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聞七日錄

《中外新聞七日錄》是早年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所辦的報刊,是中國近代最早單張發行的周報。[來源請求]

歷史

1865年2月2日,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湛約翰(John Chalmers)在廣州創辦報刊《中外新聞七日錄》並任第一任主編,十六開,分上下兩欄,創刊號上欄小引日:「我濟耶穌教會,忻忻而創是新聞七日錄,非欲藉以邀利也,蓋欲人識世事變遷,而增其聞見,為格物致知之一助耳。」該報報道新聞、介紹科學知識、刊載少量時事論文和文藝稿,偶有航運、商情消息和廣告,但比商業報紙要少得多。其宗教宣傳,滲透於新聞、科學之中,巧妙宣揚上帝的萬能與基督的博愛。《中外新聞七日錄》依託惠愛醫館自辦發行,在博濟醫局、雙門底福音堂、惠愛醫館出售。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湛約翰等傳教士在進行「醫學傳教」的同時。也利用報紙傳播醫藥信息,免費給一些窮苦民眾治病送藥。

內容特點

記錄下層生活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十八日,該報報道了廣州市場米價昂貴的情況:「羊城米市壟斷居奇,買多賣少,高抬時價。」並作出解釋:「原夫粵東生齒日繁,土產谷糧本不敷民食,自阮芸台(註:兩廣總督阮元)中堂節制兩粵時,創設條例,凡入口洋船系運載穀米者,概行免稅,故每歲得洋米接濟,是以米價日低,窮民無啼飢之苦。至近年換和約之後,復徵收船鈔,各洋船運米到粵者,皆裹足不肯入口。止(只)在港澳停泊貿易。以致奸商得以囤積,而米價日昂。」
對於百姓娛樂生活的報道: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夜。「相傳以為是夜灶君上天詳奏人間善惡……俗例於是晚具雞豚果酒,日,吾以享神而望其護佑也。」而新年之俗,「各人往親友家道賀,每見人家孩子,多以紅紙封利市,或錢或銀,以博小孩之歡。求利者遂於初旬用色紙糊各種生物牌燈,滿懸市鎮。」
「每年居民當中秋節醵金,蓋一有台之高大篷廠,於十四五夜張燈結綵,如開不夜之城。任四方之善歌者登台自唱。以盡其所長。殆一人曲罷,復人一人繼其聲。可謂歌累累如貫珠者,人熙熙如貫魚矣。爾時,台下士女踏月而來,觀聽者如雲,名之日唱山歌。其曲之動聽者.擊節歡賞,其曲之不動聽者。但供一笑。」
第33期報道:「近日省城多有蚩氓往游香港,欲觀盂蘭盆會,而反誠(稱)狂妄之事也。」

反映社會亂象

1865年至1867年問,《中外新聞七日錄》多次報道了廣州及其近郊發生的盜匪事件。如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廣州小東門一家「晉安押」被搶劫,又如一家「南盛」洋貨店在1866年10月16日遭到搶劫,此類搶劫案件經常出現在本地新聞中,僅第97期所刊《羊城賊劫瑣聞》中,就報道了最近的三起劫案。
同治四年(1865年),廣東督撫曾下令嚴禁賭博,然而,本年七月十九日《中外新聞七日錄》披露,「有趙裕者,以白鴿票稟請承餉,復開票廠,每月願交銀一萬兩,以助軍需。」同年11月,廣州承包闈姓票的六家賭商,業已期滿。為進一步獲取暴利,「復求軍需局各官給示,許其照舊章下歲科試兩年依式捐繳充承。」
第151期刊載賭博致使的慘劇:「西門外長庚里,梁某有子,年將及壯,終日以賭博為事,父母責之不從.親朋諫之不聽。乃於本月十三日,將身穿之衣服盡付質庫,取銀輸完。是日回家,父母交嘀萬端,自見無顏,乃白尋短見,競買信石食之,欲辭人世。」
報道西關官埠前的妓樓:「大樓高疊三層,夜間粉黛星羅,紈綺雲集,燈火輝煌,弦歌嘔啞,大開鬧熱之場.實設迷人之陣。一年之中,不知傾盡幾人家產,喪盡幾人品志矣。」

普及科技文化

《中外新聞七日錄》發表了《地球轉動論》、《日論》、《人身血脈運行圖說》、《電氣線近聞》、《氣機篇》、《種痘說》等文章,為下層民眾科普天文、物理、醫學、科技等領域的基礎知識,並繪製簡明易懂的圖畫,以期形象地展示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如《西國縫衣服器具圖式》一文介紹了當時廣州人感到極為新鮮的縫紉機,「其形面如桌子,以木為之,正中放鐵器一塊。鐵器上有活機一條,其形如弓,是使(應為便)其拿針者,左邊放線一團,穿過活機之頭……」這種新式機器,「能挑縫衣服手巾各物,快捷異常,計每日做物,可能當女工之十。」


影響

《中外新聞七日錄》作為19世紀60年代國內出版的少數中文報刊之一.有着深入報道地方新聞貼近民眾生活的特點,因而廣受青睞,「每期觀者萬餘人,可見欣賞之盛矣」。其在城市空間內的傳播程度在當時中文報刊之中無人能出其右。該報對廣州地方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其他報刊少有涉及,因此對於後人研究廣州社會史和新聞史具有極大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

1.中外新聞七日錄 台灣華文書局1969年影印本
2.中國新聞傳播史:傳媒社會學的視角 陳昌鳳 清華大學出版社
3.地方新聞與社會話語:1865—1867年的廣州——以《中外新聞七日錄》為中心 蔣建國
4.我國近代最早的文化周報——《中外新聞七日錄》評介 劉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