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嶽片贛語九個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於安徽懷寧嶽西潛山太湖望江宿松東至石台貴池的部分地區。

懷嶽片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區域安徽懷寧嶽西潛山太湖望江宿松東至石台貴池的部分地區
語系
漢藏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

懷嶽片在贛語區的位置

贛語

安慶一帶方言被歸為贛語方言懷岳片

特點

  • 古入聲和上聲的全濁聲母今讀陽去。
  • 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屬陽去,古清聲母入聲字嶽西、宿松、東至今讀作入聲,其他都歸屬陰去。而且通常入聲只有入聲調而沒有入聲韻。

贛語懷岳片贛語九個方言片之一。

  使用範圍 主要通行於安徽懷寧潛山太湖望江宿松東至,和岳西(青天到石關一線以南)、桐城(鄰近懷寧的兩鄉)、石台(縣城及西北部)、貴池(西部及東南角)、彭澤部分地區。

  特點 1.古入聲和上聲的全濁聲母今讀陽去。

  2.山攝合口一等桓韻和咸攝開口一等覃韻、山攝開口一等寒韻的見組字韻母相同。

  3.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屬陽去。古清聲母入聲字岳西、宿松、東至今讀作入聲,其他都歸屬陰去。而且通常入聲只有入聲調而沒有入聲韻。

  4.古全濁聲母今已清化、讀塞音、塞擦音時,不論平仄都讀送氣聲母;古寒、桓兩韻見溪聲母的字今音韻母相同;古咸、銜兩韻的端系聲母字的韻母今音也相同。有陰平、陽平、陰去、陽去、上聲和入聲6個聲調。

  現按語音、詞彙、語法3個方面的特點,進行比較記述如下

語音

一、聲 母

  1、共同點 一是古見系二等字的讀法。古見系匣母的蟹攝開口二等字普通話讀舌面音[tɕ]、[tɕʰ]、[ɕ]的,區內方言全讀舌根音[k]、[kʰ]、[x]。如

  [tɕ]-[k] 家、夾、介、解、街、窖、角、間、講;

  [tɕʰ]-[kʰ]敲、嵌、掐、確、鬈、鉛;

  [ɕ]-[x] 下、蝦、瞎、鞋、蟹、莧、項、巷、咸。

  口語中這一類字還多些,例如「江(~北)、虹、教(~書)、覺(困~)、孝(戴~)、嗅」等字都念[k]、[kʰ]、[x]聲母。

  二是零聲母字的分化。古疑母、影母字,普通話讀為零聲母的區內方言一律分別讀為舌面鼻音聲母[n]與舌根鼻音聲母[ŋ]。如:

  古疑母的「我、餓、訛、牙、咬、岸、雁、昂、鄂、硬、礙」和古影母的「襖、歐、慪、暗、鴨、壓、淹、安、案、軋、晏、恩、骯、厄、拗、啞、矮」等字,在普通話中都是零聲母音節,地區各縣都加了舌根鼻音聲母[ŋ]、[ng]。

  古疑母的另一部分字如「藝、儀、業、嚴、研、硯、仰、驗、毅、宜、義」等,普通話也是零聲母字,而該片都是[n]聲母。

  另外,屬於「疑、影」兩母的其它字,如「吳、五、屋、外、畏、委、瓦、挖、玩、婉、央、嬰、擁」等,本地方言與北京一致,仍分別讀為合口呼、撮口呼、齊齒呼的零聲母音節。個別字如「偶」,有的縣讀[ŋ]聲母,有的縣讀[n]聲母,少數字如「魚、虞、語、諺、顏、堯」等,已近似普通話,讀零聲母。

  自成音節的鼻輔音:地區各縣有兩個鼻輔音自成音節,[n]和[ŋ],即

  「你」音[n],「你們」音[n'tɕi];另一個是雙唇濁鼻輔音,貴池縣城喊「媽」為「姆媽」,音[m'ma]。

  2、不同點 一是受「贛語」的影響,全濁聲母念送氣音。古全濁聲母的仄聲字,普通話都念不送氣音聲母。區內的東至、宿松、岳西、懷寧、太湖、望江、潛山等縣,多數念成送氣音,這是「贛語」的語音特徵,反映了「贛語」語音對各縣的影響。不過,「贛語」是古全濁聲母,不論平仄,一律念送氣音,上述各縣已不是「一律」,如在「贛語」應念送氣音的「罷、棒、掉、跪、巨、傑、篆、皂、肚」等字,很多縣已念成不送氣音聲母,這說明「贛語」特徵的不完整,或其特徵的逐漸被消磨。

