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是國民革命軍在1937年組織的一支步兵軍級部隊。先為唐生智的湘軍系,後中央化為王耀武嫡系。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 | |
---|---|
存在時期 | 1937年-1949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
效忠於 |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
部門 | 正規軍 |
種類 | 步兵軍 |
參與戰役 |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李天霞 |
編制
第一次組建
七十三軍的核心部隊為國民革命軍第15師,但並不是一開始使用這個編號,也和最早使用這個編號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無關。構成15師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它是由唐生智的湘軍系統擴編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不過1927年寧漢戰爭時,唐生智因為站錯支持方,導致他統轄的部隊不是被新桂系主導的南京國民政府收編,就是朝湖南以外的省分流竄,結果三十五軍在該役後投靠新桂系,進駐廣西。不過,1929年3月換成新桂系與蔣中正統領的南京政府衝突,三十五軍在新桂系土崩瓦解之際帶槍投靠蔣中正的南京政府,不過這次就無法維持既有待遇,部隊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5師;這個代號則是從剛被支解的桂系當家部隊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收繳而來。
在隔年,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15師編入武漢行營第四路軍,防衛兩湖地帶的桂系部隊進攻;後來15師繼續留在兩湖一帶,編入同為湘軍系統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內,對該地的中國共產黨紅軍部隊進行清剿作戰。
1937年中日戰爭規模擴大,淞滬會戰白熱化下,國民革命軍實施了大規模擴軍,二十八軍的部隊分散成立新的部隊;由15師為核心,1937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成軍,軍長王東原(原15師師長,兼任軍長職務)、副軍長陳孔達、彭松齡。
雖然編制擴張,淞滬會戰時下轄部隊仍只有一個15師,因此組成仍以湖南人為主;投入前線作戰後,王東原把師長職移交給他的親信汪之斌。但是很顯然的,一個軍級單位只有一個步兵師可以運用,單位戰力不足,該師很快地就在淞滬戰場嚴重受創,並後撤整補;在1938年初,七十三軍實際上可說是空架子部隊,但由王東原為首的這個軍事派系卻因為戰事白熱化而繼續擴張。1938年6月,國軍成立了第三十四軍團,軍團長仍為王東原兼任;這時候王身兼73軍軍長、34軍團軍團長,但底下部隊仍然只有一開始的15師,更離譜的是15師在同時間撥給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投入武漢會戰,整個軍團在1938年中一度根本沒部隊可派遣。
為了彌補這個狀況,重慶方面在移交了其它部隊補充:
- 國民革命軍第57師:由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九軍調派,師長施中誠,1938年6月調入七十三軍;但是在武漢會戰後,1939年1月就被調入會戰立功的國民革命軍七十四軍,與該軍系統便無瓜葛。
- 國民革命軍第77師: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一軍調派,師長彭位仁,1938年底調入。77師也是湘軍系統,原本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軍,這支部隊在1937年同樣在淞滬戰場遭到重創;因此在1937年底,師長羅霖撤職,由湖南籍的彭位仁接任
武漢會戰後,第15師歸建七十三軍指揮,同時三十四軍團取消,七十三軍改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楊森),軍長也由彭位仁接任,此後七十三軍便脫離王東原系統,但部隊層峰仍以湖南籍軍官為核心;後來七十三軍在抗戰時的戰力核心便保持由第15師、第77師兩隻部隊編成,部隊屬性主要以防衛為主,戰力較差的一般軍級部隊。
1939年3月,七十三軍受第九戰區借調,開赴江西參與南昌會戰。會戰結束後,部隊復歸二十七集團軍指揮,並在平江、瀏陽休整;在1939年下半季,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11月發動的冬季攻勢。由於1939年接連參與多次會戰,受創甚重;1940年6月七十三軍一度移交給位於湖北西部的第六戰區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並將國民革命軍暫編第5師撥給七十三軍補充,在此之後七十三軍帳面戰力補充為三師制軍級部隊。經過約半年的整補後,1941年七十三軍移撥給負責同樣湖北防務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集團軍(指揮官霍揆章),並在第六戰區的指揮下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和浙贛會戰。
1942年5月直屬第九戰區。1943年3月彭位仁升任第30集團軍副總司令,汪之斌繼任軍長,副軍長陳為韓、韓浚。1943年5月直屬於第六戰區,參加了鄂西會戰。戰後復歸第九戰區,隸屬於第二十九集團軍。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3年12月汪之斌因為在常德會戰指揮不力(另說遺失密電本)而被撤職查辦,第30集團軍副總司令彭位仁兼任軍長。常德會戰結束時,第73軍建制完全被打亂,最後僅收容了13個連不足2000人槍。隨後,該軍補充兵員並在後方整訓,恰好美國方面加大了援華力度,第73軍此時已經完全中央化,因此也得以全面換裝,淘汰了原來的大批日械、國械舊裝備,全部換成射速快、火力強的美式槍械。
