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語體

語言

文語體(日語:文語体文󠄁語體ぶんごたい Bungotai */?),是日本昭和時期之前日語的文學形式,是以中古日語平安時代的口語為基礎,同時也受到了後來新口音的影響所形成的文學體系。

文語體到了昭和時期逐漸成為官方公文的正式文體,但由於此時民間開始追求白話文運動,以及出現許多以白話文寫作的小說家,因此越來越少人以文語體寫作,使得文語體成為一種與民間隔閡甚大的文體,如同中文的文言文,最終於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開始將文書資料改用口語體書寫,文言體正式退出日本社會。

類型

在廣義上,文語體還可包含以下類型的古日文文體:

漢文

文言文,為當初自中國傳入日本的書寫文體,原先是用以紀錄漢語,但後來開始出現以訓讀方式來記錄日語,之後甚至出現帶有日本語言風格的變體漢文。

漢文訓讀體

一種將漢文與片假名混寫使用的文體,介於中文與日文之間的文言式文體,歷史可追溯至奈良時代,至明治時代成為了官方文體,稱作「標準文」,日本帝國時期的公文及法律就是以這種文體書寫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便不再使用。

候文

日本語中世昭和時期前後所使用的一種文言體,屬變體漢文(変體漢文)。因其在句末使用丁寧助動詞「候」(そうろう、そろ,歷史假名遣作「サウラフ」),故而得名。

和漢混淆文

和文體漢文訓讀文體混用的日語文體,平安時代後期出現。特別是鎌倉時代以後,用於軍記物語等而被廣泛傳播,在文學中,又以今昔物語集最為有名。

和文

平安時代中期的口語為主的文體,以清少納言紫式部等為代表作家,主要以萬葉假名為主,也是現今日本學校中所教授的古文。

宣命體

奈良時代用來記錄天皇所宣佈的命令及詔書等等的文體,並以日語口語紀錄,由漢文萬葉假名寫成,和翻譯成漢語文言寫成的「詔敕」相對,又可因萬葉假名的寫法可再細分出宣命大書體宣命小書體兩種。

拼字法

書面上,文言體和現代日本文體的區別有二:一是使用舊字體旧字体、舊字體 Kyūjitai),另一是使用歷史假名遣歴史的仮名遣、歷史的假名遣 Rekishiteki Kanazukai)。

舊字體

舊字體為日本漢字的傳統形式,其簡略化形式稱為新字體,在日本民間常被使用。(「新字体」 Shinjitai)。二戰以後,日本開始進行漢字簡化。在漢字正式的改革前,舊字體被稱為日語:正字せいじ seiji或日語:正字体正字體せいじたい seijitai。 以下舉數例說明舊字體與新字體的不同:

  • 體 → 体 (karada)
  • 舊 → 旧 (kyū )
  • 當 → 当 (tō-)
  • 與 → 与 (ata-eru)
  • 變 → 変 (hen)
  • 靜 → 静 (shizuka)
  • 爲 → 為 (tame)
  • 眞 → 真 (makoto)

歷史假名遣

ハ行規律

ワ行規律

原生的日文單詞

中-日單詞

ダ行規律

原生的日文單詞

中-日單詞

外來語

ヤ行規律

促音規律

合拗音規律

長音規律

開拗長音規律

助動詞む的規律

其他

文法

「見る」 miru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