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防護巡洋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德意志帝國海軍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期間,從伊倫娜級兩艘姊妹艦開始建造一系列防護巡洋艦。除此之外德國海軍另外建造兩級防護巡洋艦,其中包括6艘艦隻:獨級艦德語Einzelschiff奧古斯塔皇后號和5艘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這些艦隻後來在世紀之交被以俾斯麥侯爵號為首的裝甲巡洋艦所取代[1]。由於前提爾皮茨時代的軍備預算有限,德國海軍嘗試建造可以作為海外巡洋艦和艦隊偵察艦的艦隻[2]。德國防護巡洋艦的設計通常模仿外國海軍的發展。維多利亞·路易絲級的設計類似於當代德國戰艦,與外國戰艦相比,德國戰艦喜歡更小口徑主炮和更多數量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3]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防護巡洋艦漢薩號

大多數德國防護巡洋艦在整個服役生涯中都在海外度過,尤其是在1890年代至20世紀初曾作為東亞分艦隊的成員服役。1897年11月,威廉王妃號參與佔領膠州灣租借地的行動,該地後來也成為了東亞分艦隊的主要基地。1900年,奧古斯塔皇后號、赫塔號漢薩號協助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1902年至1903年間的委內瑞拉危機期間,菲內塔號參與鎮壓活動,轟炸了幾座委內瑞拉要塞。1910年代,伊倫娜號、威廉王妃號和奧古斯塔皇后號被降級為預備役,與此同時,維多利亞·路易絲級則被用於培訓海軍學員。所有這些防護巡洋艦都在1920年代初被報廢拆解。

主武器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甲板裝甲的厚度
排水量 戰鬥滿載排水量[a]
推進器 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開始敷設龍骨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伊倫娜級

 
1894年伊倫娜號的繪畫

伊倫娜級是德國海軍的第一個防護巡洋艦建造計劃。該級艦於1886年至1889年間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5][b]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5][b]建造,由首艦伊倫娜號[c]和末艦威廉王妃號[c]所共同組成。在建造時,艦上裝備14門150毫米(5.9英寸)後膛炮,其中4門為150毫米30倍徑箍炮英語15 cm Ring Kanone L/30[d],10門則是較短的150毫米22倍徑箍炮。兩艦的最高航速為18(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在1899至1905年間,兩艦都接受了現代化改裝,其中武器裝備升級為新式的105毫米35倍徑速射炮[e][8]

兩艦都曾在東亞分艦隊服役。1897年11月,在奧托·馮·迪德里希海軍少將的指揮下,威廉王妃號在奪取膠州灣的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9]。在美西戰爭期間的馬尼拉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Manila Bay[f]之後,兩艦被派往菲律賓,以維護德國在當地的殖民利益[10]。在菲律賓,伊倫娜號的出現引發與已經佔領島嶼的美軍艦隊之間的緊張關係。兩艦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返回德國國內,自此一直停留在歐洲水域,直至1914年從一線退役[5]。此後,兩艦被降格為次要角色ーー伊倫娜號被用作潛水艇母艦,威廉王妃號則被當作廢船英語Hulk (ship)[g],直到1920年代初被當作廢品出售[12]

艦名 主武器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伊倫娜號 14門150毫米艦炮[12] 20毫米(0.79英寸)[12] 5,027公噸(4,948長噸[13] 2軸,2台二脹式蒸汽機,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5][h],8,223匹指示馬力(6,132千瓦特[5] 1886年[14] 1888年5月25日[12] 1922年拆解[12]
威廉王妃號 2軸,2台二脹式蒸汽機,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5][i],9,732匹指示馬力(7,257千瓦特)[5] 1889年11月13日[12] 1922年拆解[12]

奧古斯塔皇后號

 
1893年的奧古斯塔皇后號

奧古斯塔皇后號[j]是1890年代初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獨級防護巡洋艦。該艦於1890年在日耳曼尼亞造船廠開工,於1892年1月下水,並於同年11月完工[16]。由於預算限制,奧古斯塔皇后號被設計成艦隊偵察艦兼用作殖民地巡洋艦[2]。在建造初期,艦上裝備有4門150毫米(5.9英寸)30倍徑速射炮和8門105毫米35倍徑速射炮。在1896年,這些炮被更換為12門新式的150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35[16]。該艦也是德國海軍第一艘具有三軸螺旋槳裝置的軍艦[17]。由於存在嚴重的穩定性問題,該艦在頂浪行進時容易灌入過量的水,而且操縱性能也很差[16]

1897年至1902年間,奧古斯塔皇后號在海外服役,其中主要是在東亞分艦隊服役[16][18]。1900年在中國水域,該艦的船員協助鎮壓義和團運動[19]。1902年,「奧古斯塔皇后」號回到德國進行大規模的改裝。是次改裝一直持續至1907年,之後該艦被改為後備艦隻[16][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古斯塔皇后號也被再次動員起來成為一艘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k]。在整個一戰期間,該艦一直擔任這個角色[20]。最終,「奧古斯塔皇后」號在1919年10月時被報廢出售,並於次年被拆解[2][16]

艦名 主武器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奧古斯塔皇后號 12門150毫米35倍徑速射炮[16] 50毫米(2英寸)[16] 6,318公噸(6,218長噸)[16] 3軸,3台三脹式蒸汽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16],14,015匹指示馬力(10,451千瓦特)[15] 1890年[20] 1892年11月17日[16] 1920年拆解[16]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