  至於貴池、桐城、樅陽以及安慶市,則完全不存在這一語音痕跡。

  另外,東至、太湖、望江等縣的局部地區有零星古來母字的聲母由[l]轉化為[t]的現象。如東至縣的利安鄉「良、涼、糧、梁、量、亮」等字,聲母讀為[t],太湖、望江把 念成[ti],「隸」音「帝」,「里」音「的」,「這裏、城裏、家裏、夜裏」中的「里」都讀成「的」,這也是贛語的特徵。

  二是[l] [n]不分是江淮方言的影響。[l]與[n]的分混是北方方言內部的一般現象。普通話[l、n]不混,江淮次方言[l、n]不分。貴池、桐城、樅陽、安慶市,基本是[l、n]不分,有[n]無[l],[l]念[n],「老」念[nao],「蘭」念[nan],「流」念[niu],「寧」念[ling],「了」念[niao];懷寧、宿松、岳西、望江基本上[n、l]不混,表現為細音不分洪音分。

  江淮方言的另一影響表現在舌尖後音[tʂ]、[tʂʰ]、[ʂ]與舌尖前音[ts]、[tsʰ]、[s],以及舌面音[tɕ]、[tɕʰ]、[ɕ]的分混。這三組音的分混本是北方方言的內部特徵,但在區內,這三組音的分化混合與北京音不一致,而且各縣之間也互有差別,並分別影響到韻母,情況比較複雜。

   二、韻 母


     1、共同點 韻母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合口韻變化的一致性上,合口韻的變化及其多寡,這是北方方言的內部分歧,本方言片表現了相當的一致性。如:

  丟失[u]介音,普通話中的[uo、un、uan、ui ],多數在方言中無韻頭[u]變成[o、en、an、ei]。如「多、羅」念成「[to、lo]」;「端、團、暖、官、寬、鑽、算」等字,韻母由[uan]念為[on];「敦、吞、論、尊、村、孫」的韻母由[un]念為[en];「堆、推、最、翠、碎」的韻母由[uei]變為[ei]。值得一提的是,[l、n]與[ei]相拼的音節,有些縣又把[ei]念成[uei],加一個[u]韻頭,如「內、類、雷」等字。[u]韻母變[ou]韻母,古遇攝合口一等字普通話念[u]韻母的,多數縣念[ou]。如:

  杜[tou]、圖[tou]、爐[lou]、祖[zou]、醋[cou]、蘇[sou],只有貴池、東至、望江例外。

  2、不同點 一是[u]及 [y]一類韻的存在是湖北「楚語」的典型特徵。韻母中有一系列[y]一類韻,這本是「楚語」的特點,「楚語」通行地域在湖北東部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共20餘縣。這一地區的黃梅、英山與本方言片的宿松、太湖、岳西連成一片,楚語的這一特徵也由此滲透到本方言片各縣。表現在普通話以[y]開頭的撮口呼韻母和以[u]開頭的合口呼韻母都念[u]及[y]一類韻母。宿松、岳西、潛山、桐城,幾乎有楚語 [y]一類韻母的全部。如「女」念成 [ȵy],「朱、除、書、儒、居、區、虛、魚」的韻母也是 [y],「抓、刷」的韻母念[ya],「揣、帥」的韻母念[yai],「決、缺、說」的韻母念 [ye],「迫、吹、水」的韻母是[yei],「專、川、拴、捐、圈、冤」的韻母為[yan],「莊、床、雙」的韻母念 [yang]。桐城、樅陽無後鼻韻母,但有入聲,「竹、出、木、域」的韻母為 [y]。除以上各縣外,與桐城交界的懷寧、樅陽以及東至、貴池等縣,也或多或少存在[y]一類韻母,或在口語中[i、u、y]相互替代。

