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慈(1795年—1862年),文止雲鶴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一代孫,屬大宗戶,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孔昭慈
大清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兼督學政
籍貫山東曲阜
族裔漢族
字號字文止,號雲鶴
出生1795年(乾隆六十年)
大清山東省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曲阜縣
逝世1862年(66—67歲)(同治二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道臺灣府彰化縣
親屬孔憲曾(子)
孔伯華(曾孫)
出身
  •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同進士出身

生平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登癸巳科進士[1]庶吉士散館知縣,授廣東饒平縣知縣。因丁憂歸家,守喪期滿,發為福建莆田縣令、後調沙縣縣令攝興化府通判,又改授古田縣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調閩縣,進為邵武府同知,移臺灣鹿港。時反武裝林恭等陷鳳山,知縣王廷幹高鴻飛相繼死,臺灣府城岌岌可危。昭慈聞警訊,航海前往援助,協力守御。咸豐四年(1854年)擢臺灣府知府,盡力搜捕餘黨。

咸豐八年(1858年)進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兼督學政

同治元年(1862年)戴萬生舉事,昭慈督兵馳抵彰化縣,部署未定,兵敗城破。昭慈在孔子廟自鴆殉國。剛介。《清史稿》入《忠義傳》[2]

家族

延伸閱讀

[]

 清史稿·卷49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註釋

  1. ^ 孔憲曾的《光緒丙子恩科會試珠卷履歷》載:「父昭慈,號雲鶴,道光辛巳科舉人,癸巳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浩授資政大夫。」《 清 史稿》中記載孔昭慈成進士的時間「道光十 五年」誤。應改為道光十三年。
  2. ^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七·忠義四:孔昭慈,字雲鶴,山東曲阜人,至聖七十一代裔孫。道光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廣東饒平縣知縣。憂歸,服闋,發福建,署莆田、沙縣。攝興化通判,授古田縣。二十八年,調閩縣,進邵武同知,移台灣鹿港。時南北匪徒洪恭等陷鳳山,知縣王廷幹、高鴻飛相繼死,郡城岌岌不保。昭慈聞警,航海赴援,協力守御,殲擒甚眾。咸豐四年,擢台灣府知府,督捕餘孽,次第蕩平。進道員,備兵台、澎,加按察使銜,兼督學政,以助餉加二品銜。在台五年,威信大著,外裔內番悉畏服。
    同治元年,彰化亂民戴萬生等糾眾結會謀亂。昭慈偵知,督兵馳抵彰化,部署未定,變起倉卒,城陷,巷戰,力竭不支,殉節文廟先聖前。
    昭慈為政,興利剔弊,不遺餘力。莆田俗好鬥,推誠諭禁,勸以懲忿保身,治正凶不少貸,民憚法罷斗。邑多孔氏寄籍,為創立義學。沙縣土利藝茶,少耕植,遊民競逐末,暇則事攘奪。為拔茶禁之,而農桑始興,至今利賴。所至停採買,革津貼,捐粟平糶,多損己益民。尤愛才,重林文察材略,白其復父仇可宥而薦之,殺賊立功,官至提督。治盜嚴明,誅止其魁,盜之良者,或重其賢而避之。歿後,匪為斂殯歸喪,愧嘆曰:「吾輩負孔使君矣!」卒,年六十八,恤世職,諡剛介,於立功地方建祠。

書目

  •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顧敏耀,《東瀛紀事校注》,台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
官銜
前任:
裕鐸
福建臺灣府知府
咸豐六年(1856年)上任
繼任:
洪毓琛
前任:
裕鐸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咸豐八年(1858年)上任
繼任:
洪毓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