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喜鵲

鸟类物种

普通喜鵲學名Pica serica)或簡稱喜鵲,又名烏鵲客鵲飛駁鳥[1]乾鵲[2]神女[3]客鳥[4],是喜鵲屬的一個物種,分佈於東亞中南半島北部、俄羅斯遠東南部。[5]普通喜鵲曾經被認為是歐亞喜鵲的普通亞種(學名Pica pica serica[6],但系統發生學研究表明普通喜鵲所處分支在歐亞喜鵲與北美的喜鵲屬類群分化之前就已經和歐亞-北美分支分道揚鑣,而青藏喜鵲與阿拉伯喜鵲的親緣關係比與普通喜鵲更近,因此普通喜鵲應獨立成種。[5][7]

普通喜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鴉科 Corvidae
屬: 喜鵲屬 Pica
種:
普通喜鵲 P. serica
二名法
Pica serica
Gould, 1845
異名
  • Pica japonica
  • Pica pica alashanica
  • Pica pica anderssoni
  • Pica pica amurensis
  • Pica pica hainana
  • Pica pica jankowskii
  • Pica pica japonica
  • Pica pica serica
  • Pica pica sericea
  • Pica sericea

特徵

普通喜鵲的體型較歐亞喜鵲粗壯,尾巴相對較短,雙翼較長。背部、尾巴及飛羽呈強烈的紫藍虹色,有些甚至呈綠色的。它們臀部羽毛主要是黑色的,當中一些是有白斑的。[8]

普通喜鵲的叫聲與歐亞喜鵲相似,但明顯較柔和。

分佈

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在山區、平原都有栖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本物種的身影。喜鵲常結成大群成對活動,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

喜鵲是一種集體行動的鳥類,有地盤感,要是踏入其他喜鵲的地盤會遭攻擊。臺灣的喜鵲則是在18世紀後期,相傳由清佔時期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從歐亞大陸引進[4][9][10],現多被視為留鳥[11],但仍有觀點將此種群視為歸化較久的外來種[12]

在中國南方某些地區,少有喜鵲分佈,但可見另一種雀形目鶲科的鳥類鵲鴝,鵲鴝亦為黑白兩色的長尾鳥類,很多人將其誤認為喜鵲,實際上兩者在體形上有着巨大的差異,後者體長僅為20厘米左右,不足喜鵲體長的一半。

文化

 
陳嘉言《竹石梅鵲圖》,上海博物館

漢文文化圈中,喜鵲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喜鵲登梅亦是中國畫中常見的題材,它還經常出現在中國傳統詩歌對聯中。此外,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每年的七夕人間所有的喜鵲會飛上天河,搭起一條鵲橋,引分離的牛郎織女相會,因而在中華文化中鵲橋常常成為男女情緣。

普通喜鵲是大韓民國國鳥及國家象徵。

喜鵲在清皇室始祖布庫里雍順的出生神話中有重要地位。

演化

根據分子鐘研究,普通喜鵲應該是於200萬年前的格拉斯期(Gelasian)演化成獨立分支。假設的擴張度為每100萬年1.6%點突變,非常適合雀形目,但混種及一些標本增加了偏差度。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蘭德爾縣發現的左跗蹠骨化石,可能屬於200-10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埃爾廣登階(Irvingtonian)。這個化石具有黑嘴喜鵲的獨有特徵,故推斷黑嘴喜鵲及黃嘴喜鵲是源自同一祖先。此發現將普通喜鵲分支出來的時間提早到500-450萬年前的上新世早期,追溯至內華達山脈上昇而造成的基因流阻隔。在第四紀冰期前殘餘的基因流有可能誤導了分子鐘的結果。[7][13]

普通喜鵲是全北區鴉科的大型演化輻射的成員之一。長尾巴可能是此類的祖徵,獨有的黑白間則是獨有衍徵[14][15]

參考

  1. ^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2. ^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二:「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鴉聲吉兇不常,鵲聲吉多而兇少。故俗呼喜鵲,古所謂乾鵲是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一》:「前輩多以『乾鵲』為『乾』音『幹』,或以對『濕螢』者有之。唯王荊公以為『虔』字,意見於『鵲之彊彊』,此甚為得理。餘嘗廣之曰,乾,陽物也。乾有剛健之意。而《易》統卦有雲:『鵲者,陽鳥,先物而動,先事而應。』《淮南子》曰,『乾鵲知來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以是知音『幹』為無義。」
  3. ^ 《正字通》鵲春三月乳子,已,舍巢去,他鳥居之。涉秋首無毛若髠,能制蝟。鵲所在蝟必反腹受其啄,鳴木上蝟伏不能興。又練鵲,白毛如練帶,俗呼拖白練。山鵲曰鷽。又喜鵲,小說謂之神女。藏經謂之芻尼。芻尼,梵語鵲也。又地名。
  4. ^ 4.0 4.1 周鎮. 臺灣鄉土鳥誌. 國立鳳凰谷鳥園. 1999: 238–239. ISBN 957973468-2. 
  5. ^ 5.0 5.1 Song, Gang; Zhang, Ruiying; Alström, Per; Irestedt, Martin; Cai, Tianlong; Qu, Yanhua; Ericson, Per G. P.; Fjeldså, Jon; Lei, Fumin. Complete taxon sampling of the avian genus Pica (magpies) reveals ancient relictual populations and synchronous Late-Pleistocene demographic expansion acros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2018, 49 (2): jav–01612 [2021-01-29]. ISSN 1600-048X. doi:10.1111/jav.01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英語). 
  6. ^ 陳服官; 羅時有. 喜鹊.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九卷:雀形目(太平鸟科—岩鹨科) 9.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 157–165. ISBN 7-03-006150-0. 
  7. ^ 7.0 7.1 Lee, Sang-im; Parr, Cynthia S.; Hwang, Youna; Mindell, David P.; Choe, Jae C. Phylogeny of magpies (genus Pica) inferred from mtDNA dat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3-11-01, 29 (2): 250–257 [2021-01-29]. ISSN 1055-7903. doi:10.1016/S1055-7903(03)0009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英語). 
  8. ^ Bangs, Outram. Birds of western China obtained by the Kelley-Roosevelts expedition. Field Mus. Nat. Hist. Zool. Ser. 1932, 18 (11): 343–79. 
  9. ^ 林文宏. 台灣鳥類發現史. 玉山社. 1997: 381–382. ISBN 957-9361-70-3. 
  10. ^ 唐贊袞. 台陽見聞錄卷上. 1892. 
  11. ^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 37–39 [2020-04-25]. ISBN 978-986-03-39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12. ^ 方偉, 林育秀, 林貞妤, 范孟雯. 小心逸翼:潛在威脅臺灣的外來鳥類圖鑑.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1: 66–67. ISBN 978-986-02-8120-0. 
  13. ^ Miller, Alden H. & Bowman, Robert I. A Fossil Magpie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Texas (PDF). Condor. 1956, 58 (2): 164–5 [2010-09-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06). 
  14. ^ Ericson, Per G.P.; Jansén, Anna-Lee; Johansson, Ulf S. & Ekman, Jan. Inter-generic relationships of the crows, jays, magpies and allied groups (Aves: Corvidae) based on nucleotide sequence data (PDF). J. Avian Biol. 2005, 36 (3): 222–34 [2010-09-25]. doi:10.1111/j.0908-8857.2001.03409.x.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9). 
  15. ^ Jønsson, Knud A. & Fjeldså, Jon. A phylogenetic supertree of oscine passerine birds (Aves: Passeri). Zool. Scripta. 2006, 35 (2): 149–86. doi:10.1111/j.1463-6409.2006.00221.x.