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波蘭語:Stanisław Leszczyński,波蘭語發音:[staˈɲiswaf lɛʂˈtʂɨj̃skʲi];立陶宛語:Stanislovas Leščinskis;法語:Stanislas Leszczynski 或 Stanislas Leczinski,法語發音:[stanislas lɛɡzɛ̃ski];1677年10月20日—1766年2月23日)曾是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洛林公爵(1737-1766年)和神聖羅馬帝國伯爵(皇帝腓特烈三世授權給萊什琴斯基家族)。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Stanisław I Leszczyński | |
---|---|
波蘭國王 | |
第一次在位 | 1704年 — 1709年 |
加冕 | 1705年10月4日 |
第二次在位 | 1733年 — 1736年 |
洛林公爵 | |
統治 | 1737年–1766年 |
出生 | 1677年10月20日 烏克蘭利沃夫 |
逝世 | 1766年1月23日(88歲) 法蘭西王國呂內維爾 |
安葬 | |
配偶 | 卡塔日娜·奧帕林斯卡 |
子嗣 | 安娜·萊什琴斯卡 瑪麗·萊什琴斯卡 |
王朝 | 萊什琴斯基家族 |
父親 | 拉法爾·萊什琴斯基 |
母親 | 安娜·加布羅諾斯瓦卡 |
生平
斯坦尼斯瓦夫在1677年於利沃夫出生,他是波茲南省總督拉法爾·萊什琴斯基和安娜·加布羅諾斯瓦卡的兒子。他和卡塔日娜·奧帕林斯卡結婚,有了個女兒瑪麗·萊什琴斯卡,她在後來為法國王后,路易十五的妻子。
在1697年,作為波蘭的侍臣,他簽署了選舉奧古斯特二世為國王的登基條款,再次確立波王僅有微小權力與弱勢地位,而奧古斯特二世為了擴張王權,決定將波蘭拉進1699年開打的對瑞典戰爭,希望戰爭能促進波蘭的中央集權,並提升貴族對國王的擁護支持(事實證明他全盤皆空)。在1703年的大北方戰爭期間,斯坦尼斯瓦夫加入了在瑞典黃金的資助下、薩佩哈家族開辦的反對奧古斯特的組織立陶宛聯合會,成為瑞典的盟友以對抗薩克森與俄羅斯的勢力。
第一次登上王位
在瑞典成功入侵波蘭後的翌年,斯坦尼斯瓦夫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相中,去接替敵視瑞典人的奧古斯特二世。萊什琴斯基當時是一個無可指責的先行者,重視人才,血統優秀的年輕人,但肯定沒有足夠的力量,或維持自己如此不穩定的王位的政治影響力。
然而,在賄賂和一個軍事集團的援助下,瑞典於1704年7月12日成功地促成了它的首創的,由六個城堡領主和二十多個男子構成的君主選舉大會。幾個月後,斯坦尼斯瓦夫被迫在被奧古斯特突襲後向瑞典營地尋求避難,最終於1705年9月24日,他在非常輝煌的氣氛中,加冕為波蘭國王。卡爾親自提供給他提名的人新王冠和權杖代替被奧古斯特帶到薩克森的古老的波蘭王權標記,新國王的第一道命令是以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名義和卡爾十二世結盟,來協助瑞典反對俄羅斯沙皇。斯坦尼斯瓦夫以此幫助他的靠山。因此,他誘導哥薩克酋長伊萬·馬澤帕(Ivan Mazepa),去在戰爭大多數關鍵時期放棄彼得,斯坦尼斯瓦夫在瑞典人被處置時設立了一個小兵團。但是斯坦尼斯瓦夫的存在完全取決於卡爾的武裝在波爾塔瓦會戰(1709年)上的勝利。波爾塔瓦會戰失利後,斯坦尼斯瓦夫的權力像一場夢一樣消失。在此期間,斯坦尼斯瓦夫住在里德基納鎮。
第一次被推翻
絕大多數波蘭人趕忙推翻斯坦尼斯瓦夫,並在奧古斯特二世統治時平靜地生活。從此只領取卡爾十二世的養老金度日的斯坦尼斯瓦夫和克拉索的兵團撤退到瑞典波美拉尼亞。在奧古斯特二世重登王位時,斯坦尼斯瓦夫退掉了波蘭王位標誌(雖然保留了皇家頭銜)以交換小得可憐的茨韋布呂肯公國。在1716年,有人企圖暗殺薩克森官員拉克魯瓦,但斯坦尼斯瓦夫被未來的波蘭國王的父親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相救。萊什琴斯基當時居住在阿爾薩斯維森堡,1725年曾滿意地看到他的女兒瑪利亞成為了路易十五的妻子和法國王后。1725年到1733年間,斯坦尼斯瓦夫住在香波爾城堡。
第二次登上王位
