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壽樂
生平
拓跋壽樂原本擔選部尚書,封南安王,後改封長樂王。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時,拓跋壽樂有輔佐策立的功勞。興安元年(452年)十月,驃騎大將軍拓跋壽樂出任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拓跋壽樂自認為功高,與尚書令長孫渴侯爭權。興安元年十一月丙子(452年11月28日),拓跋壽樂和長孫渴侯因為爭權被賜令自殺[2][3][4][5][6]。
鮮卑名
元妙墓誌中其祖父為「都曹、三公、侍中、太尉、驃騎大將軍、錄尚書、萇(長)樂王拔」,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周鼎副教授指出,《魏書》所載北魏宗室中確有名拔者。如魏明元帝之孫、樂平王拓跋丕之子拓跋拔,此人官至車騎大將軍,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因罪賜死,國除,年輩應與元妙祖父相仿佛,但官、爵與墓誌所記均不合。從墓誌記載來看,元妙祖父仕宦相當顯赫,而拓跋拔本傳中卻對其任職情況着墨不多,這是很不相稱的。此外,孝文帝南遷之際,又有因參與穆泰謀反事件而伏誅的「前彭城鎮將元拔」,官職顯然不符。從爵號來看,北魏宗室中封長樂王者有魏道武帝子長樂王拓跋處文,但此人年十四即早逝,無子,國除,當非一人。周鼎引用北京大學歷史系羅新教授的觀點指出,在魏明元帝為諸子統一取漢名之前、北魏皇室多無漢名,史籍所載,不過是鮮卑語本名音譯或音譯簡省,而其他宗室制名漢化則又在此之後。按「拔」,或作「跋」「弗」「伐」等,據羅新研究均為鮮卑語beg一詞的音譯,在中古北族社會中,「拔」常作為後綴詞施於族名、官名、人名之末,是一種美稱。在作為人名的場合,漢譯時又可省去前綴,徑作「拔」。如果推論不誤,則元妙墓誌所記志主祖父名應該也是某後綴為「拔」的鮮卑名音譯省稱。史籍所見還有一名宗室疏屬長樂王拓跋壽樂,魏文成帝時因擁立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墓誌所記歷官倒是大體相符。周鼎認為「壽樂」或作「受洛」也是鮮卑語常見人名,如北魏前期,有代人苟壽樂;六鎮之亂後,有鮮卑化奴費也頭人万俟受洛干,等等。《文成帝南巡碑》陰題名有「內三郎其連受洛拔」;《中嶽嵩高靈廟碑》陰有「武烈將軍侯莫陳受洛拔」。此外,「受洛拔」也可簡省稱謂。如《魏書》所載北魏宗室中,有魏昭成帝之後武邑公拓跋受洛,在此人孫輩墓誌中,記其名諱為「受拔」。對此,羅新、葉煒認為「當是由於音譯用字及省略音節不同,受洛與受拔,很可能是各自省略受洛拔而來」。類似例證還可以舉出魏道武帝子清河王拓跋紹,《北史》本傳載其字受洛拔「紹」顯然是「受洛拔」的省譯。又如陸馛,在其孫女陸順華墓誌中則記作受洛跋,兩相比照,「馛」應該是「受洛跋」的另一種省譯。綜合以上分析,周鼎認為元妙祖父元拔,全名應為「壽樂(受洛)拔」,即《魏書》所載章帝后裔長樂王壽樂。此人一度仕宦顯達,後因「與尚書令長孫渴侯爭權,並伏法」,故子孫不顯,其子官不過一介成主。墓誌中對這段家族歷史顯然是有所諱飾的。在遷洛後,元妙家族似乎已是一個沒落的北族勛貴之家,倒是其夫家堯氏,在北朝政治舞台上頗為引人注目[1]。
家庭
兒子
- 元某,北魏襄威將軍、白石戍主[1]
孫子女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周鼎. 北魏《元妙墓誌》三題. 北朝研究‧第九輯. 2018, 第九輯: 162–169. ISBN 978-7-03-061078-2 (中文(簡體)).
- ^ 《魏書·卷十四·列傳第二》:長樂王壽樂,章帝之後也。位選部尚書、南安王,改封長樂王。高宗即位,壽樂有援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矜功,與尚書令長孫渴侯爭權,並伏法。
- ^ 《北史·卷十五·列傳第三》:武陵侯因、長樂王壽樂,並章帝之後也。因從道武平中原,以功封曲逆侯。太武時,改爵武陵。壽樂位選部尚書、南安王,改封長樂王。文成即位,壽樂有援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矜功,與尚書令長孫渴侯爭權,並伏法。
-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興安元年冬十月,以驃騎大將軍元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尚書長孫渴侯為尚書令,加儀同三司。十有一月丙子,二人爭權,並賜死。
-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興安元年冬十月戊申,皇帝即位於永安前殿。大赦,改元,正平二年為興安。以驃騎大將軍元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以尚書長孫渴侯為尚書令、儀同三司。十一月丙子,二人爭權,並賜死。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魏以驃騎大將軍拓跋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長孫渴侯為尚書令,加儀同三司。十一月,壽樂、渴侯坐爭權,並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