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坎德培
喬治·卡斯翠奧蒂·斯坎德培(也譯史坎德貝,阿爾巴尼亞語: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希臘語:Γεώργιος Καστριώτης "Σκερντέμπεης";1405年—1468年1月17日),中世紀阿爾巴尼亞著名將領、統治者,以多次擊退鄂圖曼土耳其主力大軍而聞名。斯坎德培年輕時被迫加入蘇丹的禁衛軍,於1443年(38歲)回鄉後揭竿反抗鄂圖曼帝國。在之後的25年(1443-1468年)中,數次以一萬阿爾巴尼亞軍擊敗人數於己方三倍以上、裝備精良的土耳其軍。他的軍事才華成為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南部擴張的主要障礙,並讓當時許多西歐基督徒視他為抵抗穆斯林的模範。
喬治·卡斯翠奧蒂·斯坎德培 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 | |
---|---|
阿爾巴尼亞領主 Dominus Albaniae | |
統治 | 1443年11月28日–1468年1月17日 |
出生 | 1405年 拜占庭帝國卡斯翠奧蒂大公國克魯雅,今屬於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 |
逝世 | 1468年(62—63歲) 威尼斯共和國阿萊西奧 (今 阿爾巴尼亞萊什) |
安葬 | |
配偶 | 多妮卡·卡斯翠奧蒂 |
子嗣 | 吉恩·卡斯翠奧第二世 |
王朝 | 卡斯翠奧蒂王朝 |
父親 | 喬治·卡斯翠奧蒂 |
母親 | 沃伊薩瓦·特里帕爾達 |
宗教信仰 | 東正教 → 伊斯蘭教 → 天主教 |
雖然勝利使斯坎德培成為全體阿爾巴尼亞人的民族英雄,但他只實際控制阿爾巴尼亞中部地區;當時北部在敵對的威尼斯共和國手中,南部則被土耳其人穩固地堅守。1451年斯坎德培為獲得援助及糧食,奉意大利南部的拿坡里王國為宗主國, 並在日後參加了拿坡里遠征 ,及時拯救了宗主國王拿坡里的斐迪南。1463年斯坎德培成為教宗庇護二世號召十字軍的首席將軍,但因為教宗突然過世而使十字軍解散。1463年威土戰爭爆發時,他選擇與敵對的威尼斯和解,共同對抗強大十數倍的土耳其軍,直至1468年過世為止。
生平
斯坎德培出生於克魯雅的一個拜占庭帝國貴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魯斯地區眾多反抗鄂圖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領主之一。當抵抗失敗後,其父被迫臣服,並交出包括喬治·卡斯翠奧蒂在內的四個兒子作為人質。
喬治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後,在阿德里安堡接受了軍事訓練,成為鄂圖曼帝國的一位統帥,在獲得一系列勝利後,他被封為「阿納夫特魯·伊斯坎德 貝伊」(Arnavutlu İskender Bey),意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老爺」,將其與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該稱號在阿爾巴尼亞語中為「Skënderbe shqiptari」,其後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斯坎德培」。
對抗鄂圖曼帝國
雖然斯坎德培深得蘇丹信賴,被任命為指揮5000騎兵的將軍,但是他仍然與匈牙利、威尼斯和拉古薩等基督教國家保持聯繫,尋找機會。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乘瓦爾納戰役爆發, 匈牙利大將匈雅提·亞諾什率軍討伐鄂圖曼帝國時舉起反旗。1444年初他率領300名阿爾巴尼亞騎兵返回克魯雅,用一封偽造的書信騙開城門,據而有之。此後,他公開放棄伊斯蘭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代表阿爾巴尼亞是"山鷹之國"。這個標誌後來演變為自1912年起阿爾巴尼亞獨立後至今的阿爾巴尼亞國旗及阿爾巴尼亞國徽標誌。
