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梁式橋又名步橋,為橋樑發展史上的一種早期形式,原始社會即已出現。此類橋樑多用於水淺、洪水季節較短和交通量不大的溪澗小河,在水中培土或壘石成堤[注 1]、步涉而行,為防止堵水,可在堤下留以過水洞,或築成斷續土(石)堤,後者逐漸發展為以毗連相間的石磴為主要形式的矴步橋[注 2],現狀在一些偏僻山區仍然使用[1]。
參見
註釋
- ^ 其中可夾用草、葦、竹、木等,一般就地取材
- ^ 又名碇步橋、過水梁或過水明橋,其中矴、碇互為異體字
參考文獻
- ^ 姚玲森,李富文,俞同華.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 (桥梁工程)》.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