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自然歷史
本條目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Natural history」(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 |
自然歷史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存廢討論記錄
(±)合併到博物學。同一條目,即使有語源學上的差別,但並不足以分成兩個條目。鑒於博物學原文原創研究痕跡太重,但「博物學」一詞本身更常見(按谷歌搜索結果),以自然歷史為底本,博物學為名稱
- 提交的維基人及時間:淺藍雪❉ 2015年3月18日 (三) 23:04 (UTC)
- 在google.com中以「博物學」為關鍵詞,找到約 1,140,000 條結果,並且包含大量日文頁面。以「自然歷史」為關鍵詞找到約 5,540,000 條結果,全部為中文結果。個人判斷「自然歷史」更加常見,同時實際應用中 Nature History Museum通常翻譯為自然歷史博物館,而不是博物學博物館。博物學是中國大陸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流行詞彙,並不見於傳統著作或舊文獻,估計來源於進行跨學科收藏的「(博物)館」和跨學科研究的「(博物)學家」,但是「博物學」並沒有單獨出現並使用過,新出現的「博物學」主要宣傳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相結合的內容,將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作品等同於自然歷史研究著作,迎合了當代中國大陸自然歷史教育缺失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受到相當大一部分人的歡迎,但是這種言論現不認為博物學是現代科學的一部分,將其與現代科學相對立,認為現代科學是導致中國大部分地區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而不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個人認為是很不恰當的。在大陸地區,所謂博物學已經被部分人鼓吹脫離了原來的「自然歷史」代表的科學含義,其所倡導的詳細內容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3947062/ 和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fF71oP6HHgtFJlvZkRokc9vWv1oCuzrzu1OsDoQCAEksxEZX4PmKUZSxnRqgfkXUzFakdxZm1W866_8vUubcNcE_1WwvP42tT1vczGenYe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01:50 (UTC)
傾向於與博物學(±)合併。二者均對應於natural history。這個詞翻譯成博物學,感覺有點奇怪;但從「自然歷史」或者乾脆從英文字面來看,一般人也未必可以理解其含義。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03:29 (UTC)
- 將Natural History翻譯為自然歷史,與將Natural Science翻譯為自然科學,Natural Philosophy翻譯為自然哲學的邏輯是一致的,並且將三者放在一起比較和查看,更能夠理解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觀察研究的範圍,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不同階段性作用,以及它們與現代學科之間的關係。謝謝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03:41 (UTC)
- 在現代生活和語境中,Nature History Museum通常翻譯為自然歷史博物館,類似的實例非常多,如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等等。--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03:56 (UTC)
- 一般情況下我主張按字面直譯,但natural history這兩個詞本身的含義都與一般理解有很大不同,所以直譯未必好。natural這裡主要指動物和植物,與「自然」含義很不相同;history指研究,與「歷史」這一含義相差更大。故我認為不宜過度探討兩種翻譯的優劣,主要應該看二者的使用廣泛程度。另外,也有用「自然史」的,好像主要在台灣使用。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15:52 (UTC)
- [自然歷史]條目中的解釋為「自然歷史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對地球上各種動物和植物以及它們生存環境中各種事物的不斷的觀察記錄與分析總結」「從分類上講,自然歷史從屬於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物體或者分類的系統研究。 」包括並且不限於動物和植物。如有表述不合理的地方,還請指正~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08:00 (UTC)
- 您的定義的根據是什麼?您的定義給人的印象是自然歷史研究生物及其環境,但根據英文維基,自然歷史研究環境中的生物。二者有明顯差異。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21:26 (UTC)
- 您好,我結合了詞條中的觀點,G.A. Bartholomew認為:「一個自然歷史學生或者自然歷史學家,應當通過對植物和動物的直接觀察來學習,由於生物所擁有的功能離不開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如果不知道它們的進化史就不能充分解釋生物的結構和功能,自然歷史的學習應該包括對化石、自然環境、地形和其他方面的研究。」[1]另外現在的詞條內容只是列舉了生物學家對自然歷史的觀點和看法,我後面會繼續完善地質、天文等領域對自然歷史的觀點。因為在古羅馬時期,老普林尼發表於大約公元前77-79年的自然歷史百科全書,就包括了天文,地理,人類,技術,醫學,各種迷信以及動物和植物等各種領域。有問題請聯繫我。謝謝~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1日 (六) 14:02 (UTC)
- @万物生长:Natural history的確切含義值得進一步探討。不過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合併問題。參與討論的好幾位都贊同把「博物學」合併到您所創建的「自然歷史」,您是否贊同?您的條目內容相對豐富,質量較高,「博物學」條目中能貢獻的可能不多,劉華傑一派的觀點該如何呈現倒是要思考一下。另外,我認為您的這個條目應該被「快速保留」,見下面說明。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2日 (日) 03:50 (UTC)
- @Bigtete:感謝您的批評和建議,對於博物學合併到自然歷史,我個人沒有意見,最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該領域的觀點達成共識。我在詞條中增加了「自然歷史在中國」的內容,對相關觀點進行了簡要的描述。您看是否可以。有問題請聯繫我~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2日 (日) 13:37 (UTC)
- @万物生长:很高興大家能夠達成合併共識。我對這個條目的內容感興趣,會進一步研究並與您討論。我大致同意您的看法,在大陸,關於博物學的一些獨特看法主要來自一些反科學主義的學者,屬於科學哲學範疇。不過,我現在更感興趣的是這個條目衍生出的一些維基百科規則和程序問題。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2日 (日) 14:22 (UTC)
- @Bigtete:感謝您的批評和建議,對於博物學合併到自然歷史,我個人沒有意見,最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該領域的觀點達成共識。我在詞條中增加了「自然歷史在中國」的內容,對相關觀點進行了簡要的描述。您看是否可以。有問題請聯繫我~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2日 (日) 13:37 (UTC)
