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波拉氣旋
1970年波拉氣旋(英語:1970 Bhola Cyclone、Severe Cyclonic Storm Thirteen)是197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第六個達到氣旋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也是當季最強的熱帶氣旋。[3]它於11月3日生成,11月13日消散。它毀滅性地襲擊了東巴基斯坦(現今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迄今為止,它仍然是最為致命的熱帶氣旋,也是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之一。這場風暴共奪走500,000條人命,並造成86,400,000美元(1970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6.78億美元)損失。主要原因是氣旋產生的風暴潮使恆河三角洲低洼的島嶼大部分淹沒。
極強氣旋風暴(印度) | |
---|---|
四級熱帶氣旋(美國) | |
形成 | 1970年11月3日 |
消散 | 1970年11月13日 |
最高風速 | 3分鐘持續: 185公里/小時(115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240公里/小時(150英里/小時) [1] |
最低氣壓 | 960百帕(毫巴);28.35英寸汞柱 |
死亡 | 500,000[2] (最致命的熱帶氣旋) |
損失 | $8640萬(1970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印度(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東巴基斯坦 (今孟加拉國) |
197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的一部分 |
這場風暴於11月8日在孟加拉灣中部形成,接着開始北移並且增強。至11月11日,氣旋風速達到185公里/小時(115英里/小時),即四級颶風標準,並於次日下午登陸東巴基斯坦(現為孟加拉國)波拉縣海岸。氣旋登陸後,巨大的風暴潮襲擊近岸的島嶼,並摧毀當地的村莊,使莊稼嚴重減產。在收到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塔祖穆丁烏帕齊拉,有超過45%的人口喪生[註 1]。當時葉海亞·汗領導的巴基斯坦軍政府因沒有及時處理災後的處置工作,被東巴基斯坦的政治領導和國際社會一致批評。在一個月後的第一屆巴基斯坦下議院選舉中,反對派孟加拉國人民聯盟在東巴基斯坦的選舉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之後,東巴基斯坦人民武裝和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之間展開激烈衝突,最終爆發孟加拉國解放戰爭和1971年印巴戰爭。雖然其間孟加拉人遭到了大規模迫害,但最終使孟加拉國贏得獨立。
氣象歷史
原活動於南中國海的熱帶風暴諾拉的殘餘於1970年11月5日穿越馬來半島。11月8日,該系統移動至孟加拉灣中部,重新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並緩慢地西北移動。[4][5] 11月9日,印度氣象局將其升格為氣旋風暴,給予編號13。風暴當晚移動至14.5°N, 87°E附近幾乎停滯不動,但在11月10日加速向北移動。[6]
11月11日,該系統增強為一強烈氣旋風暴[6],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趨向孟加拉灣北部。此時,風暴開始出現清晰的風眼[4],並急劇增強,在不久後達到三分鐘持續風速185 km/h(100 kn)[6]、一分鐘持續風速240 km/h(130 kn)的巔峰[4],此時風暴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4]。此時,恰逢月圓之時,所以當地滿潮。11月12日晚間,風暴在東巴基斯坦波拉縣登陸,不久因地形摩擦迅速減弱。11月13日在阿加爾塔拉西南100千米處減弱為一氣旋風暴[6],當天晚上在阿薩姆邦南部減弱為一低壓區[6]。
影響
排名 | 死亡人數 | 災害名 | 位置 | 時間 |
---|---|---|---|---|
1 | ≥500,000 | 1970年波拉氣旋 | 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 | 1970年11月13日 |
2 | 300,000 | 1737年加爾各答氣旋 | 印度 | 1737年10月7日 |
1839年印度氣旋 | 印度 | 1839年11月25日 | ||
4 | 229,000 | 颱風妮娜—導致板橋水庫潰壩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75年8月7日 |
5 | 200,000[7] | 1876年孟加拉氣旋 | 印度(今孟加拉國) | 1876年10月30日 |
6 | 150,000 (30,000 到 300,000)[8] | 1881年海防颱風 | 越南 | 1881年10月8日 |
7 | 138,866 | 1991年孟加拉氣旋 | 孟加拉國 | 1991年4月29日 |
8 | 138,366 | 氣旋納爾吉斯 | 緬甸 | 2008年5月2日 |
9 | 100,000 | 1780年7月颱風[9] | 菲律賓 | 1780年 |
10 | ≥22,000 | 1780年大颶風 | 小安地列斯群島 波多黎各 多明尼加 百慕達 美國 |
1780年10月10日~16日 |
儘管北印度洋是熱帶氣旋活動最不活躍的地區,但是孟加拉灣沿岸抵擋熱帶氣旋吹襲的能力十分脆弱。在本次風暴中,死亡人口總數的準確數字無從可知,但估計有30萬至50萬人因此喪生。
儘管1970年波拉氣旋的登陸強度低於1991年的孟加拉氣旋,但它卻是有史以來最致命的災難之一,其傷亡人數可以與1976年中國的唐山大地震、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和2004年印度洋海嘯相提並論。因為波拉氣旋的傷亡數據不確定,這場災難仍然是這四場災難中最致命的[10]。
