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民軍
國家人民軍(德語:Nationale Volksarmee,縮寫為NVA)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武裝力量,由國家人民軍陸軍、人民海軍、國家人民軍空軍及東德邊防軍所組成,全軍接受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
國家人民軍 Nationale Volksarmee | |
---|---|
建立 | 1956年3月1日 |
解散 | 1990年10月2日 |
軍事部門 | 國家人民軍地面部隊 民主德國邊防軍 |
總司令部 | 東德東柏林施特勞斯貝格 |
領導 | |
統一社會黨總書記 | 埃貢·克倫茨(末任) |
國防部部長 | Rainer Eppelmann (末任) |
國防委員會主席 | Manfred Grätz(末任) |
軍力 | |
服役年齡 | 18–60 |
徵兵役期 | 18個月 |
現役人數 | 155,319(1989年) |
構成
國家人民軍在建軍初期由志願者組成,1962年東德改為採取徵兵制後,軍隊的人數擴充至17萬人。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對國家人民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般的高級軍官大多為該黨黨員。
國家人民軍陸軍在平時分為第三和第五兩個軍區,第三軍區負責東德南部,第五軍區負責東德北部。每個軍區擁有1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預備役摩托化步兵師。每個軍區在戰時組建一個集團軍,亦有可能把下屬各師交給蘇軍駐德集群的集團軍指揮。東德的動員體制極其高效,預備役部隊會在24-48小時內實現完全動員,因而其實與現役部隊無異。東德還擁有準軍事組織工人階級戰鬥隊,國家人民軍與該武裝的聯繫也很緊密。
歷史
冷戰時代(1955年-199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經過波茨坦會議後,德國被盟國完全解除了武裝,德國不能再次建立任何武裝力量,只獲准建立一支部隊作為邊防守衛之用,而德國的國防事務則由美、英、法、蘇四國負責。
1949年,德國的四個佔領區分別建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兩個國家[1]。此外,自1950年代初韓戰以來,雙方的關係亦日趨緊張。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建立聯邦國防軍後,蘇聯也同其在東歐的附庸國家簽署《華沙公約》,建立華沙公約組織,並建構一支屬於東德的武裝力量,以抵抗來自西方的威脅,並負責看守柏林圍牆。
1956年3月1日,東德的武裝力量正式建立,命名為「國家人民軍」(Nationale Volksarmee),這支軍隊最初主要由蘇聯在二戰時俘虜的前納粹德軍士兵,以及其他志願者所組成。自1961年後,東德政府制定徵兵政策,從自由德國青年團及各級學校中徵召新兵,把軍隊人數大幅擴充,以應付東西方陣營關係緊張所引發的衝突。
1990年9月24日,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沙公約組織,而東德政府亦於不久後停止運作;10月12日黃昏,國家人民軍於東德某軍營舉行鳴金收兵儀式。在東、西德國旗分別降下及升起後,最後一面軍旗隨即被銷毀,而軍隊亦告解散。
兩德統一後(1990年-現今)
1990年10月3日,分裂四十年的德國再次統一,東德併入西德,德國正式統一。因此,東德的國家人民軍部分兵力透過稱為「統合軍隊」(Armee der Einheit)的進程併入德國聯邦國防軍,並成立聯邦德軍東部司令部作為德東地區部隊及軍用設施的指揮單位,其司令約爾格·舍恩博姆陸軍中將則負責協調國家人民軍的解散業務及官兵轉役進入聯邦國防軍的業務[2]。據此,5萬名的舊東德軍人繼續在德軍服役,但不久後退役,只剩下部份軍官繼續留在軍中工作。
自兩德統一後,國家人民軍的裝備大部分被廢棄及拆除,或是變賣到第三世界國家,極少數的裝備(如米格-29戰鬥機)續留在聯邦國防軍中繼續服役,使德軍成為北約陣營中少數配備華約陣營裝備的軍隊。
任務
國家人民軍在整個冷戰時代參加了幾次軍事任務,諸如鎮壓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民主化運動。另外,自1961年建立柏林圍牆後,隸屬國家人民軍的邊防軍便肩負戍衛東、西柏林邊界的任務。自此之後,不少欲投奔西柏林的東德居民被圍牆哨站的邊防軍士兵所逮捕、槍傷及槍殺[3]。
而作為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東德國家人民軍亦需要參加針對西方陣營的軍事任務[4]。如古巴導彈危機時,國家人民軍便開始部署作戰,不過東西方最後達成和解,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戰鬥序列(1989年)
- 東德第5集團軍指揮部 - 新勃蘭登堡
- 第9坦克師 (A級) - 艾格森
- 第21坦克團
- 第22坦克團
- 第23坦克團
- 第9摩托化步兵團
- 第9炮兵團
- 第9防空火箭團
- 第9偵察營
- 第9地地導彈營
- 第9工兵營
- 第1摩托化步兵師 (A級) - 波茨坦
- 第1摩托化步兵團
- 第2摩托化步兵團
- 第3摩托化步兵團
- 第1坦克團
- 第1炮兵團
- 第1防空火箭團
- 第1偵察營
- 第1地地導彈營
- 第1工兵營
- 第8摩托化步兵師 (A級) - 什未林
- 第27摩托化步兵團
- 第28摩托化步兵團
- 第29摩托化步兵團
- 第8坦克團
- 第8炮兵團
- 第8防空火箭團
- 第8偵察營
- 第8地地導彈營
- 第8工兵營
- 第19預備役摩托化步兵師
- 第20預備役摩托化步兵師
- 第5導彈旅 - 德門
- 第5地空導彈旅 - 新布蘭登堡
- 第34直升機團 - 布蘭登堡
- 第5工兵旅 - 新布蘭登堡
- 第5反坦克營 - 新布蘭登堡
- 第9坦克師 (A級) - 艾格森
- 東德第3集團軍指揮部 - 萊比錫
- 東德國家人民軍直屬:
註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Die Volksmarine der DDR., Siegfried Breyer, Peter Joachim Lapp, Bernard & Graefe, Koblenz 1985. ISBN 3-763-75423-7
- Atlas of World History,Edited by Barry Cunliffe,Sandcastle Books Press,ISBN 0-9552478-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