- @万物生长:Natural history的確切含義值得進一步探討。不過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合併問題。參與討論的好幾位都贊同把「博物學」合併到您所創建的「自然歷史」,您是否贊同?您的條目內容相對豐富,質量較高,「博物學」條目中能貢獻的可能不多,劉華傑一派的觀點該如何呈現倒是要思考一下。另外,我認為您的這個條目應該被「快速保留」,見下面說明。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2日 (日) 03:50 (UTC)
- 您好,我結合了詞條中的觀點,G.A. Bartholomew認為:「一個自然歷史學生或者自然歷史學家,應當通過對植物和動物的直接觀察來學習,由於生物所擁有的功能離不開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如果不知道它們的進化史就不能充分解釋生物的結構和功能,自然歷史的學習應該包括對化石、自然環境、地形和其他方面的研究。」[1]另外現在的詞條內容只是列舉了生物學家對自然歷史的觀點和看法,我後面會繼續完善地質、天文等領域對自然歷史的觀點。因為在古羅馬時期,老普林尼發表於大約公元前77-79年的自然歷史百科全書,就包括了天文,地理,人類,技術,醫學,各種迷信以及動物和植物等各種領域。有問題請聯繫我。謝謝~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1日 (六) 14:02 (UTC)
- 您的定義的根據是什麼?您的定義給人的印象是自然歷史研究生物及其環境,但根據英文維基,自然歷史研究環境中的生物。二者有明顯差異。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21:26 (UTC)
- [自然歷史]條目中的解釋為「自然歷史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對地球上各種動物和植物以及它們生存環境中各種事物的不斷的觀察記錄與分析總結」「從分類上講,自然歷史從屬於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物體或者分類的系統研究。 」包括並且不限於動物和植物。如有表述不合理的地方,還請指正~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08:00 (UTC)
- 一般情況下我主張按字面直譯,但natural history這兩個詞本身的含義都與一般理解有很大不同,所以直譯未必好。natural這裡主要指動物和植物,與「自然」含義很不相同;history指研究,與「歷史」這一含義相差更大。故我認為不宜過度探討兩種翻譯的優劣,主要應該看二者的使用廣泛程度。另外,也有用「自然史」的,好像主要在台灣使用。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15:52 (UTC)
- 在現代生活和語境中,Nature History Museum通常翻譯為自然歷史博物館,類似的實例非常多,如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等等。--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03:56 (UTC)
- 西學東漸的翻譯史有許多可追究的問題,許多流傳下來的譯名並非最恰,如果「natural science」當初被定為「格物學」,那麼「natural history」就毫無疑問應該譯為「博物學」正相宜。然則「natural science 」事實上被固定為「自然科學」,而中國既有的「格物」一詞被捨棄不用,無論「自然科學」這一日源譯法是否更恰當,它的地位估計是再難撼動了。那麼是否仍然堅持「博物」這一既有詞彙就有待斟酌了。--IDEABABEL(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04:30 (UTC)
- 昨晚看錯了,確實是自然歷史比博物學更常見,那麼就反過來合併也沒問題。另外,排除外語結果,即搜索時用引號,博物學結果476,000,自然歷史結果594,000,相差不大,其實這個應該按「名從主人」還是當移到博物學,但是原條目創建者似乎已經退出維基。--淺藍雪❉ 2015年3月19日 (四) 08:55 (UTC)
- 您好,我在google.com使用了精確搜索的方法,在簡體中文網頁中,通過關鍵字「博物學」-博物學家,找到約 374,000 條結果,排除掉「博物學家」的原因是目前該詞嚴格來講並不是專指研究博物學的專業人士,而是泛指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這種統計方法不知是否合適,如果有誤差,還請包涵。多謝~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19日 (四) 10:14 (UTC)
- 不當排除博物學家,博物學家明顯就是研究博物學的專家呀,「嚴格來講不是專指研究博物學的專業人士」的來源在哪裡?--淺藍雪❉ 2015年3月19日 (四) 18:08 (UTC)
- 原有的博物學條目,是與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和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做了明確劃分的,詳細內容見條目中參考文獻的「劉華傑,博物學論綱」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19/17/232916_225284793.shtml ,而在百科等網站中查到的博物學家一般是指「對博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專家的尊稱」。來源:http://www.baike.com/wiki/%E5%8D%9A%E7%89%A9%E5%AD%A6%E5%AE%B6 這也是我新建自然歷史條目的一個原因,因為顯然「自然歷史」這個名詞所包含的含義明顯與「博物學」條目中的思想概念不同,更加廣泛,「自然歷史」不僅僅是一個學科,更是人類對自然探索,向自然學習的一個過程。歷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過去有很多學習的成果,未來還將會繼續。謝謝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05:43 (UTC)
- @万物生长:包括360doc、blog、百度互動等無學術性質的網站均非可靠來源,連維基百科大多數時候都不被當做可靠來源;請提供學術期刊、書籍等--淺藍雪❉ 2015年3月20日 (五) 21:12 (UTC)
- 在大陸,博物學確實與劉華傑的名字有緊密的聯繫,但是劉等人的觀點並未動搖博物學就是natural history這一基本觀念。我建議您儘速將博物學中有用內容併入這個條目,在合併後的條目中可以專門介紹一下劉華傑的觀點。Natural history本來就是要面對複雜的多樣性的事物,有趣的是,現在這個條目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另外natural history的方法是觀察而非分析,這與百科全書的精神非常類似,建議您在編輯的時候發揚這種精神,以平等心接納「博物學」儘速完成合併,而不是以對抗心擴大對立。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21:44 (UTC)
- 感謝指點,我會儘快完善條目的內容。今後還請多指教~--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1日 (六) 02:27 (UTC)
- 原有的博物學條目,是與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和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做了明確劃分的,詳細內容見條目中參考文獻的「劉華傑,博物學論綱」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19/17/232916_225284793.shtml ,而在百科等網站中查到的博物學家一般是指「對博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專家的尊稱」。來源:http://www.baike.com/wiki/%E5%8D%9A%E7%89%A9%E5%AD%A6%E5%AE%B6 這也是我新建自然歷史條目的一個原因,因為顯然「自然歷史」這個名詞所包含的含義明顯與「博物學」條目中的思想概念不同,更加廣泛,「自然歷史」不僅僅是一個學科,更是人類對自然探索,向自然學習的一個過程。歷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過去有很多學習的成果,未來還將會繼續。謝謝 --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0日 (五) 05:43 (UTC)
