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
興化市 為中國江蘇省下轄縣級市,現由泰州市代管。位於長江、淮河、黃海和京杭大運河之間的里下河地域內,是中國百強縣。興化是商品糧、水產品生產與集散基地,又是一座文化名城和新興旅遊城市。興化市擁有耕地180萬畝,市人民政府駐昭陽街道南亭路2號。
興化市 | |
---|---|
縣級市 | |
興化象徵——四牌樓 | |
坐標:32°56′N 119°50′E / 32.93°N 119.84°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江蘇省泰州市 |
設立 | 920年(建縣)1987年(撤縣建市) |
政府駐地 | 昭陽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市委書記 | 陳鋒劍 |
• 市長 | 殷俊 |
面積 | |
• 總計 | 2,395 平方公里(925 平方英里) |
• 陸地 | 1,949.65 平方公里(752.76 平方英里) |
• 水域 | 443.7 平方公里(171.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128,204人 |
• 密度 | 471人/平方公里(1,220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649,849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州小片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25700 |
電話區號 | 523 |
車輛號牌 | 蘇M |
行政區劃代碼 | 321281 |
舊稱 | 楚水,昭陽 |
本地生產總值(2017年) | ¥862.3億 |
網站 | 興化市政府網 |
歷史
綜述
興化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500年建城史,古稱昭陽、楚水。春秋、戰國時期為吳楚之地,周慎靚王時為楚國上柱國昭陽的食邑,五代楊吳武義二年(公元920年)劃海陵縣北境設招遠場,旋改設為興化縣,故有「昭陽古邑」、「海陵舊址」之稱。
史前史
- 位於林湖鄉境內的影山頭遺址屬江淮地區原始文化的中期,距今約6300年到5500年之間。
- 位於張郭鎮境內的蔣莊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200年到4200年之間。
- 位於戴窯鎮境內的東古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200年到4200年之間。
- 位於林湖鄉境內的南蕩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
建制沿革
- 五代以前屬海陵縣境。
- 五代楊吳武義二年(公元920年)劃海陵縣北境設招遠場,旋改設為興化縣。
- 五代南唐時興化縣屬海陵郡。
- 宋代,興化縣始隸泰州,後改屬揚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以興化來屬;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廢興化縣為昭陽鎮,併入泰州;紹興十九年(1149年)恢復興化縣,仍屬泰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又復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再隸高郵。
- 元代,興化縣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淮東道高郵府。
- 明代,興化縣屬直隸揚州府高郵州。
- 清代,興化縣屬揚州府高郵州,後直隸揚州府。
-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隸屬於鹽城專區。抗日戰爭時期期間,1939年-1941年間一度成為江蘇省政府臨時駐地。1942年5月,析興化縣東北境和東台縣北境建立台北縣(後改大豐縣,今大豐市),興化轄境縮小到串場河以西。
- 建國後隸屬於揚州地區、地級揚州市。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 撤銷興化市昭陽鎮、臨城鎮、西鮑鄉,設立興化市昭陽街道、臨城街道、興東鎮【蘇政復〔2016〕121號】。
- 撤銷興化市垛田鎮,設立興化市垛田街道。撤銷興化市安豐鎮、下圩鎮、老圩鄉,設立新的安豐鎮。撤銷興化市沙溝鎮、周奮鄉,設立新的沙溝鎮。撤銷興化市缸顧鄉、李中鎮、西郊鎮,設立興化市千垛鎮。蘇政復〔2018〕30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軍事
- 興化古為水鄉,交通不便,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古代極少捲入戰事。
- 抗戰時期因此成為江蘇省戰時省會,是蘇北地區(按,當時「蘇北」概念與今天不同,指江蘇江淮地區)抗日力量的政治、軍事、經濟、動員中心。1939年12月,蘇北又劃分為兩個游擊區:第一游擊區,以副總司令部、江蘇省政府所在地興化為中心,包括高郵、寶應、淮陰、淮安一帶,由韓德勤任第一游擊區總指揮(兼);第二游擊區,主要在泰縣、泰興以及蘇皖邊區一帶,由蘇北游擊總司令、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任第二游擊區總指揮。
人口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總戶數49.81萬戶(公安人口年報數據,下同),戶籍人口152.75萬人,戶均人口3.07人。 在總人口中男性80.05萬人,女性72.7萬人。[2]
地理
行政區劃
昭陽街道、臨城街道、垛田街道、戴窯鎮、合陳鎮、永豐鎮、新垛鎮、安豐鎮、海南鎮、釣魚鎮、大鄒鎮、沙溝鎮、中堡鎮、竹泓鎮、沈埨鎮、大垛鎮、荻垛鎮、陶莊鎮、昌榮鎮、茅山鎮、周莊鎮、陳堡鎮、戴南鎮、張郭鎮、大營鎮、興東鎮、千垛鎮、林湖鄉、興化經濟開發區和良種場。
區位
興化市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地區腹部,東鄰大豐、東台,南接姜堰、江都,西與高郵、寶應接壤,北與鹽城市隔河相望。位於北緯32°44′~33°16′,東徑119°43′~120°16′。政區東西、南北間距各約55公里。興化市總面積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766平方公里,佔73.8%,河道、湖蕩、灘地等水域面積627平方公里,佔26.2%。
地形
