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性戀

性取向歸類

單性戀(英語:Monosexuality),是按喜歡的性別[註 1]數量分類性取向的方法之一,意指僅對某一生理性別的個體有性渴望,相似概念為無性戀雙性戀多性戀泛性戀等。

單性戀是一種不常見的分類方法[註 2],而一般更常見的性取向分類是指異性戀同性戀,而異性戀和同性戀嚴格來講都是單性戀,即只對單一的性別產生性衝動。

適合劃入本類別的人在人羣中所佔的比例取決於該詞如何使用。假如將其限定爲行為上「明顯的」單性性取向,那麼根據金賽廣受爭議的報告,67%的男性和87-90%的女性是單性戀者。如果將其限定爲描述情感上的反應,則單性戀者在男性中的比例還要進一步降低,只剩下58%。

此外,有些人[誰?]認為金賽的數值過低了,按他們的說法,沒有人是顯式的單性戀者,只不過出於對雙性戀的恐懼有許多人對這一取向採取了否認或衣櫃化的態度。弗洛伊德以為,兒童天生就是多相變態的,「正常」的異性戀心理是通過父母或社會的誘導後天發展起來的。

二元性別中單性戀的分類

生理為男性 生理為女性
性取向為男性 男同性戀 女異性戀
性取向為女性 男異性戀 女同性戀

爭議

在那些習慣於使用行話性少數者群體中,單性戀是個「刺耳」的名詞,從意識形態上它被看成是有意將雙性戀區別於其他性取向之上。出於同樣的原因,在雙性戀群體中也有人刻意迴避它。1990年代早期在Usenet網的soc.bi和soc.motss社團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數月的激烈網絡論戰,爭論的焦點圍繞着「這一術語是不是對同性戀者的迫害,抑或對一貫戒懼雙性戀的同性戀文化而言,它只是雙性戀者的正當回應。」

事實上金賽避免且不贊成以同性戀或異性戀等術語來形容個體。他主張性傾向是傾向隨時間而改變的,且性行為包括物理性的接觸,以及純心理性的現象(欲望、性吸引力、幻想)。

這個報告亦指出,近46% 男性在成年階段曾對兩性皆有性反應,而37%至少有一次同性性經驗。11.6%白人男性的成年階段(20至35歲)被評級為3(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研究亦報告10%受訪美國男性「至少三年介乎16至55歲,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戀」(在評級5至6)。7%單性女性(介乎20至35歲)及4%曾婚的女性(介乎20至35歲)的這段時間被評級為3(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2至6%介乎20至35歲的女性,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戀。1至3%介乎20至35歲的未婚女性是完全同性戀。[來源請求]

註釋

  1. ^ 這裏的性別一而言是指生理性別上的男性或女性,只對其中一個性別產生性渴望的人即可稱作單性戀者。
  2. ^ 此概念很少單獨使用,一般是在雙性戀的討論中用以稱呼與雙性戀者對立的群體,少數情況也可以對應稱呼對兩性都沒有性渴望的無性戀者。

參見

參考文獻

  • Maus, Fred (2004). "Sexual and Musical Categories", The Pleasure of Modernist Music. ISBN 1-58046-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