- 不當排除博物學家,博物學家明顯就是研究博物學的專家呀,「嚴格來講不是專指研究博物學的專業人士」的來源在哪裡?--淺藍雪❉ 2015年3月19日 (四) 18:08 (UTC)
- 博物學條目中所述:「大致對應於西方所說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是否可理解成博物學屬於自然史的範疇?若如此則應將博物學合併至自然歷史。- 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歡迎參與滅絕專題 於 2015年3月20日 (五) 02:23 (UTC)
- 在下也覺得現在反過來合並就好了--淺藍雪❉ 2015年3月20日 (五) 21:12 (UTC)
- (○)快速保留。按英文規則,本條目需要快速保留,因為提刪者本人建議合併,而且其他參與討論的沒有任何人主張刪除。 英文en:wp:Speedy keep原文:The nominator withdraws the nomination or fails to advance an argument for deletion or redirection - perhaps only proposing an alternative action such as moving or merging, and no one other than the nominator recommends that the page be deleted. 然而,中文wp:快速保留又明確說這個問題在中文社區無共識。但具體到這個條目的狀況必須快速保留,因為到目前為止包括提刪者在內的多數意見是將博物學合併到自然歷史,該被提刪的反而是博物學。建議這個問題通過討論解決,不要再提刪。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2日 (日) 04:06 (UTC)
- 建議與博物學(±)合併,使用哪個名稱可以再討論(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作為學科的自然史,雖然同為一個英文詞,但是應用範圍不同,翻譯有差異很正常。另外圖書檢索中[2],博物學有31萬以上的結果,民國時就有博物學雜誌,上面說的是新創詞彙很明顯是錯誤的。CNKI期刊搜索,也能找到2900+的論文,最早使用博物學的論文可以追溯到1953年)--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3月23日 (一) 02:45 (UTC)
- 您好,與君探討。之前單立一個詞條的原因就是因為雖然這兩個詞貌似看起來差不多,但是仔細琢磨的話,會發現有很大的不一樣,近年出現的「博物學」概念有很大的哲學意味,而非科學範疇。我用相同的搜索方法,在圖書檢索中[3],自然歷史有565萬條以上的結果。CNKI期刊搜索,以「博物學」為篇名的論文找到 129 條結果,1992年以前的文章中,除了1953年的文章是「化學教學法教學大綱(蘇聯教育學院博物學系用)」,其餘全部是介紹「博物學家」,對於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差異,上面已經討論過,個人認為「博物」是「學家」的冠詞,而不是「博物學」是「家」的冠詞。1952年的文章內容顯然是被排除在當前學者所定義的「博物學」範疇之外的。 1992年後的文章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介紹「博物學家」。同樣以篇名搜索「自然歷史」找到 295 條結果,最早的論文也是1953年,在1986-04-02的期刊《科學學研究》的出現了宋正海著「歷史自然學與自然科學史」的文章。不知這種統計方式和方法是否恰當。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3日 (一) 03:41 (UTC)
- 博物學家這個詞中的博物和博物學中的博物不是一回事嗎?可有依據?個人認為是不行的,那叫原創研究--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3月24日 (二) 02:00 (UTC)
- @百無一用是書生:您好,感謝您的留言,我把「博物學」和自然歷史的差異主要寫在了「自然歷史在中國」和「博物學家」的標題下,如果您仔細看了博物學的內容,會發現更傾向於原創研究的哲學領域。博物學家這個名詞顯然不僅僅是研究哲學範疇的專家學者,還包括了自然歷史和自然科學領域,是一個範圍更大的概念。這麼講可能比較矯情,但是個人認為在維基百科應該將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概念區分清楚。感謝您的指導和批評,如果有問題,我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4日 (二) 12:55 (UTC)
- 閣下還沒搞明白要點哪,原創研究維基百科是不收的,而且兩個條目差別太細微,閣下一直沒給出足夠的學術參考證明有必要分開(光是搜索結果命名不同是不行的,要有來源明確指出這兩個詞意思不一樣),所以時一定要合併成一個的。--淺藍雪❉ 2015年3月25日 (三) 01:39 (UTC)
- 您好,感謝您對這個條目付出這麼多的時間和關注,我明白您的意思,而且並不反對合併,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博物學原參與編輯者的思路是和自然歷史所展現的實質內容是有差異的,博物學更偏向於哲學領域的原創研究,應屬於自然哲學而非自然科學,所以將這個問題先暴露出來,大家可以針對這個問題討論以期達成共識。即使沒有具體的學術參考證明,哲學和科學的差異大家也應該能夠理解的。另外一直在表達的含義是「自然歷史」這個名詞現在更加常用。很抱歉可能溝通的方式和方法不是特別恰當,給您帶來了困擾。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這個問題。Thanks for your time!再次感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5日 (三) 03:40 (UTC)
- 閣下還沒搞明白要點哪,原創研究維基百科是不收的,而且兩個條目差別太細微,閣下一直沒給出足夠的學術參考證明有必要分開(光是搜索結果命名不同是不行的,要有來源明確指出這兩個詞意思不一樣),所以時一定要合併成一個的。--淺藍雪❉ 2015年3月25日 (三) 01:39 (UTC)
- @百無一用是書生:您好,感謝您的留言,我把「博物學」和自然歷史的差異主要寫在了「自然歷史在中國」和「博物學家」的標題下,如果您仔細看了博物學的內容,會發現更傾向於原創研究的哲學領域。博物學家這個名詞顯然不僅僅是研究哲學範疇的專家學者,還包括了自然歷史和自然科學領域,是一個範圍更大的概念。這麼講可能比較矯情,但是個人認為在維基百科應該將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概念區分清楚。感謝您的指導和批評,如果有問題,我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4日 (二) 12:55 (UTC)
- 博物學家這個詞中的博物和博物學中的博物不是一回事嗎?可有依據?個人認為是不行的,那叫原創研究--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3月24日 (二) 02:00 (UTC)
- 您好,與君探討。之前單立一個詞條的原因就是因為雖然這兩個詞貌似看起來差不多,但是仔細琢磨的話,會發現有很大的不一樣,近年出現的「博物學」概念有很大的哲學意味,而非科學範疇。我用相同的搜索方法,在圖書檢索中[3],自然歷史有565萬條以上的結果。CNKI期刊搜索,以「博物學」為篇名的論文找到 129 條結果,1992年以前的文章中,除了1953年的文章是「化學教學法教學大綱(蘇聯教育學院博物學系用)」,其餘全部是介紹「博物學家」,對於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差異,上面已經討論過,個人認為「博物」是「學家」的冠詞,而不是「博物學」是「家」的冠詞。1952年的文章內容顯然是被排除在當前學者所定義的「博物學」範疇之外的。 1992年後的文章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介紹「博物學家」。同樣以篇名搜索「自然歷史」找到 295 條結果,最早的論文也是1953年,在1986-04-02的期刊《科學學研究》的出現了宋正海著「歷史自然學與自然科學史」的文章。不知這種統計方式和方法是否恰當。謝謝~--萬物生長(留言) 2015年3月23日 (一) 03:41 (UTC)
存廢共識已經達成。進一步討論可到條目討論頁進行。Bigtete(留言) 2015年3月26日 (四) 20:11 (UTC)