在25年的時間裏,斯坎德培在阿爾巴尼亞的山區中堅持對鄂圖曼帝國進行游擊戰。1450年、1457年、1467年,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們三度圍攻克魯雅城,但始終都未能成功。
第一次圍攻克魯雅戰役
1450年4月5日,鄂圖曼蘇丹穆拉德二世動員罕有的十萬大軍,決心一鼓作氣毀滅阿爾巴尼亞的義軍。這支軍隊帶有十門攻城炮,用來轟破城牆。同一時間,阿爾巴尼亞的教士開始宣傳看見天使,作為奇蹟與吉兆;斯坎德培本人則宣稱夢見聖佐治賜予烈焰之劍,命他「摧毀真實信仰之敵」,向手下持續演說。這些行動有效的凝聚了士兵們的意志。
五月初,斯坎德培與八千人離開首都克魯雅,其中兩千人是步兵、六千人是騎兵。克魯亞城內則有4,000人的守軍和半年的存糧,由斯坎德培的心腹愛將指揮。這些軍隊包含不少外籍人士。斯坎德培屯兵於克魯亞附近的圖緬尼斯塔山(今斯坎德培山),方便攻擊圍城的敵人。城中和附近的老弱婦孺都被送到威尼斯統治的城市,無戰力的男子則焚毀田地、遁入山間或要塞。
5月14日,十萬大軍抵達克魯亞,展開圍城戰,守軍拒絕立即投降。雖然穆拉德二世的十門攻城火炮可以射出兩百磅的炮彈(其中一門是四百磅),克魯亞城地勢險峻,「宛如其所建築在的山脈的一部分」,一天只能射擊兩三次的巨炮根本無可奈何。正當穆拉德二世持續炮轟城池時,斯坎德培卻派軍突襲,成功阻斷了土軍的攻勢並造成重大損失。
土軍徒勞無功的攻勢持續到1450年9月,鄂圖曼帝國的陣營仍處於混亂狀態,因為城堡仍沒有被攻佔,但士氣已經降到谷底,而疫病正在蔓延。於是穆拉德二世承認他無法在冬天前(後勤斷絕前)用武力奪取克魯雅,遂於1450年10月解除圍困,撤軍回國。此役土軍傷亡兩萬人,而阿爾巴尼亞軍只有千多人傷亡;蘇丹穆拉德二世在戰役後的冬天得到役病,1451年春天病逝,傳位給「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
之後的戰役
1460和1461年,拿坡里王國發生安茹家系的叛亂,斯坎德培先派手下增援宗主國,擊退從法國諸侯安茹的勒內;後來他自己也轉戰意大利,很輕易就壓制了支持安茹家族的叛軍。但1462年鄂圖曼趁機進攻阿爾巴尼亞,斯坎德培的老婆多妮卡派人送急件去意大利,告訴丈夫家門有賊,斯坎德培隨即匆匆回鄉,讓拿坡里國王費迪南一世自己對付剩下的叛軍。
在1462年,因為斯坎德培多次擊敗土軍,甚至於8月深入馬其頓,加上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必須專注其他戰事,故和斯坎德培在1463年簽訂十年休戰和約,但同年威尼斯挑起威土戰爭,以及教宗庇護二世發起新的十字軍,在威尼斯和教宗的勸說鼓動之下,於是斯坎德培在1463年底破壞和約、重啟戰端,期待着盟友威尼斯和教宗口惠而實不至的「巨大援助(軍)」。但庇護二世突然去世,使得預期中的西歐大軍無一來到。這反而讓穆罕默德二世猛烈譴責基督徒是背棄對上帝誓約的無信仰者、可恥異教徒(因為定約時雙方曾對自己的神發誓守約),並且在先鋒土軍被斯坎德培擊敗後,於1465年親率近十萬土軍圍攻克魯亞。[1]
斯坎德培雖以不到兩萬的軍隊撐住土軍猛烈砲火,拖到蘇丹最後撤軍的時候,但穆罕默德二世這次把阿爾巴尼亞東半區徹底劫掠並焦土化,更在東半區打樁成功:設立行政機構和許多橋頭堡壘,大幅削弱了斯坎德培的經濟實力和抵抗能力,這次打擊可說註定了土軍最終仍會攻陷阿爾巴尼亞的結局。之後在1467年,土軍再次圍攻克魯亞,但仍以失敗告終。[1]
據記載,斯坎德培一生中共指揮過25場戰役,取勝了其中的24場。在1468年他死於瘧疾之後,威尼斯人主導了阿爾巴尼亞的反土事業,但鄂圖曼帝國終於在1478年第四次克魯亞圍攻戰中取得了成功,1497年攻克克魯亞。到1501年,鄂圖曼帝國終於重新征服了阿爾巴尼亞,將其變為鄂圖曼的一省。之後,一部分阿爾巴尼亞人逃散到意大利南部,而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蘭教,亦是20世紀半數以上阿爾巴尼亞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原因之一。在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正式獨立之前,國內再也沒有大規模反抗過鄂圖曼帝國。
家庭
1451年斯坎德培與貴族之女多妮卡·卡斯翠奧蒂結婚,新郎比新娘大23歲,但婚姻美滿,兩人育有一子吉恩·卡斯翠奧第二世,吉恩在父親死後,抵抗鄂圖曼失敗而流亡至意大利。
