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指東亞傳統殯殮時將珠玉貝米等物放於死者口中,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殷商時即已出現唅貝,《荀子·禮論》稱「飯以生稻,唅以槁骨」[1]。唅玉為葬玉的一種,漢代多作形(即玉蟬),取蟬蛻於污穢、可以使人再生之意[2],玉琀蟬在死者口中代表他的舌頭,賦予死者在幽冥世界中永不喪失的言辨能力。[3]亦有龍形(如江蘇徐州奎山西漢墓)或碎玉塊者[4]

咸陽博物館藏西漢蟬形玉唅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張桁、許夢麟. 《通假大辞典》.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8: 154. 
  2. ^ 謝天宇. 《中国玉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上卷).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303–308. 
  3. ^ 王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 149. 
  4. ^ 吳山.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9: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