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柯蒂斯
希伯·道斯特·柯蒂斯(英語:Heber Doust Curtis,1872年6月27日—1942年1月9日),美國天文學家。
希伯·道斯特·柯蒂斯 Heber Doust Curtis | |
---|---|
出生 | 美國密歇根州馬斯基根 | 1872年6月27日
逝世 | 1942年1月9日 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 | (69歲)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密歇根大學, 弗吉尼亞大學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天文學 |
生平
柯蒂斯1872年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馬斯基根,1893年在密執安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在加利福尼亞州教授拉丁語和希臘語。1896年他成為天文學教授,於1898年進入利克天文台工作,1902年獲得弗吉尼亞大學天文學的博士學位。
根據范·馬南(Adriaan van Maanen,1884—1946)的觀測結果,柯蒂斯認為觀測到的旋渦星雲是遠在銀河系以外,與銀河系相似的恆星系統,這一點與美國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堅持的銀河系是宇宙中的主要天體的觀點不同。1920年4月26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華盛頓舉辦了一場著名的辯論,史稱「沙普利-柯蒂斯之爭」。雙方分別就各自的觀點進行了時間為半個小時的報告。由於柯蒂斯具有良好的口才,多數人認為他在這場爭論中略微佔了上風。後來的觀測表明柯蒂斯的觀點是基本正確的。
柯蒂斯發現,在M31的附近觀測到大量的新星,顯示它們與M31有物理上的聯繫,並且這些新星的亮度比其他新星暗很多。柯蒂斯由此計算出M31的距離約為100k秒差距,並從角大小估算出M31的尺度約為3k秒差距,與當時認為銀河系的大小相近。後來的研究表明,柯蒂斯錯誤地將新星與M31中的超新星相混淆,使得M31的距離被低估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