  二是從前後鼻音韻尾的分混可看出江淮次方言的影響。本方言片古深攝、臻攝與古曾攝、梗攝字讀音混同,後鼻韻母字[eng]、[ing]歸入前鼻韻母[en]、[in],這是江淮官話語音特徵的最突出集中的表現。如針、爭、深、生、根、耕、陳、程、森、僧,韻都是[en];金、京、親、青、心、星、彬、兵、頻、平、民、名、林、玲,韻母都是[in]。更有桐城、樅陽兩縣,後鼻韻母全部歸入前鼻音,體現出江淮官話的典型語音特徵。

  三,還有個別字的另讀音,如   吃(飯),讀[tɕʰiʔ]; (過)去,讀[tɕʰi]。

   三、聲 調


     1、去聲分陰陽的六個調類 宿松、岳西兩縣去聲分陰陽,有入聲,共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6個調類:

  陰平:丁、方、知、詩、梯、剛;

  陽平:朋、承、窮、移、時、仇;

  上聲:猛、體、孔、整、五、忍;

  陰去:半、替、控、臭、舜、意;

  陽去:饅、洞、認、共、論、用;

  入聲:木、督、谷、觸、惕、失。

  2、去聲分陰陽的六個調類 懷寧、望江、太湖、潛山四縣去聲分陰陽,共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6個調類:

  陰平:媽、方、天、高、詩、山;

  陽平:平、同、蟲、人、文、才;

  上聲:古、口、手、比、老、有;

  陰去:抗、唱、發、日、濁;

  陽去:共、陣、備、傑、白;

  入聲:怕、借、固、扣、獸。

  去聲分陰陽,這在省內、區內都屬於較為特殊的語音現象,這一特徵又與「楚語」完全一致。

  3.去聲不分陰陽的5個調 安慶市、東至、貴池的聲調是5個,去聲不分陰陽的,有入聲:

  陰平:剛、知、專、尊、丁、邊;

  陽平:房、田、窮、平、才、寒;

  上聲:古、短、手、比、九、女;

  去聲:正、大、共、樹、到、汗;

  入聲:八、尺、舌、局、即、竹。

  貴池城關,除入聲外,其餘4個調類的調值與北京音十分相近。貴池城關音家有「小北京」之稱,與調值跟北京音相近關係極大。

  4、去聲不分陰陽的六個聲調 桐城的聲調為6個,與宿松、岳西不同的是去聲不分陰陽,入聲卻分高低,也是6個調類:

  陰平:詩、梯、衣、方;

  陽平:時、題、移、房;

  上聲:使、體、以、反;

  去聲:世、替、義、范;

  高入聲:發、達、麥;

  低入聲:軸、熟、續;

  桐城入聲字中的一部分還帶有一個特殊的邊音韻尾[l]。

  樅陽與桐城的聲調,在調類與值方面大同小異,也是6個調類,部分鄉也有高入聲與低入聲之分,入聲也帶[l]尾。

  聲調方面,本方言片與其它方言相比較而言,去聲分陰陽,這既是贛語的特點,也是楚語的特點;贛語有入聲,懷寧、望江、太湖、潛山無入聲;贛語入聲收[-t]、[-k]尾,本片區內的入聲都收[ʔ]尾,表現了參差不齊的情況。

  安慶地區處於「贛語」、「楚語」和「江淮次方言」的圍繞之中。建國40年,上述諸方言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各縣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由於語言本身發展的不平衡性,又由於「贛語」與「楚語」的特徵本來就不突出,加上改革開放的影響,人員的流動性大,普通話勢力的擴展,方言語音自然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這樣,有的地區「贛語」色彩濃些,有的地方湖北「楚語」標誌明顯些,有的縣市「江淮次方言」的特徵更突出些,這些只是綜合影響下的側重點不同而已,不可能在其中劃出十分明確而又截然分清的分界線。但由於普通話的推廣,教育的普及,共同語北京音通過宣傳媒介的薰陶,隸屬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話的特徵逐步在區內擴大,呈現出大面積江淮方言語音的一致性。

