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夫由 (俄勒岡州)
拉克夫由(英語:Lakeview)是美國俄勒岡州萊克縣 (俄勒岡州)的縣治。[6]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本城共有人口2,294人。[7]本城的綽號為「俄勒岡州最高的城鎮」(The Tallest Town in Oregon),因為它是俄勒岡州海拔最高的城鎮。[8]
拉克夫由 | |
---|---|
城市 | |
市中心街景 | |
綽號:俄勒岡州最高的城鎮 | |
位置圖 | |
坐標:42°11′20″N 120°20′45″W / 42.1889°N 120.3458°W | |
國家 | 美國 |
州 | 俄勒岡州 |
縣 | 萊克縣 |
成立 | 1889年 |
政府 | |
• 市長 | 麥克·帕特里克 |
面積[1] | |
• 總計 | 2.34 平方英里(6.06 平方公里) |
• 陸地 | 2.33 平方英里(6.03 平方公里) |
• 水域 | 0.01 平方英里(0.03 平方公里) |
海拔 | 4,802 英尺(1,463.6 公尺) |
人口(2010年)[2] | |
• 總計 | 2,294人 |
• 估計(2012年[3]) | 2,261 |
• 密度 | 984.5人/平方英里(380.1人/平方公里) |
時區 | 太平洋時區(UTC-8) |
• 夏時制 | 太平洋時區(UTC-7) |
ZIP代碼 | 97630 |
電話區號 | 541 |
FIPS代碼 | 41-40700[4] |
GNIS代碼 | 1144791[5] |
網站 | www.lakevieworegon.org |
歷史
美國原住民在本城的足跡能追溯至9,000年前。[9]白人探險家、商人和入侵者則於1800年代先後到達這裏。[10]這一帶的首個白人前哨為建於1866年的華納堡。白人興建此前哨是為了保護白人免受土著襲擊。[11]
喬治·克魯克將軍於1870及1880年代活躍於這一帶,大量興建白人營地,佔領土著領土並殺戮土著。[10]而當時的拉克夫由則成為了愛爾蘭和巴斯克牧羊人的聚居地。[12]
這一帶首個建立的鄉村為建於1869年的新松河。[10]而郵局則於10年後的12月8日才建立。[13]於1875年,拉克夫由現今所在的萊克縣自傑克遜縣和沃斯科縣成立。起初,萊克縣的縣治為領匯威樂(今克拉馬斯福爾斯),但後來改為拉克夫充由當縣治。[11]
於1890年,一場大火燒毀了本城75座建築物。本城於1901年完成重建,並以磚和鐵建造房屋。因此,儘管另一場大火於1906年侵襲本城,但僅僅數間房屋遭燒毀。[11]
經濟
拉克夫由擁有幾所學校、一家醫院、一家鋸木廠、珍珠岩礦山和不少農業相關建築。拉克夫由亦擁有兩個鈾礦坑,而這兩個礦坑是於1955年至1960年代期間運作。[14]附近的華納溪懲教設施於2005啟用。[15]但監獄則因很多選民的反對而沒有興建。[16]距離本城的監獄為本城以北4英里(6公里)的最低設防監獄。[15]
拉克夫由亦於近年開始大力發展旅遊業,發展項目包括釣魚、賞鳥、露營、登山、滑翔、滑翔傘、攀岩、狩獵、野生動物觀賞和野花觀賞。[17]本城以其懸掛式滑翔和滑翔傘活動聞名。本城更於1991年獲得「西方滑翔首都」之稱號。[18]本城亦以熱間歇泉「獵人的溫泉」(Hunter's Hot Springs)聞名。該間歇泉在2009年6月以來已沒有再爆發。[19]
地理
本城的海拔為4,800英尺(1,500米),使之成為俄勒岡州海拔最高的城市,因而獲得「俄勒岡州最高的城鎮」之綽號。[8]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拉克夫由的總面積為2.34平方英里(6.1平方公里),其中有2.33平方英里(6.0平方公里)為陸地,0.01平方英里(0.026平方公里)為水域。[20][21]
教育
拉克夫由高中是本城唯一一所高中,該高中向9至12年級學生提供教育。達利中學(Daly Middle School)則向7至8年級學生提供教育。拉克夫由亦有2間小學,向幼稚園至6年級學生提供教育。[22]
不少拉克夫由高中學生均利用伯納德·達利教育基金(Bernard Daly Educational Fund)提供的獎學金支付學費。至今,該基金已經幫助了逾1,600名學生。伯納德·達利在1894年12月協助拯救銀湖火災中的傷者。這次火災導致43人死亡,是俄勒岡州史上最嚴重的火災。[23]
氣候
本城一年平均有有35日下雨、12日錄得90 °F(32 °C)或更高的高溫、以及167日錄得零下的低溫。一月的平均溫度為27 °F(−3 °C),而七月的平均溫度則為67 °F(19 °C)。年均降雪量為54英寸(137厘米)。[24]
拉克夫由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F(°C) | 37 (3) |
40 (4) |
47 (8) |
57 (14) |
65 (18) |
74 (23) |
85 (29) |
84 (29) |
74 (23) |
63 (17) |
49 (9) |
40 (4) |
60 (15) |
平均低溫 °F(°C) | 18 (−8) |
