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假說
狄拉克大數假說(英語:Dirac large numbers hypothesis,縮寫:LNH)是由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個假設。他比較了兩個不帶因次的量值:基本作用力(在此為重力與電磁力)的比例與宇宙年齡的尺度,發現兩者皆落在約40個數量級。狄拉克猜測這可能並非巧合,兩者或許存在某種關聯性。基於這個假設,他設計了一個宇宙學的模型。
這個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質:
- 重力常數反比於宇宙的年齡:
- 宇宙帶有的質量正比於宇宙年齡的平方:
然而這兩個性質並不為目前主流的宇宙學理論所接受。
發展背景
狄拉克並非唯一一位注意到這種量值巧合的人。 對這類巧合的關注始於1919年,赫爾曼·外爾推測宇宙的半徑會等同於一個帶有電子重力自能量(self-energy)的粒子半徑[1][2][3]:
- ,
- ,
- ,
其中 代表經典電子半徑, 為電子質量, 為假想粒子的質量, 則為其半徑, 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這個理論被亞瑟·愛丁頓(1931年)繼續推廣,連結了宇宙中估計帶電粒子的數量 [4]:
- .
除了外爾和愛丁頓之外,喬治·勒梅特1933年在劍橋提出的觀點也影響了狄拉克。[1]而隨時間改變的重力常數 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愛德華·亞瑟·米爾恩的構想,比狄拉克的大數假說還要早上幾年。這個構想並非起於這類的大數巧合,而是源自於要打造一個不同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5][6]對米爾恩而言,空間單純只是參考系統而並非一個結構。依照他的觀點,愛因斯坦的結論可以改寫為以下的式子:
當中 是整個宇宙的質量, 是以秒計算的宇宙年齡。根據這個關係, 會隨時間增大。
狄拉克對大數巧合的詮釋
外爾與愛丁頓的比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作表示,例如:
- ,
當中 t 為宇宙年齡, 為光速,re 為經典電子半徑。如果用原子單位把 和 re 定為1,則宇宙的年齡約為1040 個原子時間單位。這跟一個電子與質子間電磁力和重力的比值落在相同的數量級:
將電子電荷 、電子質量、電子/質子質量 / 、介電常數因子 以原子單位(等於1)表示,則重力常數約為10−40。狄拉克解釋說這代表重力常數 和時間成反比: 。根據廣義相對論, 必須為定值,否則能量不守恆。為解決這個問題,狄拉克將愛因斯坦方程式引入了一個規範方程式 β ,用來在原子單位下描述時空結構。另外,狄拉克作了大數假說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宇宙中不斷地產生新的物質。[1]
新的物質由以下其中一種方法產生:
- 附加生成:新的物質從空間中均勻產生。
- 倍數生成:新的物質伴隨原有的物質產生。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S. Ray; U. Mukhopadhyay; P. P. Ghosh.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A Review. 2007. arXiv:0705.1836 [gr-qc].
- ^ H. Weyl. Zur Gravitation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1917, 359 (18): 117. Bibcode:1917AnP...359..117W. doi:10.1002/andp.19173591804.
- ^ H. Weyl. Eine neue Erweiterung der Relativität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1919, 364 (10): 101. Bibcode:1919AnP...364..101W. doi:10.1002/andp.19193641002.
- ^ A. Eddington.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Masses of the Electron, the Proton, and the Universe.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31, 27: 15. Bibcode:1931PCPS...27...15E. doi:10.1017/S0305004100009269.
- ^ E.A. Milne. Relativity, Gravity and World Stru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5.
- ^ H.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61–62.
- P.A.M. Dirac. A New Basis for Cosm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1938, 165 (921): 199–208. Bibcode:1938RSPSA.165..199D. doi:10.1098/rspa.1938.0053.
- P.A.M. Dirac.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s. Nature. 1937, 139 (3512): 323. Bibcode:1937Natur.139..323D. doi:10.1038/139323a0.
- P.A.M. Dirac. Cosmological Models and the Large Numbers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1974, 338 (1615): 439–446. Bibcode:1974RSPSA.338..439D. doi:10.1098/rspa.1974.0095.
外部連結
- 紀錄影片:狄拉克談論大數假說
- 狄拉克演講完整講稿
- Cheng-Gang Shao, Jianyong Shen, Bin Wang: Dirac Cosmolog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aibal Ray, Utpal Mukhopadhyay, Partha Pratim Ghosh: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A Re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r-qc/0111034 Guillermo A. Mena Marugan, Saulo Carneiro: Holography and the large number hypothes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obert Matthews: Dirac's coincidences sixty years on
- The Mysterious Eddington-Dirac Numb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Unzicker: A Look at the Abandoned Contributions to Cosmology of Dirac, Sciama and Dicke (arxiv:0708.35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