詞彙

  本方言詞彙千差萬別。有的與普通話不同,而在本區內是一致的,如「太陽」都叫「日頭」;有的與普通話不同,各縣之間也不一樣。如「小孩兒」一詞,安慶人叫「小伢[ŋa]」,潛山、桐城、樅陽人叫「小伢兒」,望江、岳西、太湖、懷寧人叫「小伢」,宿松人叫「滴滴伢兒」,貴池人「小妹[mi]」、「小把戲」。有一些詞只流行於一個鎮甚至一個鄉,在部分地區並不通用,但表現了方言詞彙的多彩多姿和區域特徵。歸納起來分析,主要是在詞形和詞義兩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

   一、詞形相同,詞義有別


     1、詞義擴大 本方言中有一些詞,從詞形上看,與普通話完全一樣,但從詞義上看,它比普通話概括得更廣些,包含的內容更豐富些。

  窿:這個字在普通話里不能獨立成詞,它只能與「窟」組成單純詞「窟窿」,表示為「孔、洞」的意思。本方言中, 「窿」與其它詞組成的詞語,表示了比原來意義範圍大得多的意思如:鼻~(鼻孔) 衫袖~(袖筒) 被窩~(被條的長筒形裏面) 鍋~(鍋膛)

  馱:普通話中只有「用背負載」一個意思,本方言也擴大了,結果有: 挨(~打、~罵、~批) 借(~債、~錢、~高利貸) 承受(~霉、~名聲)

  巧:除有「靈巧」的含義外,還有「便宜、價錢不高」的意思。如:「~賣了」,「那裏貴些,這裏~一些」。

  團:本方言兼帶「圓」字義:圓圈叫做「團軲轆子」,表示某東西圓圓的叫做「團摸摸的」。

  2、詞義縮小 這一類詞從字面上看也與普通話一樣,但詞的含義卻比普通話的內容狹窄些、單一些、縮小些。如:

  蓆子:普通話指「用葦蔑、草等編成平片的東西,用來鋪炕、床、地或搭棚子等」。本區內稱鋪的草蓆才叫「蓆子」,葦蔑編的叫「蘆席」,竹蔑編的叫「竹蓆」、「蔑席」或「罩子」。「蓆子」這個詞所包含的內容比普通話小多了。

  手爪:字面上應是「人手和鳥獸的腳」,普通話里沒有這個詞,方言中只保存了兩個語素中的「人手」這個部分,「爪」的含義去掉了。例如「我要是偷你的就爛手爪子。」

  面:普通話指「麵條和麵粉」,區內方言則僅指麵條。

  煤:普通話本來是指「古代植物在不通空氣時在地下高溫高壓下所形成的黑色固體礦物」,如煙煤、無煙煤等。區內山區有些把上述物體連同木炭,稱之為「炭」,而把家庭中燒飯或取暖時用熄火方式取得的剩餘燃料用作引火備用的物體叫「煤」。

  3、詞義轉移 這類詞的詞形與普通話相同,但詞義已另有所指。如下表:

  香油: 普通話芝麻油, 本方言菜籽油;

  皮子: 普通話皮革、皮毛, 本方言去籽棉花

  無聊: 普通話因清閒而煩悶, 本方言下流、卑鄙;

  電燈: 普通話白熾電燈, 本方言手電筒;

  電火: 普通話里沒有這個詞, 本方言白熾電燈;

  老爹: 普通話父親, 本方言(1)丈夫,(2)已婚男人;

  奶奶: 普通話祖母, 本方言(1)妻子,(2)已婚婦女;

  爹爹: 普通話父親, 本方言祖父;

  爺爺: 普通話祖父, 本方言叔父;

  媳婦: 普通話老婆, 本方言兒媳。

   二、詞義相同、詞形有別


     這一類別,就詞義看與普通話完全相同,但詞形卻千差萬別,有的是詞形部分不同,有的是完全不同。

  1、詞義相同,詞形部分不同      一是詞素相同,次序顛倒

  公雞——雞公; 司機——機司; 不得了——了不得;

  二是詞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手帕——手捏子; 麻利——利索; 刁靈——機靈;

