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台 (城牆)

敵台,又稱馬面,是在城牆或城池旁突出的塔式建築,在正面或兩面突出城牆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強防禦與攻擊牆底敵軍,位於城池邊角處的敵臺則叫角臺。敵臺上會增建一種稱作敵樓的棚樓用以增加遮蔽物。

城門的左右兩方各有一座敵臺,兩座敵臺上築有敵樓。

敵臺之功能包括:

  • 城牆本身的寬度一般有限。增加了敵台結構後,在同樣的高度可以佈置更多的士兵和守城器械。
  • 敵台正面的凸出部分、以及側面的開窗,便於從兩翼射擊攻城人員。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強調馬面的作用:「予曾親見攻城,若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矢石臨之。」[1]
  • 其高度便於守望敵情。
  • 敵台上的垛口牆、箭窗、射孔等為守城士兵作戰提供掩蔽。
  • 上部為平台的敵台,可以起到烽火台的作用,用來傳遞軍情。但和烽火台並不等同。烽火台是獨立於城牆之外的建築,專事傳遞軍事信息,而敵台是與城牆相連的。

武備志對敵臺的評價為:「有城無臺亦如無城,臺非其制亦如無臺。」[2]

名稱

一城牆若無敵臺時,攻城方可逼近城牆,守軍難以探出頭來觀察與攻擊,敵臺的存在可使守軍能較安全的攻擊城底之敵,使守城方「得以放心肆力敵賊」而得名。[2]

分類

敵臺分為實敵臺與虛敵臺,亦稱實臺與虛臺。實敵台下部填實,上部平台四周有垛口牆。虛敵台為空心敵台,以磚石砌三面而空其中,中有兩層以木板為樓,用木梯上下,每層多置空眼以便窺覘與放箭放銃,增加了可以用來防禦的人力火力,《武備志》記載築實敵臺不如築虛敵臺。[2]

圖集

參考

  1. ^ 《夢溪筆談》
  2. ^ 2.0 2.1 2.2 《武備志˙卷一百一十˙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