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726年?—790年?[1]),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2][3],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代詩人

劉長卿像

生平

 
古聖賢像傳略》劉長卿像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唐玄宗開元年間進士[4],曾任監察御史,常因性情剛烈而冒犯他人,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正月,攝海鹽令。因事由蘇州長洲尉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縣)尉,唐代宗時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大曆年間,又因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

終官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貞元元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隨州稱王,時局動盪,劉長卿離開隨州,晚年流寓江州,曾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於貞元六年。

文學成就

劉長卿擅長五言近體詩,其詩大多抒發政治失意的感情,內容多寫荒村水鄉、幽寒孤寂之境,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並反映社會離亂及政治失意之感,如「地遠明君棄,天高酷吏欺」(《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5]風格溫雅流暢,冠絕於當世,自稱為「五言長城」。[6]著隨州集、外集。[7]為大曆詩人的代表。[8]

劉長卿主要活動於吳越地區,大部分作品寫於安史之亂之後,高仲武將他列入中唐詩人,評其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9][10]。中唐後期皇甫湜則高度評價劉長卿,稱其「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阮籍為老兵矣;筆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已罵宋玉為罪人矣。」[11]到了宋朝,就有人有意模仿他的詩句[10]。明朝的高棅則將劉長卿視為盛唐詩人[10]。清朝的盧文弨評價劉長卿爲杜甫之後的「巨擘」,而且「眾體皆工,不獨五言爲長城」[12]

全唐詩》編錄其詩爲5卷。《唐詩三百首》收錄劉長卿詩11首。現存《劉隨州集》11卷,前10卷詩,後一卷文,其中雜有他人詩文[10]

更多閱讀

參考資料

  1. ^ 劉長卿於兩《唐書》皆無傳,其生卒年無確考。聞一多《唐詩大系》定其生年為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傅璇琮《劉長卿事跡考辨》一文則定為710年或725年前後。儲仲君定為開元十四年(726年),差異極大。蔣寅的《劉長卿生平再考證》在諸家研究成果之上,認為「劉長卿很可能即生於開元十四年。」卒在唐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間。
  2. ^ 《極玄集》言劉長卿為宣城人。《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諸郡劉姓云:「考功郎中劉慶約,宣州人;孫長卿,隨州刺史。」
  3. ^ 《新唐書·藝文志》稱劉長卿為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唐才子傳》李季蘭條:「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
  4. ^ 姚合《極玄集》稱其開元二十一年進士。
  5. ^ 卞孝萱喬長阜 《劉長卿詩初探》認為劉詩的內容「前期主要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感,反映邊塞戰爭的現實,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精神,思想性比較強。後期嗟嘆老邁,寄情山水,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思想性比較弱。中期則主要是抒發遷謫之怨和離別之情,內容比較廣泛,思想比較複雜。」
  6. ^ 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載「夫彼漢東守嘗自以為 『五言長城』」(《文苑英華》卷716)。後人誤傳權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如《唐才子傳》卷第二「劉長卿」條曰:「權德輿稱為 『五言長城』。」
  7. ^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集子10卷。
  8. ^ 蔣寅《劉長卿生平再考證》:「劉長卿實為不折不扣的大曆詩人,歷來將他次於杜甫之前,可以說是極大的誤會。」
  9. ^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10. ^ 10.0 10.1 10.2 10.3 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250–281. ISBN 7101035965. 
  11. ^ 全唐詩話
  12. ^ 《抱經堂文集》卷七《劉隨州文集題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