- ^ G. A. Bartholomew, "The Role of Natural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Biology", Bioscience 36 (1986): 324-329
合併後「博物學」剩餘部分
博物學是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也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思想文化和研究方式,是指對大自然的宏觀觀察和分類,它包括當今意義上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氣象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部分內容。傳統文化與知識的最一般特徵就是「博物」;博物學展示了人類在整個大自然系統中的可持續生存智慧。在當今時代,博物學與「natural history」、自然科學三者是不同的概念,前兩者相近但都不是自然科學的真子集。博物學研究的興起與科學知識社會學及人類學視角在多個學術領域的流行有着某種重要的關聯。博物學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科學編史綱領,藉此可以重寫科學通史或人類知識史。[1] 當今許多世界性難題的解決,可能仍然需要發揮博物學思維的特長。在日常生活中,「博物」也已成為不少自然愛好者的信仰和態度,漸漸變為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現代人釋放壓抑心情的重要方式。
起源
博物學產生較早,未必符合當代科學技術的要求,也不應當以唯科學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過去的博物學。人類的博物學知識與其他動物的知識(如果有的話)之間沒有本質的界限。 人類文明的進程是辯證的,人類個體的某一類知識多起來,另一類知識可能系統地變少。走出森林、鄉村,進入城市,人類的生活習性發生了變化,個體之人對大自然的了解並不隨知識的爆炸而成比例地增加,相反平均起來看人類個體與自然變得隔膜。作為「森林之子」的烏扎拉,其書本知識可能接近於零,但博物學知識和野外生存能力絕對是一流的。他比「文明人」更自然地把人與其他動物放在一個平台上思考,比如他認為萬物有靈,把其他動物也理解為人,他有着天然的非人類中心論思想。現在,對於自然事物人類變得更相信專家、官僚,而不是相信傳統和個人實踐。[1]
參考文獻
- 懷特,《塞耳彭自然史》,繆哲譯,花城出版社2002年。
- 劉華傑,《博物人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 劉華傑,近代博物學的興起,見:劉兵等主編,《新編科學技術史教程》第14章,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2-232頁。
- 劉華傑,博物學論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6期。
- 熊姣,約翰·雷的博物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06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ZS201106013.htm
- 熊姣,約翰·雷的地球博物學及其意義,《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1年10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BZ201110011.htm
- 熊姣,約翰·雷《英語諺語集》展示的生活世界,《科學文化評論》, 2011年03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WP201103008.htm
- 熊姣:約翰·雷的語言學研究與博物學的關係,見:江曉原、劉兵主編,《好的歸博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01825
- 徐保軍,《建構自然秩序:林奈的博物學》,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引用來源
關於「自然史」重定向到「博物學」的問題
(此內容copy自「博物學」討論頁) 關於natural history的譯名,分別陳述各自的看法(經過歸納後的要點,有刪節和細微改動)如下:
正方觀點(吳國盛)
博物學英文是natural history,直譯是「自然史」,是對大千世界豐富多樣的自然現象進行收集、分類、整理的知識。[1]
natural history應譯成「博物學」,而不宜譯成「自然史」。其道理有如milky way不宜譯成「牛奶路」而應稱「銀河」一樣。因為此處history並不是「歷史」的意思,而是「系統研究」的意思。相應的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應譯成「美國自然博物館」而不是「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新浪博客上的爭論
(資料來源[2])
正方觀點(吳國盛)
中國學術界在1980年之前都能夠把natural history正確的翻譯成「博物學」或「博物志」,到了今天卻越來越多的人連詞典都不願意查,就望文生義地譯成「自然史」,實在是一大倒退。這就好比,由於某種野蠻時代的到來使天文學傳統被國人所遺忘,新一代的翻譯家根本不查詞典就自以為是地把milky way譯成「牛奶路」,而不知道正確的譯法應該是「銀河」。錯誤的根源在於翻譯家不知道history這個詞在這裡根本就不是「歷史」的意思,而是希臘文和拉丁文historia的本來意思,即「調查、研究、探詢」。作為一種「科學」傳統,它有別於數理科學所代表的natural philosophy傳統。它強調的是詳細而具體的記錄、命名和分類,而不是追究事物背後的普遍原理、原因。natural history不是history of nature。
反方觀點(古雴)
我覺得「自然史」一詞比「博物學」更好!我傾向於註明自然史即博物學,然後還是譯成「自然史」!
歷史學的意義原本也並非當代人所理解的這樣。《說文》解釋:「史,記事者也」。按照「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史」部與那些討論道理和方法的經部和子部以及詩歌雜文的集部相區別,包括的就是那些記錄和分類的書籍,除了編年史外,方志、地理、傳記、目錄等門類都屬於「史」部,與西方history的古典含義恰相呼應。用「自然史」來譯「natural hisory」再也合適不過。既提示出它與自然科學的淵源關係,也提示出它與史學的淵源關係。而現在之所以覺得這個譯名理解起來有些彆扭,正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理解變得狹隘了,另一方面人們對「史」學的理解也變得狹隘了。譯為「博物學」則是一種逃避,博物學這個詞在字面上就同時和自然與歷史隔斷了聯繫,再拿這個詞出來強調它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就底氣不足。不如堅持「自然史」的本來面目!
在這裡「博物學」之譯法的壞處恰恰在於它的意思太順了,讓現代人很容易理解:博曉事物之學嘛。然而「自然史」則顯得彆扭,其字面與意義出現了張力,讓人覺得理解不那麼通順。比如說現在人們看《天體運行論》顯然比《天球運行論》順眼,後者看着彆扭,但我們還是主張譯為《天球運行論》。除了為了忠實於當時的語境外,也帶有藉此譯名以提示讀者們關注古今宇宙觀之差異問題。恰恰因為「天球」看着彆扭,更容易促使讀者自覺地追問。原來天體的概念是現代的,而哥白尼的宇宙是如此地不同……因此說在這個譯名中「乍看彆扭」反而成了這一譯法優點,當然前提是這一譯法本身是靠譜的。
而我之所以反對「博物學」這一譯法,主要的一個原因也正是它看起來太順眼了,以至於難以刺激讀者的反思。「博物學」一詞在字面上已與自然科學和史學失去了聯繫,這恰如博物學這一活動在現代社會中已與自然科學和史學都失去了聯繫,這一狀況恰是源於自然科學和史學兩者在現代的狹隘化。一方面自然科學與記錄、命名、分類的博物傳統逐漸失去了聯繫,另一方面是史學也變得日益狹隘,逐漸局限於一種基於線性發展的時間觀的編年歷史學,而逐漸遺忘了中西史學傳統中更豐富的內涵以及更多元的編史學方法。史學被線性時間觀支配與自然科學被工具理性支配是同源並發的結果,而認清此狀況的一把鑰匙就是「自然史」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把逝去的傳統中「自然科學」、「史學」、「博物學」的淵源聯繫保存了下來。它既忠實於字面,又提示出張力,而且畢竟說起來還算是比較順口的(不然也不至於那麼流行)。
正方觀點(吳國盛)
這個翻譯的問題在於它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在於譯者把這個實際上的「專業術語」看成了一個「普通術語」,懶得去查字典,想當然地譯。
