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殷理基·羅多

乌拉圭作家(1871—1917)

何西·殷理基·卡米洛·羅多·皮涅伊羅(西班牙語:José Enrique Camilo Rodó Piñeyro;1871年7月15日—1917年5月1日),通稱何西·殷理基·羅多(西班牙語:José Enrique Rodó),是烏拉圭政治人物、作家、文化評論者。

何西·殷理基·羅多
José Enrique Rodó
出生(1871-07-15)1871年7月15日
 烏拉圭蒙特維多
逝世1917年5月1日(1917歲—05—01)(45歲)
 意大利巴勒莫
職業作家、政治家、教師
國籍 烏拉圭
體裁散文
文學運動現代主義[1]
代表作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
受影響於魯文·達里奧
歐內斯特·勒南
施影響於法蘭西斯科·加西亞·卡爾德隆西班牙語Francisco García-Calderón Rey卡門·萊拉何西·巴斯孔塞洛斯何西·卡路士·馬里亞特吉

早年輟學工作,憑藉自學文學知識進入文壇,歷任大學文學教師、國立圖書館館長、國會眾議員等職。其以散文見長,為拉丁美洲現代主義文學在散文領域的代表作家,烏拉圭900一代西班牙語Generación del 900的主要成員之一。其主要著作為散文《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

生平

羅多於1871年7月15日出生在烏拉圭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何西·羅多·哈內爾(José Rodó Janer),祖籍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隆拿[2],羅多四歲時在其姐的教導下開始識字讀書,隨即進入首都蒙特維多埃爾比奧·費南迪斯學校英語Elbio Fernández School學習[3],在校期間,羅多對歷史、文學等科目感興趣,開始出版自己製作的報紙,亦參與編輯自己學校的校報[4]:84。後來,他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羅多不得不轉學到公立中學,並在14歲輟學工作;而除了一些小詩和散文,他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幾乎沒有保存下來[5]:335

成年的羅多仍然熱衷於文學創作,1895年,他創辦《文學和社會科學國民雜誌》(Revista Nacional de Literatura y Ciencias Sociales),並開始透過雜誌發表自己的文學批評,在烏拉圭文壇嶄露頭角[6]。雖然羅多並未完成大學學業,但憑藉自修得到的文學素養,他在1898年被國內唯一的大學共和國大學聘任為文學系教授[5]:335,在校執教期間,他還發表了散文《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從此聲名大噪[6]。1900年,羅多還代理擔任了兩個月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4]:87

 
烏拉圭蒙特維多的羅多紀念碑

1902年,羅多加入了政治強人何西·巴特列·奧多涅斯領導的紅黨,他隨後當選為烏拉圭國會眾議員,代表蒙特維多選區,連任三屆[7]。1906年,在佩德羅·迪亞斯的提議下,巴特列政府決定禁止在公立醫院懸掛十字架,但羅多卻發表《自由主義與雅各賓主義西班牙語Liberalismo y jacobinismo》表示反對,他認為耶穌的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此拆除十字架的做法是極端的[8]。後來,巴特列更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實現了教會世俗化,國家政教分離[9]:95。因為不滿巴特列奉行激進的反教權政策,羅多最終與後者分道揚鑣[7]

1916年,羅多成為阿根廷文學雜誌《面與面具西班牙語Caras y Caretas (Argentina)》的通訊記者[10],其後前往歐洲,相繼遊歷了西班牙瑞士意大利等國,但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旅行期間患病,同年5月1日病重不治,享年45歲,而他的遺體則在三年後被運回烏拉圭[5]:336,並安葬在蒙特維多中央公墓西班牙語Cementerio Central de Montevideo的先賢祠內[11]

文學

 
厄瓜多爾一座公園內的羅多銅像

19世紀中後期的拉丁美洲處於實證主義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下,同時,拉丁美洲各國的統治者也極力維持各自國家的獨立地位,與鄰邦齟齬不斷[12],而西班牙美西戰爭中的戰敗開始讓一些拉丁美洲知識分子呼籲效法美國模式,但何西·馬蒂魯文·達里奧等文人則不贊同這些觀念,並認為拉丁美洲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另一個美洲」是不同的。上述歷史現實與觀點,以及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美學傳統,基督宗教精神對羅多的創作理念產生了深刻影響[13]:68-69

