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22年3月12日) |
太平歌,台灣本土之傳統樂曲,流傳於閩南族群間;又稱「太平清歌」、「天子門生(天子文生)」、「品管」、「品館」等,屬只歌不舞的藝陣,分為前場歌唱,後場以樂器為輔,歌曲結構為「歌頭+曲」為主要特色。現今流行於臺南市、高雄市等地之大型宗教活動中。[1]
太平歌 | |
---|---|
簡介 | |
其他名稱 | 太平清歌 |
品管 | |
品館 | |
天子門生、天子文生 | |
樂譜 | 工乂譜 |
簡譜 | |
祖師爺 | 鄭元和(鄭府先師、鄭府元和爺、鄭府狀元) |
呂蒙正 |
名稱由來
先人稱「太平歌」、「太平清歌」皆是透過演唱歌曲獻給神明,祈求天下太平之意。另外,據唐傳奇小說《李娃傳》表示,鄭元和奉父親之命赴京趕考,途中遇一名妓李亞仙,一見鍾情,並流連於妓院。最終花光盤纏,遭趕出妓院流落街頭,被乞丐相救,唱曲行乞度日。亞仙憐其遭遇並感其情深,陪伴鄭元和讀書,以求取功名,最終狀元及第,並被天子追封為「天子門生」,丐幫弟兄便以天子門生自居。而太平歌也被稱為「天子門生」[2],因「門」和「文」的閩南語發音相似,因此兩字皆通用。另外亦簡稱為「歌館」、「歌陣」,也因使用笛子而稱「品管」。
歌曲形式
早期太平歌團體眾多,各地區的唱曲形式、稱呼也不完全相同。而「歌頭」、「曲」是各個太平歌團體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部份,唱曲之前先唱歌頭為固定的規則,因此,「歌頭+曲」是基本完整的一個太平歌演唱的形式。 [3]
歌頭
歌頭為太平歌主要的特色,也是太平歌最清楚的辨識。歌頭唱於曲之前,基本結構以「七言四句」為一節,其歌詞內容為接續曲目的故事大綱,以台灣本地歌仔中的大調、清調、倍士、倍士反、五空仔等為曲調。歌頭也分「單一歌頭」及「長篇歌頭」,單一歌頭以七言四句為單一節;長篇歌頭是多個單一歌頭連續組成,一節唱完又接着下一節,不限節數,每個團體所保存的節數長度也會有所不同。[4]
曲
曲接於歌頭之後,大多引用南管散曲,其內容以陳三五娘(荔鏡記)、白兔記、呂蒙正、王昭君、董永與七仙女、留鞋記、孟姜女....等,南管散曲常見的故事。曲目唱法與南管曲不完全相同,部份會微幅改編,但基本的門頭架構不會變。曲目的拍撩速度也快於南管曲,各團體的拍撩打法會有所不同。
譜
譜為不唱曲詞,純樂器演奏之歌曲,有些團體亦稱「器樂曲」。
過路歌
過路歌,亦稱路歌、行路歌,唱法和歌頭相同,以「七言四句」為一節,唱於走路行徑中。過路歌並無固定歌曲,各團體的習慣不同,也有團體將歌頭直接變為過路歌來唱,節數也分「單一」及「長篇」。
行路譜
在隊伍行徑中所演奏的稱「行路譜」。而行路譜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唱詞,歌者會唸唱工尺譜;另一種為純樂器演湊,歌者不唱任何歌詞。
彩牌
彩牌是太平歌陣的象徵物,更是出陣行進的引導。 多以木雕工法製作,亦可見刺繡、彩繪或其他材質製成。造型多採書卷狀,上刻有聚落名+天子門(文)生或太平歌字樣,並配上翔獸、花鳥、博古等傳統圖樣裝飾。綵牌上多綁有紅綢,下方則綴有流蘇,以添喜氣;而部分太平歌會搭配對燈,以添陣頭氣勢。[5]
使用樂器
太平歌有自己本身所使用的樂器編制,也有部分太平歌陣因部分歷史背景因素,將南管樂器(洞簫、南管琵琶、南管二絃等)納入使用。以下為太平歌普遍使用之樂器編制。
鑼仔扣仔
鑼仔扣仔是由鑼仔(小鑼)與扣仔(木魚)所組為一組,學術稱法為叫鑼。扣仔(木魚)為歌唱者打節拍用,外型為半月形或鯉魚造型,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扣」聲,以敲擊的聲音又稱為「呆呆扣」或「乃呆扣」。高雄地區的太平歌不使用叫鑼。
拍
拍為五片木材組成,尾端以一細繩繫聚,由歌唱者手持打節拍用,亦有團體稱之為「五指」。拍板的持法分為「正拍」與「倒拍」,依照各個團體的習慣或本身所流傳的持法會有所不同。
品仔
品仔為竹製橫笛,現今大多使用國樂中國笛。品仔為太平歌後場樂器中的靈魂,所有樂器的音域調性必須以品仔的音為基準,因此太平歌也稱為「品管」或「品館」,而大部分的太平歌團體也都以品仔作為起音。
月琴
太平歌所使用的月琴為台灣月琴,主體分為琴首、琴柄、琴身三個部份,傳統的琴首為兩支琴軫繫兩條琴絃,琴柄音階位為「四項七品」,琴身共鳴箱為圓形狀,琴面為梧桐木製成。
三絃
太平歌使用的三絃為「小三絃」,其音箱有蟒蛇皮或梧桐木面兩種,琴首有三支木軫繫三條琴絃,聲音低沉強勁,有加強節奏的功能。
殼仔絃
殼仔絃音箱本體為椰子內殼,音箱面為梧桐木面,以竹中柱穿越音箱,繫兩條絃,以琴弓摩擦琴絃發出高亢的聲音。
大廣絃
大廣絃為竹中柱,音箱為圓筒狀的林投木材質,音箱面為梧桐木面,中柱有兩支木軫繫兩條絃,以琴弓摩擦絃發出低沉有力的聲音。
吊鬼仔
吊鬼仔為京胡的閩南語發音,中柱為竹製,琴首有兩支木軫繫兩條絃,琴筒中的段開有長方形對穿的孔,成為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直徑為釐米左右,一端開口,另一端蒙上蛇皮,音色清脆而嘹亮。目前茄萣地區的太平歌會使用吊鬼仔。
各團使用之樂器
團體名稱 | 歌唱者樂器 | 後場樂器 | 備註 |
---|---|---|---|
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
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