在「自然史」這種譯法裡,譯者和讀者都沒有產生你所說的那種張力感。讀者只可能把「自然史」這個術語理解成「自然的歷史」,而不可能從這個譯名中反觀出「自然」和「歷史」的古意,也根本沒有提示出任何張力。結果乃是對讀者的完全誤導。
相反,如果說要從字面的「彆扭」中找一點「張力」的話,在「博物志(natural history)」這樣的搭配中,倒是可以起到一點點效果。熟悉了「自然」和「歷史」之現代用法的讀者會奇怪,為什麼要把natural history譯成「博物志」呢,這裡面可是既沒有「博」,也沒有「物」,也沒有「志」啊。
反方觀點(古雴)
從西學東漸史來看,「博物學」也未必始終都是定譯,比如在日文中似乎就一直是「博物學」與「自然史」並存,和「牛奶路」這樣的錯誤相比恐怕還是非常不同的。至於「自然史」的譯法在讀者中造成的效果,當然光看字面是完全誤導了,然而事實上由於「錯誤」泛濫,無論是否合理,「自然史」這一概念事實上已經傳播開去。於是讀者不僅僅是在孤立的字面上理解這個概念,更是有機會在各種具體的語境中接觸到這一概念,比如有一大堆《XX的自然史》。當然要是都光看書名,那麼多半是完全被誤導了,但是讀了整本書呢?那一定會在語境中重新認識這個概念的。
顯然不能因為說由於「形而上學」這一概念在「詞典」中、在公眾的常識和日常的語境(這個詞至少在政治語言中已然成為「普通術語」)中被定義為是「孤立靜止片面的世界觀」的意思,而拿這個意思去翻譯metaphysics將會導致完全的誤導,就說不能這麼翻譯了。在這裡需要糾正的是詞典和常識,而堅持將metaphysics譯為形而上學並在更寬廣的範圍傳播正是有助於糾正常識的成見。
另外,儘管「博物志(natural history)」的搭配確實能夠發現張力,但這一情況又與「力學(mechanics)」的情況不盡相同。關鍵中國傳統中既沒有力學也沒有機械學,這個張力是西學內部問題,因此中文舍字面而取意譯恰能最充分地提示出張力。而中國傳統中卻如假包換地存在史學和博物學。而且這兩樣學問在中國古代可謂是舉世無雙,如果說博物學還不甚明顯,那麼中國古代的史學成就實在可以說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中國人同時在博物學和史學上成就卓著並非偶然,而正是提示了二者的內在聯繫)。中國擁有如此厚重和博大的史學傳統,然而可悲的是這一傳統後繼無人,對此錢穆等也多有悲嘆:由於受到西方現代性歷史觀的支配,現代中國人往往遺忘了自己獨特而榮耀的史學傳統,而使得原本豐富而博大的中國史學變得日益萎縮和狹隘。西方人的history同樣經歷了狹隘化的過程,但是畢竟在natural history等常用詞中仍舊保存着史學的古意,反倒是中國的「史」字顯得更為淪落,只有到文言文裡頭才能找到古意了,何況本來漢字的特長恰在於在新造詞中亦能保存古意,「史」的遺忘顯得尤為令人扼腕。我提倡「自然史」的譯法,不僅是要突顯關於「history」這個詞的張力,更是希望在現代漢語中復興中國傳統的「史」學淵源。
正方觀點(吳國盛)
這裡存在兩個問題,一個理解問題,一個翻譯問題。
翻譯就是把一個語言轉化成另一種語言。英譯漢的最佳方案是直接採用漢語中已經有的意思相同或相當的詞來對譯,其次是製造新詞。在natural history這裡跟milky way情況完全一樣,是中國古語即有相當之詞彙,不必新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並無「自然」一詞,此詞乃日譯nature所得。從翻譯角度看,新造的「自然史」當然不如既有的「博物志」。80年代之前,學者均用「博物學」一譯,「現代化」運動之後,才逐步失去了這一傳統譯名。據說現在人們都把「引以自豪」說成是「引以為豪」,把夏天很熱說成「七月流火」,情形大體類似。
從理解角度看,要害在於natural history與history of nature毫不相干,譯成「自然史」是錯誤的,是誤導的。個人願意將錯就錯是一回事,作為知識積累和傳承事業的翻譯,不能夠如此。你即使非要在哲學行文中製造張力,也要將正確的譯法加括號註明。
古人(中國希臘羅馬皆然)並無今人所謂「自然」概念,「自然志」亦「自然史」之翻版別稱,擁有同樣的錯誤。
反方觀點(古雴)
情況似乎並非如此簡單,關鍵就是說博物學真是漢語中已有的意思相當的詞嗎?比如在《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中「博物」分明被列為外來詞,而且博物學的對應詞為「natural science」而不是「natural history」,金山詞霸中博物學對應於「natural history」但「博物」卻對應為「natural science」。無論如何,「博物」是已有的詞彙沒錯,但它的對應關係絕非「銀河=milky way」那麼簡單,憑什麼說用博物學對應natural history正好?那麼為什麼說用博物學對應natural science不好?須知「史」亦是漢語中的既有相當之詞彙。而既有的「博物學」並不是與natural history對得正合適,反而是如果認可了把natural science譯為自然科學而不是博物學的話,那麼把相應的natural history譯為自然史才是最恰當的。如此「科學」與「史」學的關係恰好對應於science和history的關係,正好能把史學傳統引回科學之內。
語言本來就是變化發展的,「七月流火」和「引以為豪」是不同的情況,前者不能將錯就錯(字義上說不通),而後者可以將錯就錯。比如大廈究竟該讀成xia還是sha的問題誰說了算?即便說最初都是誤讀成sha的,但讀法已然固定,詞典也不得不改回,再不改就是詞典錯了。
另外,「博物學」將引起更為重要的一個誤導就是,把natural history和museum過於緊密地聯繫起來。當前公眾談起「博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不是博物學家,而是博物館。而博物學容易被理解成與博物館有內在關聯,乃至於理解為那種搜羅和展示「標本」之學,如此就是嚴重的誤導。要麼博物館應改為「博覽館」等舊譯也許更妥。但博物館之譯法已然十分堅固,倒是博物學/自然史已然鬆動,不如趁勢將錯就錯,撥亂反正,還原自然史的本意。
反方觀點(新浪網友)
西學東漸的翻譯史有許多可追究的問題,許多流傳下來的譯名並非最恰,但往往都是用慣了只好將就着用了,實在無可奈何。
如果「natural science」當初被定為「格物學」,那麼「natural history」就毫無疑問應該譯為「博物學」正相宜。然則「natural science 」事實上被固定為「自然科學」,而中國既有的「格物」一詞被捨棄不用,無論「自然科學」這一日源譯法是否更恰當,它的地位估計是再難撼動了。那麼是否仍然堅持「博物」這一既有詞彙就有待斟酌了。而「自然史」半外來半既有,道理既講得通,隱含的引導性又正合適。與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其它堅固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又恰到好處,通過為「自然史」正名,既斬斷它與陳列標本之「博物館」的過密聯繫,又提示出它與「自然科學」的對應關係,又帶動中國傳統的「史」學復興。
反方觀點(古雴)
吳老師說「natural history與history of nature毫不相干」我也表示懷疑。我當然知道它們是兩個詞,正如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兩個概念。但您要說他倆「毫不相干」,我看未必。您的看法也許正是被「博物學」的譯法所誤導所致。事實上既然在西方語境中natural history始終與history掛着鈎,且natural history和history的今日含義也是非常晚近才形成的,在觀念史的發展中二者不可能自始自終都「毫不相干」。對於前者理解的變化將很可能影響對後者的理解,反之亦然。
有一本叫From Natur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Nature的寫Buffon的書,看不到內容,不過看標題的架勢不像是說二者「毫不相干」的意思。
事實上伴隨着對history的理解的日益時間化(姑且這麼說),西方的natural history傳統也變得日益注重歷時性的側面,從林奈到布豐,分類法從單純只注重形態學上的區分到引入了起源變遷的思路(這也許就是上面那本書所涉及的),到了達爾文那裡natural history中的歷時性顯得最為令人矚目。而「歷時」元素之逐漸滲入natural history與其逐漸滲入history難道「毫不相干」嗎?「博物學」的這一譯名就阻礙了讀者發現這一關聯。
而歷時性的natural history在達爾文那裡達到的輝煌又反過來作用於人們對history的理解。在此馬克思做出了重大貢獻。馬克思通過他的歷史哲學,把達爾文之後的natural history的特點引回到history這一概念裡頭,恰恰正以那句history of nature & history of man的名言為標誌。而「博物學」這一譯名則把這裡頭可能的淵源關系統統遮蔽掉了。
我認為不妨把history of nature譯為自然歷史(學),與自然史相區別。乃至於我們也可以接受二者同時都譯為「自然史」的方案,正如「科學哲學」一詞那樣。
正方觀點(老鶴晴宵)
我傾向於註明自然史即博物學,然後還是譯成「自然史」!