羅多的代表作是散文《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其創作靈感來源於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劇作《暴風雨》,實際上則受到達里奧以及法國學者歐內斯特·勒南著作的影響[14],而「愛麗兒」則得名於劇作中同名的精靈英語Ariel (The Tempest),在散文中也是拉丁美洲的女性化身,也代表着羅多所提倡的美學、藝術與智慧,文中與之相對的則是象徵美國的野蠻、勢利與庸俗的卡列班(Caliban[13]:73[15]。雖然羅多總體上對卡列班持否定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物質進步的意義,並主張「讓卡列班順服愛麗兒,讓愛麗兒引領卡列班」,他也藉由《愛麗兒》主張拉丁美洲各國不應該成為美國的扈從,而應該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並努力實現精神和文化的統一,進而為政治上的統一奠定文化基礎[13]:72-73[16]:57。羅多在《愛麗兒》中還提出拉丁美洲應該回歸基督宗教信仰、崇尚古典美學並實施人文教育,而這也成為他反對巴特列激進的世俗化政策的原因之一,該觀點也深刻體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自由主義與雅各賓主義西班牙語Liberalismo y jacobinismo》中[13]:72[17]。而羅多在《愛麗兒》中索提倡的這種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則被稱為「愛麗兒主義西班牙語Arielismo[16]:56-57

此外,羅多還著有《普羅透斯的宗旨》(Motivos de Proteo)、《普洛斯彼羅的遊廊》(El mirador de Próspero)、《普羅透斯的新宗旨》(Nuevos motivos de Proteo)、《普羅透斯的最後宗旨》(Últimos motivos de Proteo)、《美洲人》(Hombres de América)等散文作品[6],這些作品以豐富的辭藻與意象,浪漫主義特色的文字而著稱[18]

評價與影響

何西·殷理基·羅多在其家鄉烏拉圭受到尊敬,為了紀念他的貢獻,烏拉圭索里亞諾省的一個城鎮於1924年被命名為何西殷理基羅多西班牙語José Enrique Rodó (ciudad)[19],烏拉圭國內還有多個以他命名的公園[20]。1941年,智利大學生代表大會亦將羅多尊為「美洲青年良師」[21]。其在散文《愛麗兒》中提出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也在不少拉丁美洲國家引起廣泛討論,並最終成為了拉美地區泛美洲主義、反美思想的起源,也對拉丁美洲本體意識、民族意識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也是部分拉丁美洲國家的學生必讀書目[6][22]:182-183秘魯法蘭西斯科·加西亞·卡爾德隆西班牙語Francisco García-Calderón Rey[23]哥斯達黎加卡門·萊拉[24],以及古巴政治人物切·格瓦拉[18]、墨西哥學者何西·巴斯孔塞洛斯及其「宇宙種族英語La raza cósmica」思想等都多少受到了《愛麗兒》思想的影響。中國學者孫雪也認為羅多的文化民族主義有助於保護、傳承印加文化、瑪雅文化等在地文化[25]

但也有學者批評羅多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如美國學者瓊·佛朗哥認為愛麗兒主義西班牙語Arielismo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拉丁美洲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有助於促進拉丁美洲的一體化,但他也認為這種思想有較大的局限性,難以解決拉丁美洲的長期發展困境。中國學者劉承軍則認為羅多不能擺脫自己的精神貴族立場,進而導致理想幻滅,悲觀失望[16]:60-61