興化地勢低洼平坦,地面高程在1.40米~3.20米之間,平均高程1.80米(廢黃河高程系,下同)。境內地勢東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為周邊高中間低的碟型窪地,是里下河地區建湖、興化、溱潼三大窪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稱「鍋底窪」。興化為里下河淺窪平原區,位於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凹陷中心地帶,為中新生代斷隘盆地持續沉降區,古地貌為大型湖盆窪地。在第四紀,窪地經由江河、海合力堆積,經歷了海灣——瀉湖——水網平原的演化過程,形成湖蕩、沼澤地貌特徵,均為第四系全新統湖積層和河流泛濫物所覆蓋,其基底是以碳酸鹽為主的古生代地層。
水文
興化屬淮河流域,境內河道縱橫,湖蕩棋布。歷史上為適應西有運堤歸海五壩,東有入海五港的排水格局,水系以東西走向為主。隨着江都水利樞紐和高港水利樞紐的建成,境內水系逐步調整為南北走向,原有東西向河道已成為引排調度河道。境內湖蕩眾多,面積較大的有:大縱湖、吳公湖、郭正湖、平旺湖、得勝湖、烏巾蕩、沙溝南蕩、癩子蕩、官莊蕩、王莊蕩、花粉蕩、廣洋蕩、團頭蕩,俗稱「五湖八蕩」。建國後,興化站多年平均最高水位2.10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0.86米,最高水位發生在1991年7月15日,達3.35米,最低水位出現在1953年6月19日,只有0.28米。
氣候
興化位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兼受大陸與海洋性氣候影響,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熱和雨熱同步等特點,大氣環境質量優於國家Ⅱ級。年平均氣溫14°~15℃。無霜期210~220天。興化歷年平均降水量1040.4毫米,但年際變化較大,1991年降水量2080.8毫米,而1978年僅393.6毫米。年內降水量在時空分佈上不均,6~9月份降水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60%以上。年平均蒸發量為960毫米左右。夏秋之際偶爾會遭受颱風和龍捲風的影響。
自然資源
全市境內有石油、天然氣、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油、氣、地熱開發價值高、潛力大。石油、天然氣儲量較大,經中石化華東石油局和江蘇油田30多年石油勘探,發現邊城、周莊、茅山、劉陸等斷塊油田,石油賦存在新生界下第三系戴南組Ed地層中。陳堡地區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800萬噸,是江蘇最大的陸上整裝油田。中石油近年也在興化市合陳、戴窯、永豐、大營、新垛、老圩、安豐、海南、陶莊、大垛、獲垛、昌榮、林湖、竹泓、垛田、臨城、開發區、張郭等18個鄉鎮,初步勘探有較大石油、天然氣儲量,浙江油田分公司現已在合陳地區正常開採。目前興化市各油田已達到年產近50萬噸石油能力。地處主城區有一含溴含鍶偏矽酸複合型礦泉水,品位獨特,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利,全省僅此一家。隨着開發地熱資源熱潮興起,在城區烏巾蕩地區、戴南鎮永豐地區勘探成功兩口優質的地熱井。
人口民族
2012年末,全市總人口1572834人,比上年減少158人。全年出生人口16853人(含補報往年出生),比上年增加4979人;人口出生率10.73‰ ,比上年減少3.2‰ ;死亡人數19730人,比上年減少8785人,死亡率12.54‰ ;人口自然增長率-1.83‰ ;全市家庭戶數531539萬戶。 全市少數民族41個,1669人。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羌族、仫佬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等。
文化
綜述
興化傳統文化往上可追溯至楚漢文化。
飲食
興化飲食屬「淮揚菜系」,烹調以燉、燜、蒸、燒、炒見長,特色菜餚有:炒烏魚片、醉蟹清燉雞、醋熘鱖魚、蟹黃包子、沙溝春卷、沙溝大魚圓、松花皮蛋、興化熏燒、戴南香肚、安豐三臘菜等。
戲劇
興化是淮劇的主要發源地和流行地區之一。明代興化就有崑曲聯社。清同治年間至民國初年,徽劇和京劇班社盛極一時。1946年,解放區建有農民劇團。建國後,先後成立的班社有二十多個。1955年,在興化登記有八個劇團。劇種含淮劇、揚劇、京劇、越劇等,另有木偶劇、雜技、曲藝等演出團體。後經撤併調整,於1987年恢復興化淮劇團至今。
非物質文化遺產
興化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水鄉的特色文化,留傳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解放初期,茅山號子曾經唱進中南海,林湖栽秧號子「格上段」被藝術院校選入音樂教材。歷代民間藝人薪火相傳,大營捏麵人、竹泓船藝、麥草編織等民間藝術長盛不衰。廟會等傳統文化習俗,隨着時代變遷被賦予新的內涵,蕩湖船、高蹺、蓮湘、龍舞等傳統文化節目不斷推陳出新。
方言
興化方言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明初洪武趕散,一批閶門移民遷入,故興化方言亦含有吳語成分。
教育
興化自古重視教育發展,目前擁有從學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完整體系。
古代教育
- 興化學宮(范仲淹創辦)
- 昭陽書院
- 文正書院
- 文明書院
- 景范書院
- 石鹿書院
- 正心書院(草埝)
- 明性書院(西團)
- 仕優書院(西團)
- 誠意書院(白駒)
當代教育
- 小學(城區)
- 實驗小學
- 第二實驗小學
- 新生中心小學
- 景范學校
- 楚水小學
- 垛田中心小學
- 城南小學
- 初中(城區)
- 板橋初級中學
- 楚水初級中學
- 昭陽湖初級中學
- 垛田初級中學
- 開發區中心校
- 特殊教育學校
- 明升雙語學校
- 振興雙語學校
- 楚天實驗學校
- 高中(城區)
- 江蘇省興化中學(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 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高中部(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 興化市第一中學
-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
- 江蘇省興化中等專業學校(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
文學