我不認為「自然史」能概括「博物學」的意思。張華《博物志》英譯為:"Record of Natural History".該書內容「包羅萬象,有山川地理知識,有歷史人物傳說,有奇異草木蟲魚和飛禽走獸,也有神仙方技記錄」。只有「博物」一詞能涵概。自然史,我的理解該詞可以容納「山川地理知識,奇異草木蟲魚和飛禽走獸」,但一部書內若有較多人文內容,則舍博物而取該詞,是站不住腳的。另外,博主已經提到過,中國古代並無「自然」一詞。自然在古代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即「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指無拘無束的生活,而非「nature」.中譯自該照顧漢語習慣。
我贊成翻譯家傅浩先生的翻譯原則,翻譯需要精確,應「以準確為惟一標準」。「信則萬事畢矣」,怎麼可以將錯就錯呢。
反方觀點(古雴)
我說宜把西方Natural History翻譯為「自然史」,而中國古代原有之《博物志》當然仍為博物志,又不存在翻譯問題。恰恰是如你所言自然史不能涵蓋博物學,所以用博物學來譯西方的自然史是不準確的。「自然史」顯然要準確得多,而博物志由於涵蓋範圍不同,不夠準確。另外,說「博物」是外來詞不是說這個詞組本身中國沒有,而是說這個詞組的當代含義深受西學影響,已不再是其中國古典含義了。採納「自然史」之譯名,也是讓「博物志」的傳統含義得以恢復。
另外「自然」一詞的討論皆在natural science已然定譯為「自然科學」的前提下討論。如果說「自然科學」譯法不對,非要譯成「格物學」,那麼自然史也勢必應當譯為「博物學」正好對應。但問題是我們已經用「自然」來對應於「natural」,而「自然科學」與「自然史」原有密切聯繫,本屬一組相關概念而不是兩個相互孤立的術語(吳老師鼓吹博物學不正是要揭示它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嗎)。所以不要用「自然」一詞古代沒有之類的理由來說事了,要害是現在有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有「自然科學」,有「博物館」,這兩個都難以動搖,這是我們討論的前提。「natural history」究竟是向前者靠攏還是向後者靠攏更合適?
西學東漸時期各譯名的競爭淘汰未必都是優勝劣汰,更未必能保證不同概念之間的融洽。比如嚴復為譯名殫精竭慮,常常幾個月酌定一個詞語,但最終他老人家的譯法基本上都沒有流傳出來,大都敗給日本人的譯名了。但這並不意味着日本人的譯法就有多高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稍後中國的西學主要受旅日歸國學者的主導,他們習慣了日本的譯法,當然使得日源術語在競爭中占據了絕對優勢。「自然科學」、「理科」是日本譯法,它勝過了中國本土的「格物」、「格致」等譯名,但同時要注意在日本可是「自然史」和「博物學」並用的啊(我不通日文,但Google翻譯輸入中文博物學得到日文自然史,維基百科日文版亦有博物學/自然史條目)。但當初中國人沒有用「自然史」而只是單純用「博物學」,這未必是一個合理的結果。恐怕是由於西學東漸中從西方和日本引入的大多都是「自然科學」的部分,各種討論也都集中於「自然科學」,因此「自然科學」最終在旅日學者的推動下勝過了「格物學」,而「博物學」和「自然史」的競爭則根本未及充分展開。最後它們都被習慣和詞典固定了,就成了如此現狀,但顯然未必是最佳的搭配。在我看來要麼以「格物—博物」為配,要麼以「科學—史學」為對,而「科學—博物」生生地撕裂了關係,而這一撕裂未必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古爾德的《自然史沉思錄》這本書內容講的都是達爾文以來關於萬物起源進化變遷的討論,如假包換就是the History of Nature,用「自然史」譯完全合適,從頭到尾都讀得通,譯成博物學則讓人莫名其妙。那本書的譯者明明知道翻成「自然博物館」而不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可知並不是完全盲目弄錯,而實在是「自然史」讀得通,「博物學」讀不通也。
再如那本「Buffon: From Natur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Nature」。要照吳老師就只能譯成《布豐——從博物學到自然史》。如果說這一譯法正確,那麼這本書說的就是布豐之後Natural History就變成自然史了,如果這一譯法不妥,那麼還是說明博物學的譯法不合適。總之無論如何,都足以顯示「博物學」是一個不合適的譯法。
按照狹義的「歷史」理解,那麼布豐以後,或者達爾文以後,西方的Natural History也已經變成「自然史」了。而如果採納廣義的「歷史」理解,那麼布豐之前的Natural History也是自然史,所改變的恰好就是那個歷史觀。吳老師一句輕描淡寫的「毫不相干」就充分證明「博物學」這一譯名造成的誤導和遮蔽,使得吳老師這樣重視時間問題的人竟然也沒能充分重視到Natural History與History在觀念史上的密切聯繫。可見「博物學」調為「自然史」的意義之重大。
正方觀點(瘦鬼)
註明自然史即博物學,但問題是,自然史並不是博物學。我是學中文的,我對「博物」的印象最早來自張華的「博物志」,我知道博物學大致是什麼。但對於「自然史」這個詞,我的理解就是自然的歷史。如果說,這本書明明是本博物志,你偏要給它帶上自然史的帽子,但我就不認得了。說此處自然史就是博物學,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合理。
《Natural History of the British Isles》的目錄是:
Introduction
House,garden and park
Farmland,hedgerows and verges
Woods and forests
Heaths,downs,moors and mountains
Rivers,lakes,ponds and marshes
Sea and seashore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Index
若譯成冰島自然史,我的理解就是在冰島這個國家裡自然的歷史,按照這種理解,「House,garden and park」就令人費解了,因為這些不能歸入自然的範圍。所以之前我說過,自然史無法覆蓋博物學。不僅如此,它還造成了嚴重的誤導。「當然要是都光看書名,那麼多半是完全被誤導了,但是讀了整本書呢?那一定會在語境中重新認識這個概念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整本書,只是為了證明被誤導的不夠嚴重?這合邏輯嗎?首先,你也承認這個詞會造成誤導,其次,你認為有必要在進入語境後,按這個詞的實際含義(即博物志)來接受這種誤導的譯法。而犯這種錯誤,原因卻是為了「不僅是要突顯關於「history」這個詞的張力,更是希望在現代漢語中復興中國傳統的『史』學淵源。」抱歉,我理解你的邏輯。翻譯就是翻譯,準確是它惟一的原則。
反方觀點(古雴)
「史」學在中文中原本並非狹隘的「歷史」之意。把屬於「經史子集」中史部底下的許多典籍目錄拿來看豈不也是莫名其妙?翻開《史記》的目錄豈不也是莫名其妙?天文、地理、物事、傳記、藝文等等,是今日「歷史」所指範圍麼?