  手腕——手頸子; 跳蚤——屹蚤、烏蚤; 松鼠——貂狸鼠。

  三是附加成分的使用 附加成分即詞綴,主要指前綴和後綴。在使用詞綴方面,有的普通話使用,區內方言不使用;區內方言使用的,又是普通話不使用的,各地用與不用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普通話使用,方言不使用:

  領子=衣領; 袖子=衫袖; 鴨子=鴨;

  裙子=裙; 剪子=剪刀; 蚊子=蚊蟲;

  普通話不使用,方言使用:

  妹妹=妹子; 弟弟=老弟; 眼鏡=眼鏡子;

  牆壁=壁子; 東西=東西子; 戲迷=戲迷子;

  啞巴=啞巴子; 螃蟹=蟹子; 知了=知了子。

  2、詞義相同,詞形完全不同      一是來源於古漢語。在本方言裏,保存了相當一部分只見於典籍而不見於現代書面語或普通話詞語,這些詞語古人曾經使用,如今活躍在本方言人們的口語裏。如:

  嬉[ɕi去聲]:音「希」, 戲,義同「玩」。

  晝[tʂou去聲]:音「咒」,就是「白天」意思。「上午」叫「上~」,「下午」叫「下~」。

  晏[ŋan去聲]:音「岸」,「晚、遲」的意思。

  嘻[ɕi陰平]:音「西」,「大喊大叫」的意思。

  下[ha上聲]:「哈」上聲,本方言兼用來表示「差、弱、次」的意思。例如「他是個~人,都欺負他」,「冒牌子的都是~貨」,「這個好些,那個~些」,「這場病把身體搞~着」,「他的評語比我還~些」。

  杪[miao上聲]:音「藐」,有「木細枝」和「末端」兩個意思,本方言卻廣泛運用「杪」的「末端、尖端」的含義造詞,如「刀~子」,「針~子」,「筆~子」。

  「目氏 」[ci陰平]:音「疵」,「看」的意思。

  坼[ce去聲] :音「策」,「裂開縫隙」的意思。

  塒[sai入聲]:音「賽」,關養家禽的圈子。

  囥[kʰaŋ去聲]:音「亢」,隱藏。

  牸[zi陰平]:音「資」,雌性牲畜。

  衁[ʋaŋ輕聲]:音「旺」,牲畜的血。

  還有一些有音無形字普遍使用在本方言區的口語中,現列舉如下

  [kie陰平]:拿; [lao去聲]:動; [nong去聲]:軟; [kie陰平]:輕碰了一下;

  [tou入聲]:哄騙(小孩)[逗]; 拉[dai陰平]:自誇; 指[kan陽平]:指甲。

  還有一些詞語在本方言區的獨特表示方法,如:

  作聲——說話; 停當——賢惠; 筋——血管;

  歇伙——工作間的稍息,有時也指工作的停止。

  二是語體風格的差異。由於文化素質的不同,學科專業的不同,口語與書面語的不同,形成了普通話與區內方言的差異。一些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具有專業知識的人,能運用一定的科學術語,一般有文化水平的人,也能運用這些詞語。但缺乏知識又不能解釋這些自然現象和生理現象時,現象的外部特徵就成了表達和命名的依據,這就出現了語言的文野之分,即書面語與口語的語體差異,後者就反映在方言詞彙中。如區內不少人把「自行車」叫「鋼絲車」,把「木偶戲」叫「扁擔戲」,兩者的差別就是語體風格不同。

  例如一些關於自然現象的詞彙:

  落火球(隕石); 天狗吃月(月蝕); 扯豁(閃電);

  龍吊水(龍捲風); 起蛟(山洪、泥石流)。

  再看一些關於疾病的說法:

  隔食病(食道癌); 絞腸痧(闌尾炎);

  豆渣包(脂肪瘤); 蛤蟆氣(腮腺炎);

  冷飯跡(蛔蟲斑); 公鴨癆(咽喉病);

  烏蚤尿(雀斑); 臭蟲臊、射狐臊(狐臭);

  泡頸(甲狀腺腫); 黑頭暈(梅尼爾氏症);