21 (−6) |
25 (−4) |
31 (−1) |
36 (2) |
43 (6) |
49 (9) |
47 (8) |
40 (4) |
33 (1) |
26 (−3) |
20 (−7) |
32 (0) |
平均降水量 吋(mm) | 1.9 (48) |
1.8 (46) |
1.5 (38) |
1.1 (28) |
1.4 (36) |
1.1 (28) |
0.3 (7.6) |
0.2 (5.1) |
0.6 (15) |
1.0 (25) |
1.6 (41) |
1.8 (46) |
14.3 (360) |
數據來源:Weatherbase [24] |
人口
調查年 | 人口 | 備註 | %± |
---|---|---|---|
1880 | 27 | — | |
1890 | 770 | 2,751.9% | |
1900 | 761 | −1.2% | |
1910 | 1,253 | 64.7% | |
1920 | 1,139 | −9.1% | |
1930 | 1,799 | 57.9% | |
1940 | 2,466 | 37.1% | |
1950 | 2,831 | 14.8% | |
1960 | 3,260 | 15.2% | |
1970 | 2,705 | −17.0% | |
1980 | 2,770 | 2.4% | |
1990 | 2,526 | −8.8% | |
2000 | 2,474 | −2.1% | |
2010 | 2,294 | −7.3% | |
source:[25][26] |
2010年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2],拉克夫由擁有2,294居民、1,034住戶和632家庭。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2,166.2居民(每平方公里836.4居民)。本城擁有1,212間房屋單位,其密度為每平方英里520.2間(每平方公里200.9間)。而人口是由91.3%白人、1.6%土著、0.8%亞洲人、0.1%太平洋島民、2.9%其他種族和3.4%混血構成。而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佔了人口7.8%。[2]
在1,034住戶中,有27.5%擁有一個或以上的兒童(18歲以下)、47.7%為夫妻、13.5%為單親家庭、38.9%為非家庭、35.4%為獨居、15.6%住戶有同居長者。平均每戶有2.18人,而平均每個家庭則有2.78人。在2,294居民中,有21.8%為18歲以下、6.6%為18至24歲、23%為25至44歲、28.3%為45至64歲以及20.2%為65歲以上。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43.9歲,女子對男子的性別比為100:97.2。[2]
2000年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4],拉克夫由擁有2,474居民、1,037住戶和695家庭。[27]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1,582.7居民(每平方公里612.3居民)。[28]本城擁有1,220間房屋單位,其密度為每平方英里780.5間(每平方公里302間)。[29]而人口是由91.47%白人、0.04%黑人、2.47%土著、0.93%亞洲人、0.16%太平洋島民、3.07%其他種族和1.86%混血構成。而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佔了人口5.86%。[30]
在1,037住戶中,有29.1%擁有一個或以上的兒童(18歲以下)、53.3%為夫妻、9.7%為單親家庭、32.9%為非家庭、30.2%為獨居、13.5%住戶有同居長者。平均每戶有2.34人,而平均每個家庭則有2.85人。在2,474居民中,有25.4%為18歲以下、5%為18至24歲、24.1%為25至44歲、25.9%為45至64歲以及19.6%為65歲以上。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43歲,女子對男子的性別比為100:94.2。成年人的性別比則為100:89.8。[31]
本城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為$30,960,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則為$38,953。男性的收入中位數為$31,958 ,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數則為$22,198 ,人均收入為$15,649。約14.3%家庭和15.3%人口在貧窮線以下,包括20.1%兒童(18歲以下)及13.3%長者(65歲以上)。[31]
參考文獻
- ^ US Gazetteer files 2010.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0).