之前我說光看《XX自然史》的書名多半是會被完全誤導了,現在想來《XX博物學》的誤導也不示弱。比如就以古爾德的《自然史沉思錄》為例,目錄如下:
序言
第一部分 關於達爾文
第二部分 人類的進化
第三部分 奇特的生物與進化的樣板
第四部分 生命史中的模式與間斷
第五部分 地球的理論
第六部分 大小與形狀,從教堂到腦,到行星
第七部分 社會中的科學——一種歷史的看法
第八部分 人性的科學與政治學
A.種族,性與暴力
B.社會生物學
後記
參考文獻
試問若書名是《博物學沉思錄》,你看着目錄難道不覺得莫名其妙嗎?我就不再多說那個「博物館」的誤導了。
自然史和博物學同樣會有各種誤導,關鍵在於哪一種導向性更合適。是誘導人往自然和歷史的方向聯想呢,還是往器物和博物館的方向聯想更合適?
「House,garden and park」不能劃為「自然」範圍?那麼它們怎麼又可以化為「自然科學」的範圍?「自然科學」亦可對這些人造對象進行科學研究,正如自然史亦可對人文對象進行「自然研究」,這恰恰表達了這兩門學科的方法特點。同樣針對一些人文對象,「自然史」的研究方式就與社會學、人文歷史學的方法有所區別,而是把它們當作自然對象那般進行研究。注意這個「自然史」是Natural History而不是History of Nature。不是指這門學科的對象是自然,而是指這門(史學)學科的「品格」是「自然的」。正如「自然科學」可以把House當作研究對象,「自然史」當然也能。這正是體現了「自然史」之譯名之精妙處!否則你光譯成「博物學」,也是在說對象是「物」,那麼何以能涵蓋人事呢?是說把人事當作物來研究了嗎?這樣理解就不如「自然史」說得順——並不是以自然為「對象」,而是說這門學科的方法和品格是「自然的」。
現在我的討論都涉及「自然科學」與「自然史」的關係。如果說沒有「自然科學」這個玩意,而是比如說「格物學」,那麼我就沒啥說的。要批評我的觀點請務必注意「自然科學」這一現成固定譯名的存在。如果說網友看不出或不承認natural science與natural history二者之間有極為重要和深刻的聯繫,那麼就不必與我爭論了,我無力說服你。
任何一個術語的翻譯從來不是孤立的事情,必須考慮到與這個術語直接相關的一系列概念的關係。
另:吳老師常說「第一種XX哲學」和「第二種XX哲學」的關係,比如Philosophy of Nature是以自然為對象的部門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則是整個的哲學品格,它強掉的是一種基本的哲學態度,而不是一個哲學專科。於是這個Natural History也是類似的意義。因此它能夠承載復興史學的使命。「自然史」不是指一門專以自然為對象的史學部門,而是指整個一種史學品格、態度和方法。在我看來,中國古典史學整個就是Natural History,就是自然史,就是博物學,就是記事。而現代西方那種線性時間觀以及歷史發展規律等等的東西並不是中國古典史學的性格。而古代中國史學並無「他者」,因此它不必特意給自己冠名,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不必刻意標榜自己是「自然哲學」而只需以「哲學」自居。但一旦有了他者的對比以及競爭,那麼選擇一個恰當的標籤以示明其獨特性格就是有必要的事情了,於是在我看來中國古典史學就可以恰如其分地稱為「自然史」,這當然是借了西學的概念來詮釋中國傳統,但這當然也是合理合適的,正如我們借了「哲學」等概念來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思想也未必沒有意義。「自然史」之名正好借西方的Natural History以及相關的Natural Science傳統來重釋中國古典史學,同時反過來以中國古典史學來詮釋西方的Natural History概念,如此互相支持互相詮釋,最符合學理。
正方觀點(吳國盛)
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是兩個,一個是理解問題,一個是翻譯問題。希望能夠通常深入細緻的文獻閱讀將問題一個一個的解決。
1,查查西文詞典和相關西文文獻,搞清楚natural history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代是什麼意思,現代是什麼意思。我的回答是沒有實質性變化。 2,查查中文詞典和相關中文文獻,搞清楚「博物志」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代是什麼意思,現代是什麼意思。我的回答是沒有實質性變化。 3,看看它們兩者意思完全一樣,或基本相近。 4,再查詞典讀文獻,搞清楚「自然史」究竟是什麼意思,看看這個意思與剛才查到的natural history是不是一個意思,或意思相近。[我的回答是否] 5,如果「自然史」的意思與natural history不相同或相近,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相同或相近,此問題轉入「翻譯問題」。[我的回答是問題已經解決]
反方觀點(古雴)
1、如果說nature一詞和history一詞在古今都有重大變化,而Natural History居然說沒有實質性變化,我是怎麼拍腦袋也想不通。我隨手搜索到一些文獻標題可以提示出一些西方學者對於the Nature of Natural History(自然史的本性)的變革有專題研究(還有布豐那個是怎麼回事),具體文獻我當然是沒有讀過。
2、中國古代雖然有《博物志》,但「博物」和「志」主要還是兩個詞而沒有這樣一個固定的學科存在(現代也沒有),固定的學科或者圖書分類則是「史」。而「博物」這個詞在古今當然是有巨大變化的,比如今天的「博物館」在古代顯然沒有。而「博物館」這個博物在今天成了博物的主要用法,去搜索「博物學」找到的大多都是「博物館學」。這是顯而易見的現實情況。
3、對比張華的《博物志》和古德爾的《自然史沉思錄》,或者西方當代的《自然史》雜誌中的內容。不看標題光看目錄,隨便找一個不明就裡人來瞅瞅,能想到它們是屬於基本相近的一個學科的話我就服了!
要用文獻證明兩者在具體使用中意思基本相近何其困難,但如果有一些判然不同的、明顯不相似的個案,就能夠對此一票否決。那麼布豐或者達爾文之後的Natural History的用法,例如體現為古爾德的《自然史沉思錄》裡的那種用法,那種把自然物的演進歷史(進化論)作為Natural History的「主題」的用法,在中國古代的「博物志」里是無論如何都不包括的,而這恰恰就是Natural History最典型的現代模式。當代西方的分類學就是把博物學的命名問題變成了一個進化史問題。中國固有的「博物學」從來沒有相對應的部分,更不用說成為主導。
至少我要強調的是 博物學=Natural History 絕對不是 銀河=milky way 那麼簡單的一樁事情。
顯而易見,由古至今Natural history這個術語的外延是有很明顯的變化的。這不叫實質性的試問什麼叫實質性的變化?
