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朝鮮語:안동 도호부)原為唐朝和新羅聯軍在攻滅高句麗之後,建立的管理高句麗故地的機構。舊時的管理機構設在平壤,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南界新羅,北鄰靺鞨。羅唐戰爭期間,安東都護府治所從平壤搬到遼東半島,成為唐朝管理遼東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
安東都護府 | |||||||||
---|---|---|---|---|---|---|---|---|---|
唐朝的都護府 | |||||||||
668年—698年 | |||||||||
安東都護府在渤海國興起前的管轄範圍 | |||||||||
國家 | 唐朝 | ||||||||
歷史 | |||||||||
• 成立 | 668年 | ||||||||
• 廢除 | 698年 | ||||||||
| |||||||||
今屬於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遼東郡) | ||||||||||||||
秦朝 | (遼西郡) | |||||||||||||
(遼東郡)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遼東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西晉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後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東魏 | (營州) | |||||||||||||
北齊 | (營州) | |||||||||||||
北周 | (營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遼西郡)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定安國 | ||||||||||||||
(東京道)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蘇聯遠東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蘇聯佔領下的滿洲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聯邦遠東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參見 |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 ||||||||||||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 ||||||||||||
傳說 時代 |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國 |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韓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國 時代 |
伽倻 | 高 句 麗 | ||||||||||
新 羅 |
百 濟 | |||||||||||
唐 熊津·安東 | ||||||||||||
統一新羅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羅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東行省 | 元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 |||||||||||
朝鮮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 |||||||||||
大韓民國 (南韓) |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 |||||||||||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滅高句麗後,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轄區最大至鴨綠江下游兩岸及遼河以東地區。不過由於羅唐戰爭期間新羅的不斷蠶食,唐朝放棄大同江以南高句麗舊地,676年都護府駐地遷移到遼東城(今遼陽),698年因契丹佔據營州和大祚榮建立靺鞨國,安東都護府被廢止並合併到安東都督府。因唐朝無法管制其故地,故於676年任命寶藏王「遼東州都督朝鮮王」讓他管理遼東州都督府。不過寶藏王卻聯合原高句麗北疆境外的附庸——粟末靺鞨人來復興高句麗。681年,寶藏王被流放劍南道,682年去世,再由寶藏王的三子高德武擔任安東都督。705年,大祚榮接受招撫向唐朝進貢,再於幽州僑置安東都護府。安史之亂爆發後,安東都護府遂於761年廢除。
區劃
安東都護府九都督府;初置42州,史書記載其名有14州:
安東都護駐地遷移
- 平壤:668年—676年
- 遼城:676年—677年
- 新城:677年—699年(併入安東都督府)
- 幽州:705年—714年(名義上)
- 平州:714年—743年(名義上)
- 遼西故城:743年—761年(名義上)
軍城