參考資料

  1. ^ NHKラジオ・まいにちスペイン語「すばらしきラテンアメリカ ¡Américas fantásticas!」6月号が開講!!. 神田外語大學. [2024-08-22] (日語). 
  2. ^ Clemente Pereda. Rodo's Main Sources. San Juan, PR., U.S.: Impr. Venezuela. 1948: 48 [2024-08-17]. OCLC 9419300 (英語). 
  3. ^ Ex Alumnos de Honor o Destacados. Escuela y Liceo Elbio Fernández. [202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西班牙語). 
  4. ^ 4.0 4.1 Gustavo San Román. Money, Culture, and Enterprise in José Enrique Rodó.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9-01, 104 (1): 83–105 [2024-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7) (英語). 
  5. ^ 5.0 5.1 5.2 John F. Garganigo. Huellas de las literaturas hispanoamericana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2 [2024-08-17]. ISBN 9780130618573 (西班牙語). 
  6. ^ 6.0 6.1 6.2 6.3 張世軼. 罗多,J.E.. 《中国大百科全书》. 北京市: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3-02-13 [2024-08-17]. ISBN 9787500079583. 
  7. ^ 7.0 7.1 Pablo Romero. 15 de julio de 1871 Los motivos de Rodó. Revista LA ONDA (Uruguay).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8) (西班牙語). 
  8. ^ Arena de Debates: Liberalismo y Jacobinismo.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y Cultura, Uruguay. 2021-11-23 [2024-08-18] (西班牙語). 
  9. ^ 韓琦; 蘇婧. 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及其原因探析. 《史學集刊》. 2014, (6). CNKI SHXZ201406013 . 
  10. ^ Varias actividades por los 100 años de la muerte de José Enrique Rodó. La Diaria. Uruguay. 2017-05-25 [2024-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7) (西班牙語). 
  11. ^ María de los Ángeles Orfila. El descanso eterno de los héroes: los secretos del Panteón Nacional. El País (Uruguay: El País S.A.). 2022-04-12 [2024-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西班牙語). 
  12. ^ H·塞頓·屈臣 著; 全地 譯. 关于西班牙语美洲民族形成问题. 《民族譯叢》. 1984, (04): 77–80. CNKI TRIB198404018 . 
  13. ^ 13.0 13.1 13.2 13.3 陳義山; 馬翔. 拉丁精神和身份构建——罗多《爱丽儿》的美洲主义构想. 《台州學院學報》. 2024-07-03, 46 (4).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24.04.011. 
  14. ^ 於施洋. 真读拉美:译读《爱丽儿》,等待罗多. 澎湃新聞. 2021-09-15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15. ^ 後藤雄介. 「喰人」たちの後日譚 ──ラテンアメリカ「喰人」論補遺. 早稻田大學. 2020-01-24 [202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2) (日語). 
  16. ^ 16.0 16.1 16.2 劉承軍. 拉丁美洲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 《拉丁美洲研究》. 1990, (03). CNKI LDMZ199003010 . 
  17. ^ San Román, Gustavo. Religion and Liberalismo y jacobinismo. NED - New edition (編). A Companion to José Enrique Rodó. Boydell & Brewer. 2018: 195–240 [2023-10-12]. ISBN 978-1-85566-328-2. doi:10.2307/j.ctvc16khr.11 (英語). 
  18. ^ 18.0 18.1 段鵬程. 好书·推荐:拉美思想又一经典《爱丽儿》首个中译本问世. 上觀新聞. 2021-08-08 [202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2). 
  19. ^ 焦震衡. 《拉丁美洲地名考察》.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 343. ISBN 9787509797983. 
  20. ^ Cecilia Arias. La imagen y las ideas de José Enrique Rodó en el espacio público montevideano. Análisis del monumento localizado en el Parque Rodó de Montevideo. SciELO Uruguay. Uruguay. 2021-11-01 [2024-08-17]. doi:10.25185/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7) (西班牙語). 
  21. ^ Gerardo Molina. José Enrique Rodó: a 150 años de su nacimiento. Revista Diafanís. BA, Argentina. 2021-07 [2024-08-22] (西班牙語). 
  22. ^ 陳凱先. 当代拉美小说及其历史渊源.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 (01). CNKI NJDX401.024 . 
  23. ^ Teodoro Hantpe Martinez. Francisco García Calderón América Latina y el Perú del novecientos Antología de textos (PDF). Lima, Peru: Corporación Financiera de Desarrollo. 2003-06: 31 [2024-08-22]. ISBN 9972462196 (西班牙語). 
  24. ^ Carmen Lyra. Instituto Nacional de las Mujeres. [2023-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西班牙語). 
  25. ^ 孫雪. 拉美文化民族主义探微.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4, (6): 60–61. CNKI BJJJ201406029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