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佐勒

彼得·佐勒(德語:Peter Zoller,1952年9月16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因斯布魯克大學教授。他以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領域的貢獻而聞名,尤其是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光學和固態物理的交叉學科的先驅性工作。一直以來,他都中國科學界保持着的密切的聯繫。

彼得·佐勒
Peter Zoller
出生 (1952-09-16) 1952年9月16日72歲) [1]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國籍 奧地利
母校因斯布魯克大學
獎項沃爾夫物理獎(2013)
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2010)
前沿科學獎(2008)
狄拉克獎(2006)
國際量子通信獎(200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尼爾斯·波耳獎章(2005)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2005)
維根斯坦獎(1998)
馬克斯·波恩獎(1998)
薛定諤獎(1998)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家
機構因斯布魯克大學
博士導師Fritz Ehlotzky

生平

彼得·佐勒早年在因斯布魯克大學學習物理,於1977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並成為理論物理所的一名講師。在1978-1979年,他獲得Max Kade 獎金,赴美南加州大學做研究,師從Peter Lambropoulos教授。1980年,他前往新西蘭的奧克蘭,成為Dan Walls組內的一名研究員。隨後,於1981年,彼得·佐勒向因斯布魯克大學遞交了他的著作「Über die lichtstatistische Abhängigkeit resonanter Multiphoton-Prozesse」,並憑此獲得了「venia docendi」教授職位。他於1981-1982年及1988年在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聯合研究所(JILA)做訪問學者,並於1986年成為在法國奧賽的巴黎十一大學的客座教授。1991年,彼得·佐勒成為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物理系教授和JILA的會員。1994年底,他接受了因斯布魯克大學的講席教授的職位,並工作至今。此外,從2003年起,彼得·佐勒在奧地利科學院的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所獲得了科學主管的職位。

彼得·佐勒作為聯合會員始終同JILA保持緊密的聯繫。此外,國際上很多研究中心也相繼聘請他為客座教授。2004年,他被聘為哈佛大學的Loeb講席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嚴濟慈講席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講席教授。2005年他被聘為荷蘭萊頓大學的Lorentz講席教授。在過去三年中,他還作為中國科學院科維里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顧問團成員,協調組織了冷原子物理中的凝聚態物理的科研項目。

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彼得·佐勒主要從事光和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除了量子光學的基礎研究外,他還成功的將量子信息和固體物理結合起來。1995年,他和I. Cirac所提出了基於激光和離子阱的量子計算機模型。這一量子計算機模型已經於近年在少量量子比特系統上獲得實驗驗證,並被認為是未來最有希望發展成可集成的實用量子計算機的方案。另外,佐勒和他的合作者們還致力於研究量子光學和固體物理之間的交叉學科。他建議用冷原子來建立量子模擬器來研究高溫超導物理中尚未被解釋的現象。佐勒所提出的想法和概念吸引了科學界相當多的注意力,迄今為止,他的工作已近被引用了接近25000餘次。

榮譽

彼得·佐勒由於在量子光學量子信息領域,尤其是他在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方面的先驅性工作,在國際上被授予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富蘭克林研究所2010年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與 Ignacio Cirac 和 David Wineland 一同獲獎),2008年的 BBVA 基金會基礎科學領域的前沿科學獎(與Ignacio Cirac一同獲獎),2006年的狄拉克獎,第6屆國際量子通信獎,2005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尼爾斯·波耳獎章德國物理學會馬克斯·普朗克獎章,2000年的德國洪堡基金會洪堡研究獎,1998年奧地利科學院薛定諤獎美國光學學會馬克斯波恩獎,以及奧地利科學界的最高獎—維根斯坦獎

彼得·佐勒於2001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荷蘭皇家藝術科學院外籍院士,並於2009年當選為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參考資料

  1. ^ Biography Peter Zoller (PDF).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19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2-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