東巴基斯坦
1970年11月12日下午十時(協調世界時),位於風暴登陸地點以東95 km(59 mi)處的一個氣象站在風速計毀壞前測得144 km/h(89 mph)的瞬間最大陣風。45分鐘後,在附近吉大港港口停泊的一艘船隻測得222 km/h(138 mph)的瞬間最大陣風。[5]風暴登陸後在恆河三角洲造成高達10-公尺(33-英尺) 的風暴潮。[11] 在吉大港港口,風暴潮甚至達到高出海平面4米(13英尺)、平均高出海平面1.2米(3.9英尺) 。[5]
據巴基斯坦廣播電台於1970年11月13日報道,在吉大港附近的13個島嶼上,沒有一個倖存者;波拉島、哈提亞島以及附近的大陸沿岸,水稻絕收。[12]吉大港和蒙格拉港中停泊的船隻被摧毀。在接下來的數小時內,吉大港機場和科克斯巴扎爾機場積水1米(3.3英尺)深[13]。
至少360萬人直接受風暴影響。倖存者宣稱當地大約有85%的房屋被摧毀或嚴重受損,尤其是在南部近岸。90%的遠洋漁民遭到嚴重損失,包括他們的9,000艘離岸漁船。在77,000名在岸漁民中有46,000人喪生,40%的倖存者也受到嚴重影響。總共大約有65%的捕撈能力在風暴中摧毀。而當地居民膳食中80%的蛋白質來自魚類。當地農業損失大約6,300萬美元,包括大量糧食和26萬頭牛。[5] 三個月後,有75%的人還要從救濟人員得到食物,還有150,000人依賴國際援助獲得食物。[14]
印度
在11月8日和9日,該氣旋給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帶來大範圍強降雨。11月8日,布萊爾港測得130 mm(5.1英寸) 的降雨量。11月12日,一艘從加爾各答開往科威特的5,500噸貨輪Mahajagmitra號在風暴中沉沒,造成50人遇難。在沉沒之前,該船發出遇難信號,並測得颶風風力。[6][15]風暴登陸後,在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帶來大範圍強降雨,造成這兩個邦房屋損毀、莊稼減產,尤其是最南部的幾個區最嚴重。[6]
後果
政府回應
“ | 有錯誤,也有延誤,但總的來說,我很滿意,一切都在完成,也將完成。 (英語:There have been mistakes, there have been delays, but by and large I'm very satisfied that everything is being done and will be done.) |
” |
——葉海亞·汗,1970年11月22日[16] |
在風暴吹襲海岸之後,三艘巴基斯坦軍艦和一艘醫療艦從吉大港攜帶醫護人員和救援物資前往哈提亞島、松迪布島和庫圖布迪亞烏帕齊拉。[13]巴基斯坦軍隊在氣旋登陸兩天後到達災區進行救援。[13]
當時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剛剛對中國的國事訪問後回來,在11月16日視察災情。[17]並宣布全國一律降半旗,宣布風暴登陸一周後的11月21日為國家公祭日。[18]
對政府回應的批評
政治影響
“ | 我們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留給英國海軍陸戰隊來埋葬我們的死者。 (英語:We have a large army, but it is left to the British Marines to bury our dead.) |
” |
——謝赫·穆吉布·拉赫曼[19] |
謝赫·穆吉布·拉赫曼領導的孟加拉國人民聯盟在1970年12月的國民選舉中以絕對優勢勝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對巴基斯坦政府救災工作失敗的不滿。由於本次風暴,東巴基斯坦九個國民議會和十八個省議會席位的選舉不得不推遲到1971年1月18日。[20]巴基斯坦政府對救災工作的應付態度加劇了東巴基斯坦人民的痛苦,使當地的反政府運動進一步擴大。援助只能緩慢到來,通往災區的交通不便。隨着局勢在3月份進一步緊張,東巴基斯坦的外國居民紛紛疏散。[21]該月,情況急劇惡化,演變成1971年孟加拉國解放戰爭,還擴大至1971年印巴戰爭,促成了孟加拉國的獨立。這是自然力量第一次導致一場內戰的發生。[22]
注釋
- ^ 1970年,當地人口為167,000。
相關條目
- 全球熱帶氣旋列表
- 影響孟加拉國的熱帶氣旋列表
- 1999年奧里薩氣旋
- 1991年孟加拉氣旋
- 氣旋錫德 – 繼1970年波拉氣旋之後,又一個於11月以極強氣旋風暴強度吹襲孟加拉國的熱帶氣旋,至少造成15,000人喪生[23][24]
- 1973年弗洛勒斯氣旋 – 南半球有史以來最致命的熱帶氣旋,共導致印度尼西亞和葡屬帝汶共1,653人喪生
- 1780年大颶風 – 大西洋盆地最致命的颶風
- 1959年墨西哥颶風 – 最致命的太平洋颶風
- 颱風尼娜 – 最致命的颱風、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三大致命的熱帶氣旋,是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的主因之一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Schwerdt, Richard. Mariners Weather Log. Fifteen (on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 January 1971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 Paula Ouderm. NOAA Researcher's Warning Helps Save Lives in Bangladesh.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December 6, 2007 [January 24,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 ^ Cyclone. en.banglapedia.org. Banglapedia. [November 1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9).
