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歷史

吉爾吉斯人吉爾吉斯這片土地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儘管她的地理位置為高山所隔離,但是她仍然為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地點。

早期歷史

根據近年吉爾吉斯斯坦中國歷史學家的發現,吉爾吉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遡至西元前201年。現時有關吉爾吉斯人最早的記錄是《史記》,當時吉爾吉斯人被稱為「鬲昆」或「隔昆」(馬、馮,2000,142頁)。《漢書·匈奴傳》下記載:堅昆分佈在丁零以西、烏孫以東、烏揭以北,「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師五千里」(馬、馮,2000,143頁)。

吉爾吉斯人起源

吉爾吉斯人的始祖源自印歐語系的後裔,〈世界境域志〉與波斯地理學家葛爾迪齊提出吉爾吉斯人赤髮,晢面,綠眼,身材高大。和印歐人較接近。中國的歷史書也說吉爾吉斯人非狼種。後來,有部份部落遷徙至今日西伯利亞南部,並從6世紀至8世紀於葉尼塞河沿岸定居,成為突厥汗國的一份子。

中世紀早期

在中亞地區最早建立一個國家的是在公元約552年的突厥汗國

吉爾吉斯人後來在840年攻滅回紇,建立汗國。他們有自己的可汗,名為阿熱(牙帳在阿巴坎河西)。阿熱以下有丞相7人、都督3人、職史10人、長史15人、將軍、達干(答剌罕)。在蒙古帝國崛起之前,他們一直擴張,版圖直達今日的圖瓦共和國。在黠戛斯汗國崩潰後,退回葉尼塞河。被遼朝西遼降服,後來和其他林木中百姓被蒙古降服,歸屬中央汗國,劃為九個千戶,在1270年置斷事官。西方最早提到吉爾吉斯人是569年,一個查士丁尼的使者得到一吉爾吉斯女奴。

蒙古人時期

13世紀,蒙古人侵入中亞地區,吉爾吉斯坦地區毀於一旦。在接下來的200年中,吉爾吉斯在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衛拉特及其準噶爾汗國統治下。

元朝時,吉爾吉斯人已懂農業,在葉尼塞河上游為元軍屯墾。有趣的是,哈薩克人一直把吉爾吉斯人作為同類,也是阿拉什的子孫,因此有吉爾吉斯哈薩克是一家的說法,在瑪納斯史詩,哈薩克汗一直是瑪納斯的同盟,他們在十一世紀已斷斷續續與欽察人交流。他們後來成為黃種人因大量漢人與蒙古人入益蘭州

18世紀,今日的吉爾吉斯地區分別是準噶爾蒙古(北部)及浩罕汗國(南部)的勢力範圍。準噶爾人為了避免與俄羅斯衝突,把他們從葉尼塞河遷移到天山一帶。到乾隆帝平定準噶爾蒙古之後,浩罕向大清帝國稱臣,整個地區都進入了清朝的勢力範圍內。19世紀20年代,浩罕勢力擴張,整個吉爾吉斯地區都成為了浩罕汗國的一部份。1854年,沙俄着手入侵浩罕汗國,並透過各種外交手段逼使清廷承認中亞地區各藩屬的獨立地位。1876年,浩罕亡國,整個吉爾吉斯地區都落入了沙俄的手裏(馬、馮,2000,157-159頁)。沙俄的統治,引發不少反抗,但亦有不少人決定離開現居地,遷入帕米爾高原阿富汗;但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清朝統治者對中國西北回民的壓逼而導致大規模的陝甘回亂,使陝甘寧地區的回民北遷至中亞的楚河沿岸,成為今日東干人的祖先。1916年沙俄對反抗運動的鎮壓,使不少吉爾吉斯人從中亞遷徙至當時新成立的中華民國