軍州 | 現在地名 | 備註 |
---|---|---|
平壤城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直轄市 | 668年—676年都護府治 |
遼東城 | 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 | 676年—677年都護府治 |
新城 | 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高爾山城 | 677年—699年都護府治 |
泊汋城 | 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靉河尖古城(故安平城) | |
(幽州) | 北京市 | 705年—714年都護府寄治 |
(平州) | 河北省盧龍縣 | 714年—723年都護府寄治 |
保定軍 | 遼寧省義縣(新遼西城) 遼寧省北鎮市閭陽鎮(743年遷至故遼西城) |
723年之後都護府治 |
懷遠軍 | 遼寧省新民市高台子鄉吉祥堡(故懷遠城) | 743年置 |
都督府
都督府 | 州名 | 原地名 | 現在地名 | 備註 |
---|---|---|---|---|
衛樂州都督府 | 衛樂州 | 高句麗平壤城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直轄市 | 九都督府之一 |
本烈州 | 朝鮮平安北道博川郡 | |||
居素州都督府 | 居素州 | 高句麗貞州 | 朝鮮開城特別市平和里 | 九都督府之一 |
去旦州都督府 | 去旦州 | 高句麗內米忽郡 | 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 | 九都督府之一 |
舍利州都督府 | 舍利州 | 高句麗泊汋城 | 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靉河尖古城 | 九都督府之一 |
屋城州 | 高句麗烏骨郡 | 遼寧省鳳城市鳳凰山古城 | ||
遼城州都督府 | 遼城州 | 高句麗烏列忽郡 | 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 | 九都督府之一 |
磨米州 | 高句麗磨米郡 | 遼寧省本溪市石橋子鎮邊牛山城 | 14州之一 | |
黎山州 | 高句麗加屍達忽郡 |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鎮李家堡子山城 | 14州之一 | |
安市州 | 高句麗安十忽郡 | 遼寧省海城市八里鎮英城子山城 | 14州之一 | |
新城州都督府 | 新城州 | 高句麗仇次忽郡 | 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高爾山城 | 九都督府之一 |
南蘇州 | 高句麗南蘇郡 | 遼寧省鐵嶺縣李千戶鄉摧陣堡山城 | 14州之一 | |
延津州 | 高句麗延津城 | 遼寧省開原市馬家寨鎮柴河堡山城 | 14州之一 | |
木底州 | 高句麗木底郡 | 遼寧省新賓縣木奇鎮柜子石山城 | 14州之一 | |
蓋牟州 | 高句麗蓋牟郡 | 遼寧省撫順市新撫區公園古城 | 14州之一 | |
哥勿州都督府 | 哥勿州 | 高句麗甘勿伊忽郡 | 吉林省柳河縣羅通山鎮羅通山城 | 九都督府之一 |
多伐州 | 高句麗多伐岳郡 | 吉林省通化市江東鄉自安山城 | ||
代那州 | 吉林省集安市財源鎮霸王朝山城 | 又作大那州,14州之一 | ||
國內州 | 高句麗國內州 | 吉林省集安市 | ||
諸北州 | 高句麗卒本郡 | 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下古城子 | 14州之一 | |
倉巖州 | 高句麗倉巖城 | 遼寧省新賓縣紅廟鄉四道溝村黑溝山城 | 14州之一 | |
建安州都督府 | 建安州 | 高句麗乃勿忽郡 | 遼寧省蓋州市青石嶺鎮高麗城山城 | 九都督府之一 |
似城州 | 高句麗史忽郡 | 遼寧省莊河市城山鎮沙河村城山古城 | ||
卑沙州 | 高句麗卑沙郡 |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城 | ||
積利州 | 高句麗赤里忽郡 | 遼寧省瓦房店市得利寺鎮崔家屯村 | 14州之一 | |
越喜州都督府 | 越喜州 | 高句麗越喜城 | 吉林省公主嶺市秦家屯鎮古城 | 九都督府之一 |
扶餘州 | 高句麗助利非西郡 |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龍潭街道龍潭山城 | ||
識利州 | 高句麗扶餘城 | 吉林省磐石市寶山鄉鍋盔山城 | 14州之一 | |
拜漢州 | 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工農鄉工農山城 | 14州之一 | ||
拂涅州 | 高句麗拂涅城 | 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 | 14州之一 | |
烏蒙州都督府 | 烏蒙州 | 靺鞨拂涅部 | 黑龍江省雞西市 | |
東柵州都督府 | 東柵州 | 靺鞨挹婁部 | 吉林省琿春市楊泡滿族鄉薩其山城 | |
源頭州都督府 | 源頭州 | 穢貊 | 朝鮮咸鏡南道咸興市 | |
雞林州都督府 | 雞林州 | 新羅金城 | 大韓民國慶尚北道慶州市 | 即新羅國 |
帶方州 | 百濟發羅郡 勿阿兮郡 月奈郡 |
韓國全羅南道羅州市西15里(竹軍縣、故豆肹縣) 韓國全羅南道玉亭里(至留縣,知留城) |