- ^ 4.0 4.1 4.2 4.3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Storms 1969 (PDF). Annual Typhoon Report 1969. 1969 [March 15,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9-25).
- ^ 5.0 5.1 5.2 5.3 Frank, Neil; Husain, S. A. The deadliest tropical cyclone in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June 1971, 52 (6): 438. Bibcode:1971BAMS...52..438F. doi:10.1175/1520-0477(1971)052<0438:TDTCIH>2.0.CO;2 .
- ^ 6.0 6.1 6.2 6.3 6.4 6.5 6.6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Annual Summary — Storms & Depressions (PDF). India Weather Review 1970: 10–11. 1970 [April 15, 2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6-14).
- ^ ThinkQuest Team #C003603. Hurricanes: case studies. Library.thinkquest.org. [2010-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0).
- ^ David Longshore. Encyclopedia of Hurricanes, Typhoons, and Cyclones, New Edition. New York, NY, US: Facts on File. 2008. ISBN 978-1-4381-1879-6.
- ^ Pedro Ribera; Ricardo Garcia-Herrera; Luis Gimeno. Historical Deadly Typhoons in the Philippines. Weather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8-07, 63 (7): 196. Bibcode:2008Wthr...63..194R. doi:10.1002/wea.275.
- ^ López-Carresi, Alejandro; Fordham, Maureen; Wisner, Ben; Kelman, Ilan; Gaillard, Jc. Disast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essons in Risk Reduc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 Routledge. November 12, 2013: 250 [2021-10-09]. ISBN 97811361797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9).
- ^ Kabir, M. M.; Saha, B. C.; Hye, J. M. A. Cyclonic Storm Surge Modelling for Design of Coastal Polder (PDF). Institute of Water Modelling. [April 15, 2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June 22, 2007).
- ^ Pakistan Death Toll 55,000; May Rise to 300,000. The New York Times.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6, 1970.
- ^ 13.0 13.1 13.2 Thousands of Pakistanis Are Killed by Tidal Wave.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4, 1970.
- ^ Sommer, Alfred; Mosley, Wiley. East Bengal cyclone of November, 1970: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 to disaster assessment (PDF). The Lancet. May 13, 1972, 1 (7759): 1029–1036 [April 15, 2007]. PMID 411218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June 22, 2007).
- ^ Cyclone Toll Still Rising. Florence Morning News.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5, 1970: 1 [April 15,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1) –透過Newspapers.com.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NYT-6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Toll In Pakistan Is Put At 16,000, Expected To Rise.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5, 1970.
- ^ Pakistan Now Puts Official Death Toll In Storm at 150,000. The New York Times. Reuters. November 19, 1970.
- ^ Heitzman, James; Worden, Robert (編). Emerging Discontent, 1966–70. Bangladesh: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89: 29 [April 15,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 ^ Jin Technologies. General Elections 1970. Story of Pakistan. June 1, 2003 [April 15,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8).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NYT-1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Olson, Richard. A Critical Juncture Analysis, 1964–2003 (PDF). USAID. February 21, 2005 [April 15, 2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April 14, 2007).
- ^ 存档副本. [2021-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9).
- ^ Bangladesh cyclone death toll hits 15,000. The Telegraph. [2021-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