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
德国作曲家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里特·馮·格魯克(德語: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1714年7月2日—1787年11月5日),德國作曲家。
格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 | |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艾拉斯巴赫 | 1714年7月2日
逝世 | 1787年11月15日 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 | (73歲)
國籍 | 神聖羅馬帝國 |
知名作品 | 歌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
所屬時期/樂派 | 古典主義 |
擅長類型 | 歌劇 |
師從 |
生平
在布拉格學習音樂,後去意大利學習歌劇創作,畢業後去英國旅行。1750年結婚後定居維也納,四年後任宮廷歌劇院的樂隊指揮,並創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園劇和法國喜歌劇,1762年,他在《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嘗試改革,創立了一種新的意大利歌劇風格。其一生創作了一百餘部歌劇,但當中很多已經遺失。作曲家在巴黎寫的最後一部法語歌劇首演失敗後回到維也納,在那裏逝世。
改革
格魯克在融合了抒情悲劇因素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他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正歌劇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他主張音樂應該克盡其以表情服務詩歌之職,也就是音樂為戲劇服務,簡化音樂及情節,摒棄傳統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純樸的表現。他強調歌劇要有深刻的內容,追求戲劇的真實性,並把原由古鋼琴伴奏的宣敘調改為用管弦樂伴奏,以此縮短了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的差距。
可是他的這些改革並沒有被人們所認可,歌劇上演後,人們較多關注的卻是腳本作家Calzabigi,人們拿他和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和英國人莎士比亞比較。但無庸置疑的是,正是格魯克的改革奠基了現代歌劇的基礎。他的這種風格並沒有直接被後來的作曲家沿用,但影響了無數人,伯遼茲曾寫文章論述他的「改革」歌劇,瓦格納則上演過他的《伊菲姬尼在奧里德》的修訂本。由於不被接受,所以格魯克創作了三部「改革」歌劇後又回到了傳統的老路上。三部中的另外兩部是:
- 《阿爾切斯特》(1767年)和《帕里德與艾萊娜》(1770年)。
- 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