蘇聯時期

1918年,蘇維埃政權在此地區建立。1924年,中亞地區實行民族劃界,今日的吉爾吉斯建立起喀拉吉爾吉斯自治州,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份子。在沙俄時期,今日的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喀拉吉爾吉斯」,而「吉爾吉斯」這名稱卻是今日哈薩克人的稱呼(馬、馮,2000,143頁)。1925年正名為吉爾吉斯自治州,到1926年又再升格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在當時是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一部分。1936年12月5日,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立,成為蘇聯的聯邦成員。

從1920年代開始,吉爾吉斯無論在文化、教育及社會制度都有長足的改進,使經濟及社會快速增長。文化的普及,使國內開始對語言規範化的要求。1924年,吉爾吉斯採用阿拉伯字母來書寫他們的語言,到1928年又改用拉丁字母。1941年,史達林執政期間,吉爾吉斯的傳統文化被壓制,並被強逼改用西里爾字母

19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新計劃起初對吉爾吉斯的政治氣候無太大的影響。然而,對於作家的聯盟(Union of Writers)來說,共和國的雜誌報紙被允許採用一個比較自由的態度,並且建立一種新的吉爾吉斯言論自由(Literaturny Kirghizstan)。 非正式的政治上的團體是被禁止的,但是在處理1989年出現的一個尖銳的住屋危機時,一些團體被允許運作起來。

1990年6月,烏茲別克族和吉爾吉斯族在烏茲別克族佔大多數的奧什(Osh)州爆發民族衝突(奧什騷亂)。暴力的敵對跟着發生,以致緊急和宵禁的狀態被實行,並且持續到1990年8月秩序恢復。

獨立

1990年代初期的轉變對吉爾吉斯影響甚大而吉爾吉斯民主運動 ( 吉爾吉斯民主的運動 (KDM)) 亦發展成為於國會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一場令人心懸的勝利後,阿卡耶夫(Askar Akayev),吉爾吉斯科學院的院長 ,在1990年10月被選為總統。1991年1月,阿卡耶夫組成了新的政府,當中由一些年輕、立志改革的政客被任命,並構成主要結構。在1990年12月,吉爾吉斯最高蘇維埃議會(Supreme Soviet )投票同意將國名由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換成吉爾吉斯共和國。 (在1993年,它正式改名為吉爾吉斯共和國)。並將原首府伏龍芝恢復原名比什凱克市(英文譯名:Bishkek),並定為首都。

儘管有獨立的傾向,其實經濟看起來已與蘇聯開始對抗。1991年3月在一個關於是否保留在蘇聯的一個公民投票中,88.7% 的選民核准了一份提議,做為一新聯邦繼續保留在蘇聯內。

1991年8月19日,該州緊急狀態委員會(SCSE) 藉助莫斯科方面的力量,計劃嘗試在吉爾吉斯罷免阿卡耶夫。在計劃失敗後的一個星期,阿卡耶夫和副總統庫茲涅托夫宣佈了退出蘇聯共產黨(CPSU), 辭去書記一職,並將整個政府機構解散。受其影響,緊接着在8月31日的最高蘇維埃議會投票中宣佈脫離蘇聯獨立。吉爾吉斯語在1991年9月替換俄語被宣佈為官方語言。(不過在2001年12月,透過一個憲法的改案,將俄語重新給予官方語言的地位)。

政治發展

在1991年10月,阿卡耶夫以收 95% 的絕對票數未遭反對被通過,直接選舉為新獨立的共和國總統了。連同其他七個共和國的代表一起,他當月簽署了新的經濟團體的條約。 1991年12月21日,吉爾吉斯共和國正式地進入了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CIS)。

1993年,阿卡耶夫的幾個親密部下受到腐敗指控而陷入一場重大醜聞。其中包括總理契吉謝夫,他於十二月因道德原因辭職。之後,阿卡耶夫解散了政府並且邀請蘇聯統治時期的最後一任總理久馬古洛夫組閣。1994年1月,阿卡耶夫組織了一次授權他完成任期的全民公決,獲得96.5%的支持。

