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雲

陶渊明作品

停雲》是陶淵明的一首四言詩,是《陶淵明集》中第一首詩,在詩中表達了他懷念親友的感概。

背景

柯寶成認為,此詩作於晉元興三年(404年)春天,陶淵明四十歲的時候。當時劉裕收取京口,進一步攻佔建康[1]也有說法認為作於408年,或者是403年,大約是陶淵明歸隱後的作品。[2]

內容

《停雲》,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願言不從,歎息彌襟。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有酒有酒,閑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於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豈無他人,念子寔多。願言不獲,抱恨如何!

分析

有學者認為此首詩是陶淵明抒發當時政局的感概。元代劉履認為,陶淵明是為了他的親友或者仕於宋者作此詩,並指此詩首章中「停雲」、「時雨」是「喻宋武陰凝之盛」,而「表昏」、「路阻」,則是比喻天下都歸於劉宋,而晉臣沒有可以出仕的方法。而作者則是在東軒中飲酒自慰,為良朋遠去和當時政局感到煩擾。整體而言,以飛鳥作「興」的手法,以此比喻親友,最初則是懷望飛鳥,後來希望和他一起飲酒,但是知他不會回來之後,也只是感到無可奈何,他認為這「可見靖節之於親友,情之至,義之盡也」。[3]黃文煥認為,《停雲》四章都是「匡扶世道之熱腸,非但離索思群繼之閒驚也」,指陶淵明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匡扶晉室的想法。「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陸成江」的描述都是暗示晉朝滅亡,希望有人可以一起恢復山河。「東園之樹」則是暗示即使是國家淍亡也好,也終會有一天重新繁榮。並指整文創作「章法映帶,各有次第」,創作上緊扣序文,比與手法融入文中使讀者不覺。[4]沃儀仲指「伊阻」、「成江」暗示了時運。「八表同昏」則是怪責了當時的臣子,認為作者希望在此詩中表達當時朝延沒有賢臣,而我自己雖然有才學,但依然抱恨不得用[5]

學者注意到此詩和《詩經》的關係。離無之指「以『停雲』名篇,乃周詩六義之遣義也」,認為以「停雲」命名是受到《詩經》的影響[6]。清代張謙宜指「《停雲》溫雅和平,與《三百篇》近;流逸鬆脆,與《三百篇》遠;世自有知此者」,指《停雲》的溫雅之處和《詩經》接近,但詩中隱逸之處和《詩經》則是較遠[7]。唐旭東指,陶淵明模仿了《詩經》以首句兩字的方式以命題,也模仿了《詩》小序的方式為《停雲》作序,而疊句的方式也和《詩經》的手法相似,用典用詞方面也有所相似,可見有所模仿。[8]也有學者認為此首詩考仿了《離騷》,王夫之指,「四章往復之間,言句有限,取比《離騷》,尤為深遠廣大。彼以偏懷學陶者,初不知此詩風旨也」,指他四章重複之處,相比於《離騷》更為深入。[9]

參考

  1. ^ 柯寶成. 陶淵明全集 滙編滙校滙評. 武漢: 祟文書局. 2011: 3–5. 
  2. ^ 汪榕培. 承前啟後,推陳出新——陶淵明的《停雲》詩賞析.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 (02): 39-45. 
  3. ^ (元)劉履. 《选诗补注》卷五. 首章:此蓋元熙禪革之後,而靖節之親友,或有歷仕於宋者,故特思而賦詩,且以寓規諷之意焉。此章言「停雲」、「時雨」,以喻宋武陰凝之盛,而微澤及物。「表昏」、「路阻」,以喻天下皆屬於宋,而晉臣無可仕之道矣。我則靜止東軒,飲酒自慰,何乃良朋遠去,使人搔首佇望而不歸耶!
    四章:興也,言庭柯之鳥翔集從容,和鳴而相親,以興仕途之人,當擇所處,不可遺頁棄友而不顧返也。且他人之苟祿者,亦豈無之,惟我與子,素相親厚,故於此實深念之耳。始也搔首而懷望,中則欲與促席而開陳,至此,乃決然知其不復來歸,則是願言不獲,而中心為之抱恨。此可見靖節之於親友,情之至,義之盡也。
     
  4. ^ (明)黃文煥. 《陶诗析义》卷一. 四首皆匡扶世道之熱腸,非但離索思群繼之閒驚也。「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陸成江」,日月山河,交失其恆,此復何等景象,可乏同心亟商匡扶哉!園樹雖凋,猶有再榮之日,世界雖壞,豈無再轉之手,所以朋愈邈而席愈思促也。先言軒,繼言窗;先言撫,繼言飲;車承路阻,舟承成江,章法映帶,各有次第。序曰初榮,詩曰再榮;序曰不從,詩曰靡從;意義同異,互相闡發。「舟車靡從」,言我欲就友,安得促席,冀友就我。鳥閒止而有相和之聲,人閒飲而艱相就之朋,處處迴環闡映。雨揮人情,樹招人情,鳥語挪輸獨坐,居然若嘲人矣!比興憤極,高處在使人驟讀之不覺,並親友亦屬兼葭伊人之虛想。 
  5. ^ (明)黃文煥. 《陶诗析义》卷一. 沃儀仲曰:「伊阻」、「成江」,分指世運。「八表同昏」,專咎臣子,一語兩章復用;且先揭於阻、江之上,尤有味,正見舉世暗濁,無一明眼堪扶社稷,故至於此。我即獨身孤憤,濟得甚事!乃難冀之世,復難冀之朋。末句「抱恨如何」,真當悶絕。 
  6. ^ (宋)李公煥. 《箋注陶淵明集》卷一. 離無之曰:以「停雲」名篇,乃周詩六義之遣義也。 
  7. ^ (清) 張謙宜. 《纪斋诗谈》卷四. 《停雲》溫雅和平,與《三百篇》近;流逸鬆脆,與《三百篇》遠;世自有知此者。 
  8. ^ 唐旭東. 論陶淵明《停雲》詩對《詩經》的創作接受 35 (03).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6. 2016. 
  9. ^ (清) 王夫之. 《古诗评选》卷二. (四章)四章往復之間,言句有限,取比《離騷》,尤為深遠廣大。彼以偏懷學陶者,初不知此詩風旨也。 

延伸閱讀

  • 薛谷香. 綠碼時代閑讀《停雲》. 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 2022, (01): 74-76. 
  • 潘雨菲. 淺談《停雲》《詠貧士》《五柳先生傳》中的孤獨意蘊. 牡丹. 2020, (10): 141-143. 
  • 唐旭東. 論陶淵明《停雲》詩對《詩經》的創作接受.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35 (03): 1-6. 
  • 林佳穎. 孤寂與美好——陶淵明詩《停雲》、《時運》對讀. 文史知識. 2007, (10): 37-40. 
  • 許紅英. 陶淵明《停雲》、《時運》、《榮木》擬束皙《補亡詩》辯. 文學前沿. 2005, (01): 258-262. 
  • 汪榕培. 承前啟後,推陳出新———陶淵明的《停雲》詩賞析.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 (02): 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