評價
在斯坎德培的軍隊抵抗鄂圖曼帝國期間,鄂圖曼帝國也被迫停止擴張,他被認為是鄂圖曼帝國延遲向西歐擴張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給了歐洲各公國更多的時間準備應對鄂圖曼帝國的到來。雖然在阿爾巴尼亞的抵抗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只是15世紀中葉發生的眾多相關事件之一。其中還必須歸功於弗拉德三世和斯特凡三世在羅馬尼亞地區成功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他們還在其他許多地方擊敗了鄂圖曼帝國。在眾多抵抗鄂圖曼的戰役之中,以1456年,匈牙利名將匈雅提·亞諾什和他的匈牙利軍隊在貝爾格萊德圍城戰中給於鄂圖曼帝國沉重打擊最為重要,使得歐洲免於土耳其進犯70年,也停止了向歐洲的進一步擴展。
斯坎德培在阿爾巴尼亞人心中獲得了英雄的名聲。但除了拿坡里以外,大多數歐洲國家並未給予他援助,教宗庇護二世承諾過的組織的對鄂圖曼帝國十字軍亦未能實現,斯坎德培在阿爾巴尼亞的勝利並未永久阻礙鄂圖曼帝國入侵巴爾幹半島。1481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意大利東南部的奧特朗托後,下令屠殺全城所有人口,從而證明了斯坎德培一直在警告鄂圖曼帝國入侵歐洲的重要性[2]。
斯坎德培的主要遺產是他與鄂圖曼帝國鬥爭中的形象,從他身上看到了基督教世界反對鄂圖曼帝國的象徵。斯坎德培反對鄂圖曼帝國的鬥爭對阿爾巴尼亞人民意義重大,他的形象和功績通過記憶和傳述在阿爾巴尼亞口口相傳保留至今。在阿爾巴尼亞民族覺醒時期,斯坎德培也成為19世紀末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的中心象徵,加強了阿爾巴尼亞人們的團結,使他們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身份、種族是他們爭取民族團結、自由和獨立鬥爭的靈感源泉。現今阿爾巴尼亞穆斯林也視他為國家的捍衛者,同時他也是提升歐洲對阿爾巴尼亞民族形象象徵。
納粹德國也充分了解到斯坎德培對阿爾巴尼亞人的重要性,於是在1944年成立了由6491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新兵組成的黨衛軍第21斯坎德培武裝擲彈兵師。
2005年10月27日,美國國會發表了一項決議,「紀念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官和軍事天才的卡斯翠奧蒂·斯坎德培誕辰600周年,表彰他在拯救西歐免受鄂圖曼帝國佔領中所起的作用。」[3]
軼聞
一些當時關於斯坎德培的軼聞如下:他晚上睡覺不到5個小時,他揮一次彎刀就可以把一個人砍成兩半、一次砍斷鐵盔、一次殺死一頭野豬、一次砍斷一頭野牛的頭。
據傳斯坎德培在戰役中曾親手殺死了三千名鄂圖曼帝國士兵,當鄂圖曼人在萊什州的聖尼古拉斯教堂發現他的墳墓後,他們用他的骨頭做成護身符,鄂圖曼人相信這會給佩戴者帶來勇氣。
參考資料
- ^ 1.0 1.1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6》,頁145
- ^ Hodgkinson, Harry (2005), Scanderbeg: From Ottoman Captive to Albanian Hero, I. B. Tauris,ISBN 1-85043-941-9
- ^ Congressional Record, V. 151, Pt. 18, October 27 to November 7, 2005.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https://books.google.com.my/books?id=GZA2cvjYPUEC&pg=PP91&redir_esc=y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三版,出版於1911年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六卷‧宗教改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