  打脾寒(瘧疾); 風明疸(蕁麻疹);

  [tang陰平]糞精(感染上了糞毒、細菌、蟲卵)。

  三是事物本身對詞形的影響。有些方言詞,常常反映了人民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感受,他們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徵作命名的依據。這些特徵,有的是形狀,有的是聲音與色彩,有的是物品的原料與製作方法,或特色、用途等等。在命名後經過約定俗成,為區內交流思想服務。如:

  形狀與比喻

  絲瓜——網瓜、蟒瓜; 扁豆——月亮萊; 荸薺——土栗子;

  蟾蜍——癩蛤蟆、癩大鼓; 蟑螂——油蟲、灶螞子;

  蝴蝶——揚葉; 蝙蝠——檐老鼠;

  蛇頭子——四腳蛇; 蝌蚪——蛤蟆頭。

  色彩與聲音

  假面具——花臉殼子; 金針菜——黃花菜; 銀杏——白果;

  粘土——馬肝土(顏色保馬肝); 黃鼠狼——黃雀翎;

  杜鵑花——胭脂紅、映山紅; 蟬——知了; 蟋蟀——曲曲兒、嘁嘁子;

  烏鴉——老鴰; 布穀鳥——發棵鳥、割麥插禾鳥。

  四是因婉曲表達的需要。方言詞語常常和當地的風俗民情密切相聯繫。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說法也不一樣,婉曲表達的詞語,又往往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民間普遍關注的「吉凶禍福」,特別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辦大事時,都祈求「大吉大利」,很忌諱說「破嘴話」,一些很平常的事物,都換上吉祥的說法,例如下列詞語:

  睡覺——升帳、納福; 結婚——過喜事;

  懷孕——有喜、帶喜; 懷孕反映——害喜;

  豬頭——元寶; 豬耳——順風;

  豬舌——口心、卷條; 豬肝——頁子;

  藕——通泰(通菜); 馬齒覓——平安菜。

  反之,一些看來不吉利,不如意的事。也不直說,而用含蓄、暗示的方式加以掩飾。例如下列說法:

  生病——不好過、不調和、不自在; 中藥——香茶;

  流血——產婦流血叫「見紅」,鼻子流血叫「淌紅」;

  死亡——年紀大的人死亡叫「過世了」;小孩死亡叫「不在了」。

  在一個環境裏,人對人有愛憎之分,人們又以自己的傳統觀念作為評價好惡的標準來對別人加以褒貶,表現了鮮明的感情色彩。例如以下貶義詞:

  攪屎棍——胡攪蠻纏、挑撥是非、弄得大家不得安寧的人;

  拖索豬——做事不利索、穿着馬虎、不愛整潔的人;

  過夫娘——再嫁女子。

  呆[ŋai陽平]石磨——很呆板的人。

  嚼 蛆——罵人胡說八道。

  這些貶義詞多數是偏見和愚昧的產物。帶着這種見識,有時在一個人身上、一件事上,也都帶有這種感情作用。同一個人死了,愛他的人說他「登仙了」,恨他的說他「翹辮子了」。「睡覺」這個普通的事,用吉利的說法是「沒有升帳」(表示恭維),用咒罵人的說法就是「攤屍」、「挺屍」。自己的孩子,愛他的時候喊他「心肝」、「肉」,恨他的時候罵他是「討債鬼」等等,感情色彩是十分明顯的。

語法

   一、詞法


     1、代詞      一是人稱代詞。本地區人稱代詞的單數和複數的表達,都和普通話有較大差別。

  第一人稱代詞的單數的「我」,與普通話只有語音上的細微差別,或叫[ŋo]、[ngo]上聲。

  第二人稱代詞單數的「你」,本方言詞首為「倷」[n]、[en]上聲,以一個舌尖前鼻輔音獨立成音節,較為罕見。

  第三人稱代詞單數的「他」、「她」,大多數縣都叫「佢」[kie]陽平。

  不過「倷」字和「佢」字不出現在書面上,只存在在口語中。

  人稱代詞複數,普通話用「們」表示,區內不用「們」而分別用[ji幾]、[ji'ga幾家]來表示。

  二是指示代詞。普通話中的指示代詞,包括指人和指事、指地方和事物幾種,又分為近指和遠指,近指遠指習慣用「這」和「那」,區內方言的指示代詞值得注意的是:

