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鳳剛
卜鳳剛(1930年—1983年10月6日),原名卜鳳殿[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著名戰鬥英雄,解放軍海軍駐某火炮廠總軍代表。戰鬥事跡被寫入《紅旗飄飄》第十八輯[2]與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戰鬥着的中國》[3]。
生平
出生於遼寧省岫巖縣湯溝鎮古石村一個僱農家庭。原名卜鳳殿。自小放牛,只讀八個月私塾。[4]16歲時借用其兄的名字「卜鳳剛」在黃花甸區政府報名參軍[1],加入東北民主聯軍遼南軍區岫巖縣大隊。後隨隊升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十二師三十四團一營一連一班當戰士。參加過30多次戰鬥,1948年1月在解放遼陽戰役中立功,升任副班長。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的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隨所屬連堅守最突出的塔山堡東側五號陣地,頑強抗擊國軍侯鏡如第17兵團數個師的輪番進攻。戰至第3天,全連戰前178人僅剩7人,卜鳳剛所在一班12人僅剩三人。戰鬥中卜鳳剛三處負傷,最後腰纏8顆手榴彈,率領一名戰士沖入被火力壓制在陣前的國軍「趙子龍」師(獨95師)兩個營的敢死隊餘部,高舉揭開蓋子的手榴彈,高喊「錦州已經被我們佔領了!你們什麼辦法也沒有了!投降吧!」[5]俘敵副營長以下124人。為此,卜鳳剛榮立特等功,成為所在團(「塔山英雄團」)因此戰榮獲第四野戰軍最高榮譽「毛澤東獎章」的四人之一,並被四縱授予「獨膽英雄」稱號。[6]
1949年後,卜鳳剛先後被送入軍事速成小學、軍事速成中學、陸軍步校、海軍預校、大連海校等五所軍校補習文化知識,學習專業科學技術。1955年轉入海軍,1961年5月從大連海校火炮指揮系畢業後,成為海軍駐廠軍代表。先後在內蒙古、黑龍江的四個軍工廠參加籌建軍代表室,組織了兩型火炮的科研及生產線的建設工作。1968年調任海軍駐黑龍江省某廠軍代室軍代表,擔任研製和監造一種新型火炮的領導小組組長,為海軍威力最大的某新型雙聯艦炮的審計、生產定型、質量性能該進嘔心瀝血十五年。1971年3月擔任駐廠副總軍代表。1978年12月擔任駐廠總軍代表。該裝備於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1年9月29日發現身患惡性胸膜間皮瘤。1982年8月海軍「雙先」大會上,卜鳳剛被評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幹部」,受到海軍黨委的通令表彰。1982年9月3日在海軍總醫院做了開胸手術,術後海軍政治委員李耀文來病房探視。1983年1月被任命為海軍駐瀋陽地區軍事代表辦事處副師職巡視員。1983年9月病情惡化,10月6日6時零7分在北京世逝,歿年53歲。1983年10月13日,卜鳳剛的骨灰盒安放到瀋陽市革命公墓。
東野四縱首長吳克華(縱隊司令員)、胡奇才(縱隊副司令員)、莫文驊(縱隊政治委員)、歐陽文(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五六十年代的回憶塔山阻擊戰的文章中均提到了卜鳳剛英勇戰鬥事跡。卜鳳剛生前從來不提自己曾是四野著名戰鬥英雄,隱功埋名三十年。[7]位於錦州市的遼瀋戰役紀念館直至1983年10月10日才從報道卜鳳剛去世的《遼寧日報》上發現了他在建國後的去向。[4]
1984年2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主要報刊均以整版篇幅介紹了卜鳳剛的事跡。[4]國家副主席烏蘭夫撰文「優秀共產黨員卜鳳剛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紀念
- 海軍駐齊齊哈爾某軍代表室的卜鳳剛事跡陳列館[8]
家人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吳庚秀、張國巍:「卜鳳剛——鮮為人知的英雄傳奇」,《鞍山日報》2009-11-15[永久失效連結]
- ^ 莫文驊:「英堆塔山」第214頁,發表於《紅旗飄飄》第十八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 ^ 康·西蒙諾夫著 蔣元椿譯:《戰鬥着的中國》,新華書店中南總分店1950年出版
- ^ 4.0 4.1 4.2 4.3 4.4 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報》第五版刊登記者邱為民、陸其明,通訊員鄭河、陳源誠的長篇通訊《一個倖存者的追求——記海軍優秀共產黨員、模範幹部卜鳳剛》
- ^ 王樹增:《解放戰爭》第十章 「遼瀋戰役:高粱紅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版
- ^ 王愷:《卜鳳剛傳》,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3月版
- ^ 趙岳龍 王金中 鄭河:「他不愧是共產黨員的楷模——記海軍模範幹部卜鳳剛的幾件事」,《瞭望周刊》 , 1984 (11) :25-26
- ^ 8.0 8.1 英模人物激勵我們建功本職,《解放軍報》2009年7月9日
- ^ 遼瀋戰役紀念館大事記1991年[失效連結]
- ^ 海裝駐瀋陽某軍代室研製新型艦用炮彈紀事,《中國軍工報》,200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