1944年2月改隸屬王耀武的第二十四集團軍,從此成為王耀武的基本部隊。1944年5月參加長衡會戰。1945年4月改隸屬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彭位仁任方面軍副總司令,韓浚繼任軍長,陳為韓任副軍長,暫編第5師縮編為73軍獨立團,29軍第193師調歸73軍。隨後參加了湘西會戰。
- 第193師:師長蕭重光黃埔6期步科,副師長紀國政,湖南安鄉人,黃埔6期步科;參謀長王德容,安徽合肥人,黃埔8期炮科。
1945年8月底在新化縣接受美國軍事顧問團整訓以後,即從新化東調長沙、湘陰、岳陽等縣接管投降的日軍及在岳陽的日本華中戰略物資,用大量日方最好的武器進一步充實了自己的部隊。1946年,第七十三軍最後一任軍長韓俊,在嶽麓山修建公墓,忠義觀為當時存放陣亡將士骨灰處。當年為抗擊日軍,陸軍第七十三軍所屬的暫編第五師師長彭士量及將士、第七十七師、一九三師、五十師、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的眾多官兵壯烈殉國。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曾被嚴重毀壞,2000年左右被修復,今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1946年調蘇北來安縣、盱眙等地進犯解放區。1946年6月喬裝在濟南的第九十六軍番號,分批自徐州機場空運濟南。部隊抵濟後,稍事休整,即從濟南東出,沿膠濟鐵路西側地區向周村、張店進發,會同由青島西出的第八軍李彌部的"榮譽第一師"、第一〇六師東西夾攻,先後攻克歷城、章丘等縣,初步打通了濟南通青島的交通線,解除了濟南孤立的局勢。此後經周村向南侵入淄川、博山等解放區,配合"榮譽第一師"進佔了淄博煤礦區,控制了山東重要資源基地洪山、西河兩煤礦。隨後擔任洪山、西河礦區的守備,並負責出擊掃蕩附近解放區的武工隊。1946年底,第77師調回張店、淄河、南定一帶擔任膠濟、張博鐵路及南北兩側的警備。
1947年2月2日,王耀武電令軍長韓浚除77師駐鄒平、長山、張店等待接防外,率其餘各部由淄博防區移駐博山。2月4日,193師蕭重光部開始由張博支路向博山輸送,到博山後,立即出動擔任修築由博山至吐絲口公路的任務。2月7日,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率領所部指揮所和七十三軍軍部及15師由博山出發,向萊蕪以南30餘華里的顏莊前進。博山距顏莊約120華里,2月9日方進駐顏莊。2月16日,王耀武調整部署,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15師、第193師自顏莊撤至萊蕪地區。2月17日,王耀武執行國防部命令,又將第七十三軍軍部及第193師推進至顏莊。2月19日,王耀武發覺華野攻新泰、萊蕪意圖後,復令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193師自顏莊地區星夜北撤到萊蕪城內。七十三軍進駐萊蕪城後,李仙洲即進行了兵力配置。十五師一個團佔西關,西關突出部為團的重點配備;一個團占萊蕪城及礦山,礦山為團的重點配備;一個團為師預備隊,由其派出一個連據守安樂山。193師一個團佔東關及北面高地,北面高地為團的重點配備;一個團扼守西盤寨(距萊城10餘里,是萊蕪城通向顏莊途中的一個要點);一個團為師預備隊,並由其派出一個連在礦山東側村莊警戒。汶河南岸村莊,由兩師各派出部分警戒小組;軍炮兵營駐城內西北角廣場,隨時支援城外各部。1947年2月19日,王耀武判明華野攻擊萊蕪意圖後,急令第77師迅速南下萊蕪城增援,歸還七十三軍的建制。1947年2月,第七十三軍於山東萊蕪戰役覆滅。
下轄部隊的抗戰時期的主官變遷
- 第15師:湘軍基本部隊。1937年10月汪之斌接任王東原的師長職位。1938年6月調歸第8軍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1月陳為韓繼任師長,復歸第73軍建制。1942年3月陳為韓升任副軍長,梁袛六繼任師長。1945年6月梁化中繼任師長。1946年孟廣珍接任旅長。
- 第77師,1937年底師長羅霖撤職,1938年1月彭位仁繼任師長。1938年底由新編第11軍調歸第73軍,彭位仁升任軍長,同時柳際明繼任師長。1941年3月韓浚任師長。1944年4月唐生海繼任師長。1946年田君健接任旅長。1947年2月田在萊蕪陣亡,於兆龍接任旅長,11月於兆龍升任副師長,錢伯英任旅長
- 暫編第5師:1939年6月由湘西苗族隆子雍、吳恆良的「革命抗日救國軍」改編為暫5師、暫6師,並組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六軍(一說暫編第六軍)。該師師長戴季韜(雲南講武堂第14期工兵科),副師長譚自平。該師下轄第一旅、第二旅,共6個團。1941年9月師長改為郭汝瑰。1942年年底,暫5師師長郭汝瑰他調,暫5師師長由副軍長汪之斌兼代理。1943年吳恆良代理師長。1943年11月黃埔四期彭士量接任師長。1944年梁化中接任師長。
第二次組建
第2綏靖區在濟南重建該軍。改編為整編第73師,師長曹振鐸,轄:
1948年4月,參加了膠濟路中段戰役。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被全殲。
第三次組建
1948年10月,在徽州重建,李天霞任軍長,副軍長陳暢盛。隸屬第九編練司令部。
渡江戰役時擔負浙贛路二線防禦,直屬京滬警備司令部。4月28日,由皖南歙縣原駐地出發,向浙江淳安前進,預定最後目標為福建莆田。沿路擁擠,當天只走了30里。某日中午,部隊正在遂昌以東之二十里舖大休息,解放軍一部乘汽車追至,戰鬥至當日黃昏,全部被擊退。第七十三軍退到福建,歸第六兵團指揮,部署於羅源、連江。
1949年8月,福州戰役後,殘部退平潭島。平潭島戰役後,撤退下來的第七十三軍官兵4,300餘人,撥編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