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理斯曼
大衛·理斯曼(David Riesman,1909年9月22日—2002年5月10日),美國社會學家、律師、教育家。他父親是賓夕法尼亞醫學院教授,早年入哈佛大學攻讀生物化學,1931年畢業。之後進入法學院,1934年取得學位。其間,他常用業餘時間去紐約精神病學院聽課,並因此結識埃里希·弗羅姆。[1]
大衛·理斯曼 | |
---|---|
出生 | 美國賓夕法尼亞費城 | 1909年9月22日
逝世 | 2002年5月10日 美國紐約州賓漢頓 | (92歲)
民族 | 猶太人 |
母校 | 哈佛法學院 |
職業 | 社會學家 |
知名於 | 孤獨的人群 |
之後,理斯曼成為《哈佛法律評論》的成員,自1935至1936年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蘭迪斯手下辦事。他也在布法羅大學法學院任教。[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孤獨的人群》
理斯曼1950年與同事合著的書《孤獨的人群》,是對現代行為的社會學研究,假定了「自我支配型」和「他人支配型」兩種人格的存在。理斯曼認為二戰後美國社會的特徵是將人的個體推向「他人支配」,最明顯的例子是現代郊區,個人都尋求他們鄰居的贊同,害怕被社群拋棄。這種生活方式產生了一種強制的影響,迫使人們拋棄對各自生活的「自我支配」,迫使人們接收社群的喜與不喜、思維和目標。諷刺的是,這種現象造成了每一群人之間的緊密聯繫,但卻不能真正滿足個人對友誼的渴望。該書被認為是研究美國人性格的里程碑。[2]理斯曼成為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和社會學家,是現在所謂「公共社會學」 的早期代表之一。[3]
美國高等教育
除了出版其他領域的書,理斯曼也是美國高等教育問題的評論員。他與Christopher Jencks合著的《學術革命》就是關於此類問題。在這本書中,理斯曼總結了他的主張,聲稱「如果這本書表達了什麼簡單信息的話,那就是專業學者的職業日益決定了大學本科教學的質量」。[2]在對20世紀美國高等教育中發生的那些重大改變的慘澹經營的、從歷史角度表達的評論中,理斯曼一再強調「研究型大學的邏輯」的作用,主要聚焦於對嚴肅學術的研究。這種內部邏輯不但設置了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也生產出它未來的專家教授。理斯曼注意到這種邏輯孤立了任何試圖挑戰大學的首要目標——學術研究的所有阻礙的方式,賦予它們成功的機會。
參考
- ^ 理斯曼等著,劉翔平譯,1989,《孤獨的人群》譯者序,遼寧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668-6
- ^ Todd Gitlin, "David Reisman, Thoughtful Pragmatist",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05-24
- ^ "Neil McLaughlin, "Critical Theory Meets America"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