  「這」和「那」的發音不同——「這」字念成[dæ]入聲,而「那」念成[n]入聲或者[wu]入聲等。

  三是疑問代詞。疑問代詞的差異如下:

  誰:哪個(人); 多少(數字):幾多; 怎麼樣:麼樣子;

  什麼事物:麼東子; 什麼地方:哪裏[na'di];

  什麼時間:麼會子; 什麼事情:麼事。

  2、時態助詞與語氣助詞 普通話中有時態助詞「着、了、過」。表動作、行為或狀態的完成用「了」,表動作正在進行、狀態正在持續用「着」,表動作行為或狀態已成過去的用「過」。「着、了、過」語音形式不同。普通話中還有個語氣助詞「了」,用在句末,有成句作用。時態助詞「了」與語氣助詞「了」,語音形式相同,故又分「了1」與「了2」。 區內方言的時態助詞與語氣助詞有一些交叉的差異。

  一是表示動作完成(相當於「了1」)與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正在持續(相當於「着」),語音形式相同;普通話中應用「了1」、「了2」的在區內方言中語音形式不同。如:

  「風來着,雨來着,和尚背着鼓來着,媳婦點着火來着。」

  這首兒歌中,只有「背着鼓」,「點着火」的「着」是表示動作持續的,其餘四個「着」都表示動作的完成。這種在語法上以「着」代「了」的現象普遍存在:

  動詞後——吃着、人死着、燈來着、父母不在着。

  動補後——碗打破着、菜太貴着、眼睛小着、伢大着就好着、人老着頭毛也白着。

  形補後——鞋大很着、天熱死着、西瓜紅透着。

  以上的「着」,在普通話中都是「了」。這種語法表達方式,全地區一致,只是在發音上稍有不同,安慶念如「着」,桐城如「之」,在貴池如「子」,其餘各縣大致讀如「得、達、在」,都是輕聲。

  二是普通話應該用「了2」(語氣助詞)或者「了1」、「了2」並用時,區內多用「着了」。如

  吃着了; 老着了; 天冷起來着了 ;

  人多起來着了; 我跑兩趟着了; 書看三遍着了。

  最後兩例在分別表示動作已完成,事態又有變化時,才用「了」。

  書看着(了1)三遍了(了2)。

  我跑着(了1)兩趟了(了2)。

  在表示事態略有變化,前面又有副詞「快、要、該、就」等助詞時才用「了」。

  快下班了; 水要開了; 該我上去了; 就要家去了。

  在表示否定時也用「了」,如:

  不吃了; 沒有飯了; 莫罵了; 別打了。

  三是在安慶市、貴池縣等地,表示動作的完成,還用「着」、「過」、「了」的疊加形式來加重語氣。比如表示完成吃飯的動作,可有以下加強語氣說法:

  吃着; 吃着了; 吃過着了; 吃過着了了。

  最後一個例句前一個「了」重音,讀[1iau],後一個讀輕聲。

  3、形容詞的多種形式 本方言形容詞的修飾成分與附加成分豐富多樣,富有表現力,通俗生動,褒貶分明,如:

  BA(的)式 單音形容詞前加修飾。

  前加名詞——壁陡、梆硬、貓軟、風嫩、瘟酸、蒙細、漆黑;

  前加形容詞——生疼、焦干、稀碎、精光、鮮甜、惡熱、極烏、死冷;

  前加動詞——滾燙、飛開、刮毒、繃脆、拍滿、拍飽。

  ABB(的)式 單音形容詞後附重疊詞素修飾。

  後附重疊名詞——軟貓貓、急猴猴、長腰腰、黃瓤瓤、黑洞洞、亮光光;

  後附重疊形容詞——干迸迸、光噹噹、寒淒淒、慢騰騰、火辣辣、紅彤彤;