- ^ 2.0 2.1 2.2 2.3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Population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3-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7).
- ^ 4.0 4.1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2008-01-31].
- ^ Find a Count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 [2011-06-07].
- ^ 2010 Census profiles: Oregon cities alphabetically H-L (PDF).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Population Research Center. [November 21,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1-07).
- ^ 8.0 8.1 Lakeview Oregon.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 Oregon Historical County Records Guide: Lake County History. Oregon Secretary of State. 2012 [July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 ^ 10.0 10.1 10.2 Lund, Norma. Local History Time Line. Lake County Museum. January 3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8).
- ^ 11.0 11.1 11.2 History of Lake County. Lake County Chamber of Commerce. [July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 ^ Mallea-Olaetxe, J. Speaking Through the Aspens: Basque Tree Carvings in Nevada and California. The Basque Series 2008. Reno,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2000: 8, 36–37, 40, 104–105, 157, 190. ISBN 978-0-87417-762-6. OCLC 233936651.
- ^ McArthur, Lewis A.; Lewis L. McArthur. Oregon Geographic Names 7th. Portland, Oregon: Oregon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2003: 701 [1928]. ISBN 0-87595-277-1.
- ^ EPA. Fremont Nat. Forest Uranium Mines (USDA). [May 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 Lakeview Disposal Cell. Perpetual Architecture: Uranium Disposal Cells of America. [May 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15.0 15.1 Issue Brief 2012: Warner Creek Corrections Facility (PDF). Oregon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July 6,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7月26日).
- ^ Esteve, Harry. Budget Squeeze Pressures Plan for New Prison. The Oregonian Sunrise (Portland, Oregon). April 21, 2003: B01.
- ^ Welcome to Lake County - Oregon's Outback. [201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 ^ Cascade Paragliding: About the club. [201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 ^ Preusch, Matthew. Lakeview's Iconic Geyser Seems to Be Running Out of Steam. But Why?. The Oregonian. February 21, 2010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 ^ Census 2000 U.S. Gazetteer Files: Counties. United States Census. [201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6).
- ^ U.S. Gazetteer: 2010, 2000, and 1990.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July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3).
- ^ Oregon School Directory 2012–13 (PDF). Oreg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42. [July 6,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7).
- ^ Cooper, Forest E. Introducing Dr. Bernard Daly. Lakeview, Oregon: Lake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 1986. OCLC 15192993.
- ^ 24.0 24.1 Weatherbase: Weather for Lakeview, Oreg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eatherbase. 2007 [September 9,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Moffatt, Riley. Population History of Western U.S. Cities & Towns, 1850-1990. Lanham: Scarecrow, 1996, 93.
- ^ Subcounty population estimates: Idaho 2000-2007.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2009-03-18 [2009-04-28]. (原始內容 (CSV)存檔於2008-09-26).
- ^ (英文)Population Profile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tatistical profile of Alger County, Michiga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4-07.,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Census 2000
- ^ (英文)State and County QuickFact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4-04-01.
- ^ (英文)Census 2000 gatew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31.0 31.1 (英文)American FactFin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