他的女婿路易十五支持他的要求:在1733年奧古斯特二世去世後由他繼承王位,這導致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在1733年9月,斯坦尼斯瓦夫抵達華沙,在穿越中歐一天一夜時,斯坦尼斯瓦夫偽裝為車夫。翌日,雖然有很多抗議,但是斯坦尼斯瓦夫依然第二次舉行加冕為波蘭國王。但是,俄羅斯反對瑞典與法國選出的任何候選人。俄羅斯當即抗議其當選,支持新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三世為波王候選人,同時俄羅斯的盟友奧地利也支持奧古斯特三世,因為奧古斯特的夫人乃奧地利公主、前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一世的女兒。
在1734年6月30日,由彼得·拉西指揮的20000人俄羅斯軍隊進入波蘭,俄軍在華沙宣佈奧古斯特三世為波蘭國王之後,接着在但澤對斯坦尼斯瓦夫包圍攻打。斯坦尼斯瓦夫和他的黨羽(包括大主教,法國和瑞典的外交使節)在但澤以壕溝長期堅守,並在那裏等待法國所允諾的救援。
攻城開始於1734年10月。1735年3月17日,慕尼黑元帥接替了彼得·拉西,然後在5月20日,斯坦尼斯瓦夫盼望已久的法國船隊終於抵達,共有2400個援兵從維斯特布拉德登陸。一周後,這個小的可憐的軍隊勇敢地嘗試進攻俄軍,但最終不得不投降。這是第一次法國和俄羅斯作為敵人在戰場上見面。在6月30日被8000人的俄羅斯軍隊圍困135天後,但澤無條件投降。
在兩天前,斯坦尼斯瓦夫已偽裝為農民逃了出來。他在柯尼斯堡重新出現在公眾場合,在那裏,他向自己的黨羽發表了以他的名義建立聯合會的宣言,並寄信給波蘭特使到巴黎去敦促法國帶至少40000人入侵薩克森。他也在烏克蘭尋求支持,伯爵尼古拉·波托茨基反覆奔波以號召支持斯坦尼斯瓦夫,並湊齊50000多人,但這些人最終被俄羅斯拆散瓦解。
第二次被推翻
在1736年1月26日,斯坦尼斯瓦夫再一次退位,但收到洛林公國和在死後從法國歸還波蘭的許諾的補償,在1738年,他將里德基納和萊什諾的遺產賣給了伯爵(後來的王子)亞歷山大·約瑟夫·素科夫斯基。他到洛林的呂內維爾定居,在那裏成立斯坦尼斯瓦夫學會,用他的晚年為科學和慈善獻身,學會最有名,具有爭議的是盧梭。
洛林公爵至終
1738年他管理洛林公國和巴爾公國兩塊領地,在26年的統治任內,他為政賢明、體恤百姓,因此得到了「善人」的稱號。他在1766年死於呂內維爾,終年88歲。他的作品包括Oeuvres du philosophe bienfaisant,巴黎,1763年,1866年。
祖先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家族 | |||||||||||||||||||||||||||||||||||||||||||||||||||||||||||||||||||||||||||||||||||||||||||||||||||
---|---|---|---|---|---|---|---|---|---|---|---|---|---|---|---|---|---|---|---|---|---|---|---|---|---|---|---|---|---|---|---|---|---|---|---|---|---|---|---|---|---|---|---|---|---|---|---|---|---|---|---|---|---|---|---|---|---|---|---|---|---|---|---|---|---|---|---|---|---|---|---|---|---|---|---|---|---|---|---|---|---|---|---|---|---|---|---|---|---|---|---|---|---|---|---|---|---|---|---|
|
畫廊
參見
參考資料
- 在圖書館中的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資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WorldCat目錄)
- (法)巴亞爾 等著、黃豔紅 等譯,《法國史圖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條目包含來自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出生於:1677年10月20日逝世於:1766年2月23日
| ||
---|---|---|
前任: 奧古斯特二世 |
波蘭國王 立陶宛大公 1704年–1709年 |
繼任: 奧古斯特二世 |
前任: 奧古斯特二世 |
波蘭國王 立陶宛大公 1733年-1736年 |
繼任: 奧古斯特三世 |
前任: 法蘭索瓦三世 |
洛林公爵 1737年–1766年 |
繼任: 併入法蘭西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