Natural history不僅外延變化顯著,其內涵或者說研究方法和主要旨趣也發生着重大變化。而這一系列的變化正與「自然」概念和「史」的概念的變化相扣合,因此我主張必須用「自然史」來翻譯才能準確地對應西方的Natural history及其演化。我認為它的歷史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事,因此主要討論翻譯問題。
我的思考至少從三年前就開始了。當時聽了您和劉、蘇三位老師的博物學論壇,有所感想,事後向劉、蘇兩位老師發了郵件(當時還沒敢和您對話)。劉老師就回覆說(原話):「吳老師認為只能譯成博物學。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約定,現在成了習慣,有一定好處,但不可把約定絕對化。history本身就有研究、探討的意思。自然史就對是自然的觀察、匯總、研究之意。因此我覺得"自然史"這一說法也沒什麼大的錯誤,最多它沒有堅持前人的約定。」——這是來自一位Naturalist的意見,至少他也覺得自然史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這幾年來,雖然讀的英文文獻寥寥,但對於中文書籍我還是有一定把握的。吳老師提到的那些「誤譯」為自然史的書籍,多數都在我書架上,許多都曾翻看。據我在語境中的實際感受,「自然史」確實比「博物學」來得準確和通順。比如《愛的自然史》,上來一大篇先講「愛的歷史」,然後講愛的生理學、愛的進化、物競天擇啊啥的。只有最末兩小段講愛的習俗和種類,但字裡行間仍然穿插着進化啊、歷史啊、起源啊等等。就是按「史」來理解才讀得通,按「博物」理解根本讀不通。而《情愛志》的翻譯則是錯的,既然這本書正要討論「愛」的各種種類,情愛只是其中一種,標題豈能無端用情愛來替換廣義的愛?所以也許可以翻譯成「愛志」,但顯然十分彆扭。綜合考慮,仍是《愛的自然史》最妥當、精準、通順——望文生義亦可理解,首先它是對愛的歷史考察,然後這種歷史考察不是觀念史也不是社會史,而是更多使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也就是生理學、生物學和進化論,來進行的歷史考察——這種理解雖然不甚到位,但卻確實很接近「自然史」的當代用法,也能夠讀通此書。儘管說譯者或讀者是處於無知,但確實都歪打正着。其餘一些註明「自然史」的書也有類似情況,頑固較真於「博物學」這一譯名就會發現許多書譯不過來,譯過來也顯得很彆扭。當今熟知張華《博物志》的讀者畢竟極少數,更多的人是通過「博物館」來認識「博物」二字的,這樣來理解「自然史」就更不通了。我除了偶爾會拍拍腦袋之外,也是會讀書的。沒有積攢充分的信心,我哪裡敢在吳老師的地盤叫板?我只希望能引起吳老師對此的重視,不要再一句「毫不相干」就打發了。要否決您的「毫不相干」論,不需要列舉全面的文獻,有幾條明顯的反例那就能證偽了。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翻譯也未必錯。實際去看一看現在的中外自然博物館的實際內容以及建館宗旨,當知此名絕對貼切。百度百科寫道:「上海自然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籌建於一九五六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日批准由金仲華等12人組成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籌委會會議確定:館的性質為「自然歷史」,定名為「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院」;任務是籌建動物、植物、人類、天文、地質5個專業館;」這是博物館界自覺的認同,就是「自然歷史」,就是展示自然的演化史。把當代的自然博物館叫做「自然史博物館」是完全合適的。
在百度百科下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分館安排如:
「動物學分館……古動物史,古人類史,現代動物……;植物學分館……內容為植物的進化……。整個陳列按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排列,反映生物演化的歷程,……」
其餘一些博物館的宗旨和自我定性:
比如
天津自然博物館:動物陳列通過對……揭示動物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古生物陳列主要以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為主,配合一定的科學輔助資料,闡明生物演化的歷史過程。植物陳列以實物標本為主,同時配有照片、模型和生態布置,說明植物由簡到繁,由水到陸,由低等到高等的發展演變過程,同時揭示植物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密切關係。古人類陳列以人類的產生和發展為主線,以各階段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為主要內容,用已掌握的原始人類遺存及有關資料來展示人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說明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類社會)是辯證地發展的。
陝西省自然博物館:……讓歷史和標本告訴您每一個改變……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為自然歷史類博物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是中國綜合性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史博物館」才是恰當而準確的,如果說「博物學博物館」顯然不倫不類不知所云。只得勉強說成「自然博物館」,但這又不準確,因為有些「自然博物館」是「Natural Science Museum」(西方也有),而那些注重陳列歷史的才叫做「Natural History Museum」,「自然博物館」不能把這兩種區分開來。
中立觀點(劉華傑)
俺覺得自然史、自然志、博物學都可用。俺譯的《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學》快出來了,大家可以繼續爭論。
反方觀點(王祖哲)
「自然史」就是根據natural history這個短語的原文翻譯的,而這和「牛奶路」的那種望文生義不是一回事,博主不應該把這兩個不同的問題混為一談。
實在說來,對一般讀者而言,「博物志」是有點莫名其妙的,因為「物」的面太廣了。等到一般讀者讀明白了什麼是「博物志」,他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長了學問。然而,如果一般讀者一看「自然史」就基本明白個大體,那不是更好嗎?
早年的翻譯家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地採取「自然史」這個譯法,它明明就是natural history啊,卻要採取「博物志」這個譯法,真是耐人尋味。假如我們告訴西方人,我們把他們的natural history翻譯成「博物學」(得好好用英語解釋「博物學」這三個漢字的意思),他們也未必多麼欣賞,他們或許會說:哎呀,那就將就着那樣吧;無論如何,中國讀者得看看一本書,才能夠理解我們講的這個東西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名字,無關緊要的。
我猜大概是這樣:以現在的生物學標準看,natural history夠不上科學,可以說是生物學的觀察和準備階段,因此,因此它拉里拉雜的把其實是缺乏嚴格分類原則的觀察都囊括其中,也未必不涉及人文現象,因此對這個勾當感興趣的人,顯得「什麼都知道」,是「博物學家」,因此早年的翻譯家的翻譯就是「博物學」。——但是,這麼一個「張力」十足的詞,也未必是好事,容易引起讀者不必要的想入非非。
翻譯家無非是當中間人,幫助著作家與讀者好好地溝通。怎麼有助於理解,就怎麼翻譯,應該是對的。
當然,博主提醒翻譯家得知道當初有人把natural history翻譯為「博物學」,是太對了。因此,假如我以後碰到這個問題,我在譯文中或許這麼辦「自然史或稱博物學」,。
參考文獻
- ^ 吳國盛. 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科学. 2005-01-07 [2009-07-14].
- ^ 吳國盛. 读《人类与自然世界》. 2009-04-20 [200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