後營普護宮天子門生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
蘇厝長興宮天子文生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吊鬼仔 | 2022年復陣後,已無使用吊鬼仔 |
麻豆巷口集英社太平清歌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南管琵琶、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
馬沙溝李聖宮天子文生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
新光代天府太平歌陣 | 鑼仔扣仔、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舊南寮時期無鑼仔扣仔 |
頂茄萣賜福宮和音社太平歌 | 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吊鬼仔 | |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 | 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吊鬼仔 | |
內門番仔路和樂軒太平歌 | 拍 | 洞簫、南管琵琶、大廣絃、三絃 | |
內門鴨母寮太平清歌 | 拍 | 品仔、月琴、殼仔絃、大廣絃、三絃 |
演唱形式
單、雙人唱
由單一位或兩位歌唱者演唱。
多人齊唱
由多位歌唱者共同演唱,人數不限,一般都為雙數。
定點排場
於特定事件在固定空間進行一段時間的曲唱、演奏,稱之為「排場」[6],歌唱者居中,樂師位於歌唱者兩旁或後方。常見於廟宇神明的祝壽,舞台表演,香科開館等定點演唱。
行徑中唱
行徑中唱為隊伍行徑中同時演唱,而每個團體的隊伍排列順序會依照各自的習慣會有所不同。
各地現存太平歌團體
地區 | 名稱 | 成立年代 | 參加之宗教活動 | 備註 |
---|---|---|---|---|
臺南市安南區 | 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 | 西元1890年左右 | 西港刈香 | 臺南市定傳統藝術保存團體 |
臺南市七股區 |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 西元1890年左右 | 西港刈香 | 臺南市定傳統藝術保存團體 |
臺南市佳里區 | 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 | 西元1870年左右 | 西港刈香 | 臺南市定傳統藝術保存團體 |
臺南市西港區 | 後營普護宮天子門生 | 西元1901年 | 西港刈香 | |
臺南市安定區 | 蘇厝長興宮天子文生 | 清末時期 | 蘇厝長興宮王醮 | |
臺南市麻豆區 | 麻豆巷口集英社太平清歌 | 西元1917年 | 麻豆刈香 | 臺南市定傳統藝術保存團體 |
臺南市將軍區 | 馬沙溝李聖宮天子文生 | 西元1946年 | 李聖宮神祇聖誕進香 | |
臺南市關廟區 | 新光代天府太平歌陣 | 西元2018年 | 關廟山西宮王醮 | 前身淵源為關廟南寮太平歌 |
高雄市茄萣區 | 頂茄萣賜福宮和音社太平歌 | 日治時期 | 頂茄萣賜福宮王醮 | |
高雄市茄萣區 |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 | 日治時期 | 下茄萣金鑾宮王醮 | 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團體 |
高雄市內門區 | 內門番仔路和樂軒太平歌 | 清末時期 | 羅漢門迎佛祖(內門紫竹寺) | |
高雄市內門區 | 內門鴨母寮太平清歌 | 西元1920年 | 羅漢門迎佛祖(內門南海紫竹寺) |
參考資料
- ^ Instagram,thaipingkua<何謂太平歌①——簡述>,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NbepI5rP-0/
- ^ Instagram,thaipingkua<何謂太平歌②——稱謂釋義>,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RZObLwsrFb/
- ^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P28-29,作者:陳志昌,出版社: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日期:2018.8
- ^ 孫慧芳<臺灣太平歌館之音樂研究> P88,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 Instagram,thaipingkua<何謂太平歌③——綵牌>,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RhFIW9sgHt/
- ^ Instagram,thaipingkua<太平歌用語①——排場>,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RmHg1Fsv9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