即原百濟國 | |
熊津州都督府 | 熊津州 (嵎夷縣) |
百濟所夫里郡(泗沘城) | 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 | |
加林州 | 百濟加林郡 | 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林川面 | ||
支潯州 (己汶縣) |
百濟馬屍山郡 | 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德山面 | ||
風達州 (支潯縣) |
百濟風達郡(任存城) | 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大興面 | ||
東明州都督府 | 東明州 (熊津縣) |
百濟仇次忽郡(熊津城) | 韓國忠清南道公州市 | |
雨述州 | 百濟雨述郡 | 韓國大田廣域市 | ||
進禮州 | 百濟進乃乙郡 | 韓國忠清南道錦山郡 | ||
含資州 | 百濟一牟山郡 | 韓國忠清北道清州市上黨區文義面 | ||
馬韓州都督府 | 馬韓州 | 百濟金馬渚郡 | 韓國全羅北道益山市 | |
唐山州 | 百濟完山郡 | 韓國全羅北道全州市 | ||
沙泮州 (牟支縣) |
百濟武屍伊郡 | 韓國全羅南道靈光郡 | ||
古四州 (平倭縣) |
百濟沙夫里郡(古沙夫村) | 韓國全羅北道茁浦東北10里 | ||
辟城州 (辟城縣) |
百濟碧骨郡 | 韓國全羅北道金堤市 | ||
魯山州 (魯山縣) |
百濟甘勿阿縣 | 韓國全羅北道益山市咸羅面 | ||
德安州都督府 | 德安州 | 百濟古龍郡 | 韓國全羅南道南原市 | |
沙平州 | 百濟歃平郡 | 韓國全羅南道順天市 | ||
分嵯州 (分嵯縣) |
百濟分沙郡(波知城) | 韓國全羅南道寶城郡筏橋邑 | ||
金連州都督府 | 金連州 | 百濟武珍州(奴只城) | 韓國光州廣域市 | |
發羅州 | 百濟發羅郡 | 韓國全羅南道羅州市 | ||
忽汗州都督府 | 忽汗州 | 震國東牟山城 | 吉林省敦化市賢儒鎮城山子古城 | 即渤海國 |
安東都護
官銜 | 姓名 | 在位時間 | 生卒年 |
---|---|---|---|
檢校安東都護 | 魏哲[1] | 668年—669年 | 616年—669年 |
檢校安東都護 | 薛仁貴 | 669年—670年 | 614年—683年 |
守安東都護 | 彌姐某[2] | 670年—671年 | — |
安東都護 | 屈突詮 | 671年—672年 | 622年—690年 |
遼東州行軍總管、安東都護 | 高侃 | 672年—676年 | — |
安東都護 | 屈突詮 | 680年—682年 | 622年—690年 |
安東都護 | 裴玄珪 | ?—696年 | —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督 | 狄仁傑 | 698年 | 630年—700年 |
檢校幽州都督兼安東都督 | 張仁亶 | 698年—? | ?—714年 |
檢校幽、營等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唐休璟 | 704年—705年 | 627年—712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薛訥 | ?—710年 | 649年—720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裴懷古 | 712年 | 638年—712年 |
檢校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孫儉 | 712年 | ?—712年 |
安東都護 | 單思敬 | 713年—? | — |
安東都護 | 許欽湊 | 714年—? | — |
安東都護 | 許欽澹 | 714年—? | — |
檢校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張說 | ?—719年 | 667年—730年 |
安東都護 | 薛泰 | 720年—725年 | — |
平盧軍節度大使遙領安東都護,玄宗之子 | 潁王李璬 | 727年—729年 | 718年—783年 |
安東都護 | 臧懷亮 | 727年—? | — |
安東都護 | 裴旻 | 733年—? | — |
安東副大都護 | 賈循 | 742年—755年 | ?—755年 |
安東副都護 | 夫蒙靈詧 | ?—756年 | — |
安東都護 | 王玄志 | 756年—758年 | ?—758年 |
平盧節度使兼安東都護 | 侯希逸 | 758年—761年 | ?—781年 |
安東都護,寶藏王之子 | 高連 | — | — |
安東都護,寶藏王之孫 | 高震 | ?—773年 | 701年—773年 |
獻書待制楊憼撰「唐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特進右金吾衛大將軍安東都護郯國公上柱國高公墓誌序」有云:
大曆八年夏五月廿有七日,右金吾衛大將軍安東都護公斃於洛陽教業里之私第,春秋七十三。前年四月十二日,郯國夫人真定侯氏先斃於博陵郡,……禮也。公諱震,字某渤海人。祖藏,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朝鮮郡王柳城郡開國公;祢諱連,雲麾將軍、右豹韜大將軍安東都護。公迺扶餘貴種,辰韓令族,懷化啟土,繼代稱王,嗣為國賓,食邑千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