az áprilisi törvények. 199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匈牙利語). 
  24. ^ András Gerő. Nationalities and the Hungarian Parliament (1867–1918) (PDF).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25). 
  25. ^ Steven A. Seidman; Peter Lang. Posters,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in Election Campaigns Around the World. : 201. 
  26. ^ Gazi, Stephen. A History of Croatia.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books. 1973: 150. 
  27. ^ Bona Gábor. A szabadságharc honvédsége. 
  28. ^ Schjerve, Rosita Rindler. Diglossia and Power: Language Policies and Practice in the 19th Century Habsburg Empire. Language, Power, and Social Process. Vol. 9.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3: 75-76. ISBN 978-3-11-017654-4. 
  29. ^ Walther Killy. Dictionary of German biography. Vol. 9: Schmidt-Theyer. Walter de Gruyter. 2005: 237. ISBN 978-3-11-096629-9. 
  30. ^ Július Bartl. Slovak History: Chronology & Lexicon. Bolchazy-Carducci Publishers. 2002: 222. ISBN 978-0-86516-444-4. 
  31. ^ Paul Bődy. Hungarian statesmen of destiny, 1860–1960. 1989: 23,58,262. ISBN 978-0-88033-159-3. 
  32. ^ Romsics, Béla K. Király. Geopolitics in the Danube Region: Hungarian Reconciliation Efforts 1848–1998.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1999: 413. ISBN 978-963-9116-29-0. 
  33. ^ 33.00 33.01 33.02 33.03 33.04 33.05 33.06 33.07 33.08 33.09 33.10 33.11 33.12 33.13 33.14 33.15 33.16 33.17 33.18 33.19 Marx, Karl; Engels, Friedrich. Articles from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March 6–May 19, 1849". Collected Works. Vol. 9. Marxists.org. 
  34. ^ Kik voltak a honvédek. www.vasidigitkonyvtar.hu. 200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2) (匈牙利語). 
  35. ^ Jeszenszky, Géza. From "Eastern Switzerland" to Ethnic Cleansing, address at Duquesne History Forum. 2000-12-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1-17). 
  36. ^ Mikulas Teich; Roy Porter.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Europe in Historical Contex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56. ISBN 978-0-521-36713-4. 
  37. ^ Tötösy de Zepetnek, Steven; Vasvari, Louise. Comparative Hungarian Cultural Studies.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1: 50. ISBN 978-1-55753-593-1. 
  38. ^ Nationalism in Hungary, 1848–1867. 
  39. ^ Heritage History – Products. 
  40. ^ Hungary's War of Independence. historynet.com. 2006-09-05. 
  41. ^ Horváth, Eugene. Russia and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1848–9).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34, 12 (36): 628-645. JSTOR 4202930. 
  42. ^ Kinder, Herman; Hilgeman, Werner. The Anchor Atlas of world History. Vol. 2.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78: 58. 
  43. ^ Pákozd-Sukoró Battle 1848 Exhibition. Pákozd. 1998-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匈牙利語). 
  44. ^ Geert-Hinrich Ahrens. Diplomacy on the Edge: Containment of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Minorities Working Group of the Conferences on Yugoslavia.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7: 243. ISBN 978-0-8018-8557-0. 
  45. ^ Anton Meteňko. Dobrovoľníci Slovenského národného vojska rokov 1848–1849 v Košiciach a pri Ťahanovciach (PDF). Košice: Sídlisko Ťahanovce.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30) (斯洛伐克語). 
  46. ^ Mikuláš Teich; Dušan Kováč; Martin D. Brown. Slovakia i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139-4949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47. ^ Páva, István. Szlovákok a magyar szabadságharcban. magyarszemle.hu. 1999-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匈牙利語). 
  48. ^ 48.0 48.1 48.2 48.3 Špiesz, Anton. Illustrated Slovak History. Wauconda: Bolchazy-Carducci Publishers. 2006. ISBN 0-86516-500-9. 
  49. ^ Archived copy (PDF). 2014-05-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5-14). 
  50. ^ Pál Hatos; Attila Novák (編). Between Minority and Majority. Hungarian and Jewish/Israeli Ethnical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in Recent Centuries. 
  51. ^ Transylvanian Review. Transylvanian Review (Fundația Culturală Română). 1998, 7. ISSN 206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 
  52. ^ Miskolczy. Ambrus.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2002. ISBN 0-88033-497-5. 
  53. ^ Brukenthalia 1 (PDF). 
  54. ^ Counter-revolution and Civil War. mek.oszk.hu.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 
  55. ^ Miklós Molnár. A Concise History of Hungary. 
  56. ^ Katus László. Nationality Question and Policy Towards National Minorities in 1848–1849 (PDF). Minorities Research. 2003, 5: 159-160. 
  57. ^ Hermann Róbert. Magyarország története 14. Budapest: Kossuth Kiadó. 2009: 38 (匈牙利語). 
  58. ^ The Gendarme of Europe. www.writewellgroup.com. 2010-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6). 
  59. ^ Eugene Horváth. Russia and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1848–9).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36, 12 (36): 628-645. 
  60. ^ 60.0 60.1 Leathes; Prothero; Vard. 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1910. 
  61. ^ 61.0 61.1 Szabó, János B. Hungary's War of Independence. historynet.com. 2006-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2). 
  62. ^ Tamás Csapody. Deák Ferenc és a passzív rezisztencia. 201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匈牙利語). 
  63. ^ Kormányzat. gepeskonyv.btk.elte.hu.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匈牙利語). 
  64.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Kossuth article. 
  65. ^ Musical Times 34. 1893. 
  66. ^ Mátyás Rákosi. 200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67. ^ Pityer. Szabad-e sörrel koccintani?. Retró Legendák. 2013-05-02 (匈牙利語). 
  68. ^ 68.0 68.1 Csikány Tamás. Csikány Tamás , 編. Magyar hadtörténelem 1848–1867. Budapest: Zrínyi Miklós Nemzetvédelmi Egyetem, Hadtudományi Kar. 2004: 9. 
  69. ^ Stephen Gál. Hungary and the Anglo-Saxon World. Officina Press Budapest.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