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珙 (國家外文局)
生平
1979年5月國家外文局決定《中國建設》雜誌社重建編委會[2],成員有愛潑斯坦、李伯悌(顧問)、劉珙(臨時召集人)、吳佟、林德彬、沈蘇儒、張彥。隨後編委會制定了改革方案,並向中宣部作了匯報。1981年4月4日至10日,愛潑斯坦、劉珙、曾淑芝3人專訪鄧穎超,後在第8-10期發表《堅定的信心、不懈的奮鬥——訪鄧穎超同志》[3]。1982年5月4日文化部任命愛潑斯坦為總編輯,劉珙為第一副總編輯,張彥、吳佟、沈蘇儒為副總編輯。
家人
- 母親劉靜君(1890-1971):南京女子師範畢業。任教沛縣女子學校。1920年入北京大學為旁聽生(當時北大不招正式女生)。李大釗的女弟子[4]。後任香山慈幼院女子師範部國文教員。李大釗逝世後,積極幫助遺屬。為香山慈幼院黨支部成員。其家為革命互濟會的秘密機關。1927年冬把家鄉失學的大弟弟的兒子劉導生接到北京香山家中幫助其在北平考學後參加革命[5]。1933年參與組織李大釗公開出殯,幫助安排其李光華、李欣華入讀香山慈幼院,李炎華入讀免費的通州女師[6]。1936年參加劉清揚任秘書長的華北各界救國會。1939年春與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宣傳部長楊春圃接上了組織關係。1940年緊急轉移到平西抗日根據地,改名劉仁,任晉察冀邊區參議會特邀參議員。1944年赴延安,受到毛澤東的接見。1949年後恢復原名劉靜君,被聘為北京文史館館員。
- 父親李亞先,自學成才,從事報業,後任河南項城縣長。抗戰時被害。
- 大妹安若:(1922年-),一二九學生運動後入黨。建國後任新華社記者、新華社大連分社社長、人民出版社《學習》雜誌社創辦人、中宣部宣傳局副局長。1987年離休。[7]
- 二妹李慎
- 夫人羅理
參考文獻
- ^ 杨敏:“归外交部内刊《新情况》前身:为中央当“耳目””,《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42期.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 ^ 《今日中国》创刊55周年大事记(1952——2007).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 ^ 爱泼斯坦、刘珙、曾淑芝:“坚定的信心、不懈的奋斗——访邓颖超同志”,发表于《中国建设》杂志一九八一年第七、八、十一期,后又转载于《新华月报》一九八二年第一号,两次发表前都经邓颖超本人校阅。.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 ^ 王艷萍:「李大釗與劉靜君的師生情」,《蘭台世界》,2012年04期,第35-36頁。
- ^ 劉導生:「我的引路人——姑母劉靜君」,《炎黃春秋》,2004年第05期,第46-48頁。
- ^ 安若:「在白色恐怖下為李大釗送葬」,《炎黃春秋》, 2001年第6期,第22-23頁。
- ^ 毛亞楠 張哲:「生死線上的徘徊」,《方圓》,2014年第24期,第15-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