1993年5月,議會批准了新的《吉爾吉斯共和國憲法》。1994年,議會在1995年2月任期結束前的最後一次會議的出席人數沒能達到法定人數。大多數議員普遍認為總統阿基耶夫在幕後操縱了這次抵制行為。阿基耶夫則聲稱是共產黨通過阻礙這屆議會完成任期從而引發政治危機。阿基耶夫在1994年10月組織了一次全民公決,這次公決提出了2條憲法修正案:第一條是允許以全民公決方式修改憲法;第二條是建立一個叫「Jogorku Kenesh」的兩院制議會。這次公決獲得壓倒性的通過。

雖然選舉日發生了大規模的違規行為,但是在被大多數國際觀察機構認為這次選舉活動是相當自由和開放的之後,在1995年2月,舉行了兩個立法機構選舉,包括一個擁有35個議席的全職機構和一個擁有70個議席的兼職機構。獨立候選人贏得了大多數議席,說明對當時選民來說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比其政治主張更重要。新議會的第一次會議於1995年3月召開。在這次會議中通過了憲法中對立法機構職能的確切表述。

1995年12月24日,阿卡耶夫在總統大選中,獲得75%大比數的選票,擊敗另外兩名對手,成功連任總統,為期五年。他利用國有媒體及政府資源去進行競選活動。此外是次大選共有6位候選人參加,有3人在中途退出大選。

1996年二月的公民投票——儘管違反了憲法與公民投票法——賦予阿卡耶夫總統更大的權力。雖然該修正案給予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但是也更清楚定義了國會的權力。自此,國會開始真正的獨立於行政部門之外。

1998年十月的公民投票同意了憲法修正,包括增加下議院的議員人數、減少上議院的議員人數、25%的下議院議員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縮減國會言論免責權、引入私有財產制、禁止立法限制言論與大眾傳播自由、與政府預算改革。

2000年2月20日與3月12日舉行了兩輪議會選舉。歐洲安全合作組織聲稱這次選舉違背了自由與公平的原則,因此是無效的。對反對派候選人以及反對黨不利的頗受質疑的司法程序限制了選民的可選擇性。同時,國家操控的媒體只報道官方支持的候選人。政府官員對支持反對派的獨立媒體機構施加壓力。之後舉行的總統大選同樣也被認為充斥着違規操作而被國際觀察機構宣佈是不自由與不公平的。

2005年2月27日及3月13日舉行了國會選舉。 歐安組織認為雖然這次選舉仍然沒有達到自由公平的標準,但是與2000年那次相比有了一定進步,特別是在這次使用了不可擦的墨水、透明的選票箱以及提供選舉觀察機構比較好的配合。

邁向民主的兩次革命

斷斷續續的針對議會第二輪選舉中的舞弊行為的示威活動在2005年3月演變為自南部各省發起的要求政府辭職的遊行示威。3月24日,15000名支持反對派的示威者聚集在比什凱克要求總統以及他的政府辭職。在示威者與警察的衝突中有人受傷,並且發生大規模的哄搶。最終示威者佔領了總統官邸,總統阿卡耶夫先逃到哈薩克斯坦,最後到達莫斯科。起初他拒絕辭職並宣稱這是一場政變,但是最終他在4月4日辭職。

在2005年7月10日的總統大選中,巴基耶夫以壓倒性的89.4%票數成功當選總統,並於8月14日宣誓就任。

2006年11月9日,總統巴基耶夫簽署憲法修正案,規定在2010年組建由90名議員組成的新議會,議席過半的黨派有權任命總理,議會在四分之三議員的支持下可彈劾總統。[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2月30日,吉爾吉斯斯坦議會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在2010年前的過渡期內,總統有權在徵得議會同意後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建議任命內閣成員,有權控制各強力機構,還可以任命地方政府領導人。[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7年1月29日,總統巴基耶夫任命阿齊姆·伊薩別科夫為政府總理。[1]3月30日,議會通過阿坦巴耶夫的總理提名,接替辭職的伊薩別科夫。[2]

參考資料

更多閱讀

  • <列國志:吉爾吉斯斯坦>
  • <柯爾克孜族>
  • <巴托爾德:中亞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