  後附重疊動詞——癢爬爬、爛抓抓、干蹦蹦、活跳跳、空撈撈、硬棒棒。

  BBA(的)式 單音形容詞前附重疊詞素修飾。

  前附重疊形容詞——滴滴大、點點長、溫溫熱。

   二、句 法


     1、補語的不同表達 普通話中的可能補語,通常緊挨動詞謂語並放在賓語的前邊。如:「我打得過他」。本方言相反,可能補語常在賓語之後,這往往在表示不可能的時候。如

  我講他不過,也打他不過;你賽他不過,也搞他不過;

  他瞞你不例,也騙你不倒;我拉他不來,勸他不了。

  2、雙賓語的位置顛倒 普通話的賓語句中,一般都是指人的賓語在前,指物的賓語在後,如:「媽媽給我一塊糖」。本方言有跟普通話相同的說法,也有不同的說法。不同在於將兩個賓語的位置對調,即指物的賓語在前,指人的賓語在後。如:

  他把本書我,我把文筆他;借五塊錢我,還兩塊錢他。

  還有將指物賓語放在句首、指人賓語放在句尾的,如:

  戲票把你一張,柴把一擔我,書把兩本他。

  3、與「把」字有關的句式 普通話用「把」組成的句子叫「把字句」,又叫「處置式」,本方言的這種句式與普通話一樣。如「小偷把我錢包扒去着」、「他把本子撕破着」。

  但本方言還用「把」字組成其它句式,或還有其它用法。

  一是組成被動句。普通話用「被」組成被動句,「被」字的作用是引進主動者,同時表明主語是被動者。本方言不使用專用介詞「被」字,而是用「把」、「把在」、「給把」等引進施事(主動者),同時表明主語是受事(被動者),從而構成被動式。如:

  我把你打,我把你打;我把你糙三下;碗把在他搭脫着;這棵樹給把大風颳倒着。

  因此,在有「把」字的句子裏,必須分清是「把字句」還是「被動句」,這必須根據當時的語言環境進行分析,加以判斷。

  二是「把」字多功能。區內方言用「把」字時還有一些普通話所沒有的含義和用法。如:

  你把我寫封信(替);我把你出氣(幫);錢把你,莫再找我了(給);

  衣料把你,筆把我(送);他早就把婆家了(嫁);快點把奶,小好餓很着(餵)。

  三是不同的估計方法。普通話中「把」字放量詞或「百千萬」等數字後面,表示約略估計區內方言與普通話有相同之處。如:

  這個村子百把人;那棵樹丈把高。

  「百把」、「丈把」表示數字不大或一般狀況區內方言在「把」後再加量詞或數詞,如:

  他走年把年了,你還不曉得? 學生有百把百,實在坐不下了。

  一天要條把條煙。上堤有萬把萬人,真多。

  「年把年」,「百把百」,「條把條」,「萬把萬」都是強調數字大或程度高。

  4、疑問句 區內方言在表示疑問時,有與普通話不同的疑問方式,即在謂語前加疑問副詞「可」的辦法表疑問,這種疑問句代替了是非疑問句和正反疑問句。如:

  這話可是真的?那錢可是他的?你可看清楚了?你可認得他?

  他可講來?可吃着?可看電影?外國佬可喜歡吃粑?

  5、比較句 普通話中的比較句,有相等式和不等式兩種。相等式的說法,區內方言和普通話一樣;不等式的「A十比十B十形容詞」格式,區內方言也和普通話一樣。但方言中還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一是A十形容詞十「過」或「似」

  火車快過汽車;他高過我;合肥大似安慶;小張大似小李

  二是A十形容詞十B十形補。如:

  他高我一個頭;我大他三歲;這條路長畏條一大截;大米多小米兩包。

  6、否定與肯定 區內方言在表示肯定和否定語氣時,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法

  一是用否定詞表肯定。如:

  叫我不看電影,我非看;叫他莫吃生冷,他非吃;

  他不也有花衣,他不穿;我不也是參軍過後才工作的。

  二是古語否定詞口語化,如:

  莫瞎講;莫做虧心事;莫把他當外人待。

  三是不同的否定方式,如:

  我唱不來歌,講個故事可好?(唱不來——不會唱)

  他這個人講不信,隨他!(講不信——不聽話)

參考文獻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ou143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