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斯巴赫共識

博特斯巴赫共識Beutelsbacher Konsens)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政治教育中心與德國各州教育機構和各黨派政治教育學者於1976年秋季在博伊特爾斯巴赫英語Beutelsbach (Weinstadt)鎮舉行的一次政治教育會議上所達成的共識,並確立了政治歷史教育的三大原則。

政治教育三大原則

  1. 禁止灌輸原則。即教師不得向學生灌輸某種或某幾種特定的政治理論,以避免妨礙學生形成獨立的判斷力。[1]
  2. 保持爭論原則。教師在政治教育中必須保持中立,除了提供自己贊同的政治觀點外,也應該提供相反的政治觀點以供學生參考。[1]
  3. 促進分析原則。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在基於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政治進行有效地分析。[1]

博特斯巴赫共識的內容

禁止向學生灌輸原則

不允許在學生無意或者無準備的情況下——無論是何種意義上——向學生傳授不可取的觀點或者妨礙他們「形成獨立的判斷」。在此意義上政治教育和教條主義有嚴格的區分。在民主社會和使學生擁有獨立判斷能力的目標被普遍接受的情況下,教條並不是適合教師扮演的角色。

以爭論性的方式處理爭論性的話題

在知識性或政治性的事務上,具有爭論性的東西必須在教育指導中以爭論的方式予以教授。此條要求與上一條要求十分相似,如果無視不同的觀點,壓制其他的選項,或者爭議事項未被討論過,則會走上通往教條的道路。我們必須追問教師在實踐上是否能扮演合適的角色,也就是說,他們應不應該設置對於學生(以及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其他對象)的社會和政治天性來說完全為陌生的觀點和選項。確立了這兩項基本原則,就可以清楚為何教師的個人立場,不論是他們代表的知識和理論觀點還是他們的政治觀點,都是相對的無關係的。舉個已經用過的例子,他們所持的對民主的理解是無疑問的,而與他們相反的觀點也要加以考慮。

賦予學生的個人利益以意義

學生必須被放在某個位置上以分析政治形勢和評估他們的個人利益會如何被影響,同時找到途徑和方式去影響根據他們的個人利益被描述的政治形勢。這樣的目標使人對學習必要的政治技巧形成較強的重視,也是由上面設定的兩條原則所產生的邏輯結果。在這種聯繫上有時候會產生這是「回到形式主義」的責難,即使如此教師也不必要更正他們所信奉的內容。不需要如此是因為在此處涉及的並不是追求最大共同利益,而是最小共同利益。(譯自博特斯巴赫共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版本)

延伸閱讀

  • Armin Scherb: Der Beutelsbacher Konsens. In: Dirk Lange, Volker Reinhardt (Hg.): Strategien der politischen Bildung. Handbuch für den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Unterricht Baltmannsweiler: Schneider-Verl. Hohengehren (Basiswissen politische Bildung, Bd. 2), 2010, S. 31–39, ISBN 3-834-00207-0
  • Sibylle Reinhardt: Politik-Didaktik. Praxishandbuch für die Sekundarstufe I und II. Berlin, 2009³, ISBN 978 3-589-22051-9
  • Herbert Schneider, Siegfried Schiele (Herausgeber): Reicht der Beutelsbacher Konsens?, 1996, ISBN 3-879-20384-9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彭正梅. 德国政治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研究. 《外國中小學教育》. 2010, (2010年05期).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