 
1909年訪問美國的赫塔號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巡洋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防護巡洋艦。這個艦級的設計引入了快速帆沖角的組合,以及後來德國裝甲巡洋艦的典型特徵——塊狀側面。該艦級包括5艘艦隻:首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l]赫塔號[m]弗蕾亞號[n]菲內塔號[o]和末艦漢薩號[p][20]。這些艦隻分別於1895年至1896年間開建,1897年至1898年間下水,並分別於次年投入使用。弗蕾亞號上安裝的尼克勞斯式鍋爐英語Niclausse boiler[q]時常出現問題,這促使德國海軍在之後的軍艦上採用標準化鍋爐型號。自此之後,德國海軍只使用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英語Schulz-Thornycroft[r]或船用式鍋爐。本級所有5艘艦隻都裝備2門210毫米40倍徑英語21 cm SK L/40和8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艦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作為主炮[24]

該艦級的艦隻在德國海軍旗下不同的單位服役,包括美洲基地、東亞分艦隊,以及本土練習艦隊等[25]。赫塔號和漢薩號曾參加了1900年在中國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26],菲內塔號則參與了1902年至1903年間的委內瑞拉危機[27]。在1905年至1911年間,5艦都進行現代化改造,之後都被用作海軍學員的訓練艦[2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這些艦隻被調派到第五偵察集群,但很快就都退出前線任務。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這些艦隻曾擔任各種次要角色。維多利亞·路易絲號被改裝成一艘商船,並最後在1923年被拆毀[21]。其他4艘艦分別於1920年至1921年間報廢拆解。[2][25]

艦名 主武器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維多利亞·路易絲號 2門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
8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28]
40毫米(1.6英寸)[28] 6,491公噸(6,388長噸)[28] 3軸,三脹式蒸汽機,19.2節(35.6公里每小時;22.1英里每小時)[21][s],10,574匹指示馬力(7,885千瓦特)[21] 1895年[20] 1899年2月20日[25] 1923年拆解[25]
赫塔號 3軸,三脹式蒸汽機,19.0節(35.2公里每小時;21.9英里每小時)[21][t],10,312匹指示馬力(7,690千瓦特)[21] 1898年7月23日[25] 1920年拆解[25]
弗蕾亞號 3軸,三脹式蒸汽機,18.4節(34.1公里每小時;21.2英里每小時)[21][u],10,355匹指示馬力(7,722千瓦特)[21] 1898年10月20日[25] 1921年拆解[25]
菲內塔號 6,705公噸(6,599長噸)[28] 3軸,三脹式蒸汽機,19.6節(36.3公里每小時;22.6英里每小時)[21][v],10,646匹指示馬力(7,939千瓦特)[21] 1896年[20] 1899年9月13日[25] 1920年拆解[25]
漢薩號 3軸,三脹式蒸汽機,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21][w],10,388匹指示馬力(7,746千瓦特)[21] 1899年4月20日[25] 1920年拆解[25]

腳註

註釋

  1.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艦載機燃料和特殊設備。」[4]
  2. ^ 2.0 2.1 譯名參考自《海陸空天慣性世界》。[6]
  3. ^ 3.0 3.1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5]
  4.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15 cm Ring Kanone L/30。其中(Ringkanone)表示「箍炮」,而L/30表示炮管長度,即30倍徑[7]
  5.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10.5 cm SK L/3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35表示炮管長度,即35倍徑[7]
  6.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7. ^ 譯名參考自《新漢英分類詞典》[11]
  8. ^ 另有來源記為18(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12]
  9. ^ 另有來源記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12]
  10.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5]
  11.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2. ^ 另有來源譯為「維多利亞·路易澤」號。[21]
  13.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1]
  14. ^ 另有來源譯為「弗雷亞」號。[22]
  15. ^ 另有來源譯為「維納塔」號。[21]
  16. ^ 另有來源譯為「漢莎」號。[22]
  17.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1]
  18.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3]
  19. ^ 另有來源記為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28]
  20. ^ 另有來源記為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28]
  21. ^ 另有來源記為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28]
  22. ^ 另有來源記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28]
  23. ^ 另有來源記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28]

引文

  1. ^ Gardiner (1979),第253–254頁.
  2. ^ 2.0 2.1 2.2 2.3 2.4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3. ^ Gardiner (1979),第249, 254頁.
  4. ^ Gröner (1990),第ix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1頁.
  6. ^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2004 11M,第33頁
  7. ^ 7.0 7.1 Grießmer (1999),第177頁.
  8. ^ Gröner (1990),第94–95頁.
  9. ^ Gottschall (2003),第157–162頁.
  10. ^ Cooling (2007),第95–96頁.
  11. ^ 梁學倫 (1996),第144頁.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Gröner (1990),第95頁.
  13. ^ Gröner (1990),第94頁.
  14. ^ Gardiner (1979),第253頁.
  15. ^ 15.0 15.1 日本海人社 (2010),第42頁.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Gröner (1990),第46頁.
  17. ^ Willmott (2009),第62頁.
  18. ^ Gottschall (2003),第165頁.
  19. ^ Perry (2001),第29–30頁.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Gardiner (1979),第254頁.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21.15 日本海人社 (2010),第44頁.
  22. ^ 22.0 22.1 日本海人社 (2010),第45頁.
  23.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47頁.
  24. ^ Gröner (1990),第47–48頁.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Gröner (1990),第48頁.
  26. ^ Perry (2001),第29頁.
  27. ^ Mitchell (1999),第86頁.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Gröner (1990),第47頁.

參考書籍

期刊來源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