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陰陽
平分陰陽是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學中的一個術語,指中古的平聲調類字,根據聲母的清濁分派入陰平、陽平兩個調類。平分陰陽是中古漢語發展到近代漢語的過程中,在聲調方面的三個主要變化之一。
分化時間
在中古漢語中,今陰平、陽平字聲調不分。如《廣韻》中「巴」字的反切為「幫麻切」,即《廣韻》反映的隋末的切韻音中,「巴」和「麻」的韻母、聲調都相同。在唐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也有大量以清母平聲字切濁母平聲字、以濁母平聲字切清母平聲字的情況,說明《釋文》時代,平聲還沒有分化為陰平、陽平[1]。《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記載宋代汴洛語音中陰陽分化現象。[2]北音中的平分陰陽現象至遲在14世紀已經完成,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已經明確區分了陰平、陽平調類。
“ | 字別陰陽者,陰陽字平聲有之,上去俱無。上去各止一聲,平聲獨有二聲:有上平聲,有下平聲。上平聲非指一東至二十八山而言,下平聲非指自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 | ” |
——周德清,《中原音韻》 |
分化條件
平分陰陽的分化條件是聲母的清濁,清聲母字歸陰平,濁聲母字歸陽平。今吳語中,仍保留全濁聲母[注 1],但也區分陰、陽平。因此一般認為平分陰陽現象要早於濁母的清化。
在自然的發音時,同一個調類的清聲母字的實際調值天然的會比濁聲母字要高一點,形成一個調類的兩個不同的音位變體。這點區別可能是平分陰陽的物理基礎。
按三十六字母劃分:
範圍
與入派三聲、濁上歸去現象相比,平分陰陽現象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分佈要廣得多,絕大部分方言的平聲都分陰陽。《漢語方言地圖集》收錄的930個方言點(北方方言區一般3-4縣一點,東南方言區一般一縣一點)[3]:2中,只有24個點平不分陰陽,以晉語張呼片、并州片和中原官話隴中片、南疆片兩處為中心有連續分佈,在江西瑞昌市和湖南永州市則分別有不連續分佈[3]:002。
今平聲不分陰陽的,可能是保存了中古漢語的平聲調,也可能先分了陰陽、後來又合併為一類。晉語和中原官話中平聲不分陰陽的現象屬於存古現象:平聲分陰陽的現象發展比較滯後,在聲母的清濁對聲調調值的影響還未到達可以分化出不同調類的程度時,就因為全濁聲母的清化而中斷了,因此總體上平不分陰陽,而在連調中還存在零散的、不系統的區分陰、陽平的形式[4]:183[5]:250-253。
註解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王力. 《經典釋文》反切考.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中華書局, 1984: 23-77.
- ^ 《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中的北宋汴洛方音
- ^ 3.0 3.1 曹志耘 主編.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 ISBN 9787100057745.
- ^ 錢曾怡 主編. 汉语官话方言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2010. ISBN 9787533324537.
- ^ 喬全生.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ISBN 978710106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