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族小天體
在天文學中,冥族小天體或類冥小天體(plutino)是與海王星有2:3的平均運動共振的海王星外天體,Plutinos這個名稱是在冥王星之後才有的,使用了意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語詞-ino,指像冥王星一樣被困在共振軌道中的小天體。名稱只提到軌道共振,並不涉及其他的物理性質,且原本僅用於描述比冥王星小的共振天體,但現在已將冥王星本身也包含在內。冥族小天體分佈在凱伯帶的內層部分,現時已知的凱伯帶天體中,有近四分一是冥族小天體。除了冥王星之外,第一顆冥族小天體是在1993年9月16日發現的1993 RO。最大的幾顆冥族小天體,包括冥王星、亡神星(90482,Orcus)、2003 AZ84(208996)、伊克西翁(28978,Ixion)、拉達曼迪斯(38083,Rhadamanthus)和雨神星(38628,Huya)等。
軌道
起源
目前與海王星軌道共振的天體當初應該是獨自繞着太陽公轉的天體,在海王星向外遷移的時期(參見凱伯帶),被捕捉並進入了共振軌道[1]。
軌道特性
當大多數的冥族小天體有低軌道傾角時,一個確實與冥王星相似的軌道特徵就呈現出來了:軌道傾角在10-25o的範圍內,離心率在0.2-0.25之間,而結果是近日點在海王星軌道的內側(或接近),遠日點則接近凱伯帶的外緣(該處的軌道週期與海王星軌道有1:2的共振)。
冥族小天體的軌道週期都在247.3年的附近(海王星公轉週期的1.5倍),上下的變動只有幾年的差異。
比較特別的冥族小天體有:
- 2005 EK298,它有極大的軌道傾角(40o)。
- 2003 QV91,他有較大的離心率(e = 0.35),使近日點在天王星與海王星的中間,而遠日點進入了散射盤面的範圍內。
- 2002 KX14,他有接近圓形的軌道(e= 0.04),而且幾乎躺在黃道平面上(軌道傾角小於0.5o)。
也可以參考和QB1天體的比較。
長期穩定項
因為冥王星的質量很小,重力影響通常都忽略不計。然而,共振的寬度(能產生共振的半軸的範圍)非常狹窄,只有幾個冥王星的希爾球(重力影響)大小。當然,與原本的離心率有關,有些冥族小天體會因為與冥王星的交互作用而離開共振的區域。數值模擬認為冥族小天體的離心率與冥王星相差在10%-30%的範圍內時會在兆年的時間尺度上出現不穩定[2]。
外部連結
參考
- ^ Malhotra, Renu. THE ORIGIN OF PLUTO'S ORBIT: IMPLICATIONS FOR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NEPTUN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5-07, 110: 420 [2006-10-16]. doi:10.1086/1175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 ^ Yu, Qingjuan; Tremaine, Scott. The dynamics of Plutino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9-10, 118 (4): 1873–1881 [2022-04-08]. doi:10.1086/3010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4).
- D.Jewitt, A.Delsanti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The Planets in Solar System Update : Topical and Timely Reviews in Solar System Sciences , Springer-Praxis Ed., ISBN 3-540-26056-0 (2006). Preprint of the article (pdf)
- Bernstein G.M., Trilling D.E., Allen R.L. , Brown K.E , Holman M., Malhotra R.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transneptunian bodie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28, 1364-1390. preprint on arXiv (pdf)[永久失效連結]
- Minor Planet Circular 2005-X77 Distant Minor plan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as used for plutinos' orbits classification. The updated data can be found in MPC 2006-D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