- 興化是中國明清小說重鎮。四大名著最早成篇的《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的故鄉和創作地,現保存有其墓地和紀念館。《檮杌閒評》(又名 《明珠緣》)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興化籍的史學名儒李清。另《西遊記》、《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的作者與興化亦有不解之緣,甚至有觀點認為《西遊記》的真正作者是明朝興化籍的狀元宰相李春芳。
- 明清時期文學、書畫大家輩出。主要有明後期,詩文主張復古的「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的宗臣;清代揚州八怪代表畫家鄭板橋和李鱓;著名文藝理論家、《藝概》作者劉熙載等。
- 自北宋范仲淹公任興化知縣後形成獨特的景範文化。
- 孔尚任名劇《桃花扇》在興化古城拱極台完成。
- 自1980年代初,高郵籍作家汪曾祺復出文壇後,一大批生於里下河長於里下河的作家,攜其「里下河式書寫」相繼登上文壇,匯聚形成里下河作家群。眾多優秀作品先後問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全國重要文學獎項。其中,興化籍人士有畢飛宇、費振鍾、王干、顧保孜、朱輝、龐余亮、顧堅、劉仁前等。
旅遊
興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上池齋藥店 | 興化垛田 |
蔣莊遺址 | |
興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竹泓木船製造技藝 | 茅山號子 |
茅山會船 |
-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個: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上池齋藥店 | 興化垛田 | 蔣莊遺址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沙溝鎮
- 國家級4A景區2個:興化李中水上森林景區 | 鄭板橋•范仲淹紀念館
-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9個: 李園(含船廳) | 施耐庵墓 | 鄭燮墓 | 興化城牆 | 影山頭遺址 | 成氏宅第 | 萬興大典 | 楊家大院 | 興化垛田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竹泓木船製造技藝 | 茅山號子 | 茅山會船
- 著名風景名勝區:興化千垛菜花景區 | 興化李中水上森林景區 | 烏巾蕩風光帶 | 得勝湖風光帶 | 徐馬荒風景區 | 沙溝湖蕩 | 興化歷史城區(金東門 | 銀北門 | 西門等)
經濟
興化屬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圈,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水產品生產與集散基地。境內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陳堡地區現探明石油儲量近2000萬噸,結束了興化無能源的歷史。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興化市初步形成了以不鏽鋼、食品、機械製造為主的特色產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電子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不鏽鋼製品及材料行業入選「全國百佳產業集群」,脫水蔬菜行業成為江蘇省特色產業基地、出口基地和脫水蔬菜質量安全示範區;開發區建成首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食品產業園;培育了興達鋼簾線、申源特鋼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201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60.3億元;5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53.5億元、銷售1133.5億元、利稅112.2億元、利潤64.4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356家,5-10億元21家,10億元以上7家,興達公司完成產值74億元。
農業
興化市是農業大市,耕地面積191.04萬畝,漁業面積83萬畝,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連續11年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4年全省第一。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以及水產品、生豬等,特產有龍香芋、「中莊醉蟹」和皮蛋等。近年來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堅持以現代農業園區和特色規模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重點建設打造「三個百萬畝」(百萬畝糧食高產增效示範區、百萬畝漁業生態養殖區、百萬畝生態涵養區),加快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釣魚糧食產業園區、龍香芋產業園建設。同時,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培育發展「三大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大力實施標準糧田改造工程,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目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45.9%,設施農業、設施漁業面積累計分別達17.52萬畝、15.77萬畝。建成80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省級農業園區2家、泰州市級農業園區4家。
交通
主條目:興化交通
著名人物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兴化市人民政府 统计公报 兴化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www.xinghua.gov.cn.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7).
- ^ 2023年兴化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